小五台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2012-08-15 00:44亢海英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迁地野生植物植物园

亢海英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河北 蔚县 075700)

小五台山地处太行山、燕山和恒山交汇地带,属恒山余脉,最高海拔2882m。由于小五台山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分布显著,因此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是华北地区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被称为华北地区天然的植物园和基因库。

1 自然条件

1.1 地质地貌

小五台山属大背斜构造,山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转北西—南东。本地区岩石除沉积岩外,还有大量的岩浆岩及少量的变质岩。整体来说,小五台山大地构造属于燕山沉降带,山势由南向西北延伸呈弧形,形成南、西、北三面环山的丘陵盆地地貌。由于山体的剧烈抬升和强烈切割,形成了小五台山区的众多山峰和峡谷,包含了以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等五台为主体的中、亚高山地貌和山体陡峭、沟纵谷深的复杂地形,垂直变幅在海拔800~2882m。

1.2 气候

小五台山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型山地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夏季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并随海拔变化差异显著。由于山地地形的影响,该地区一年中温差较大,年降水量高于周围地区,风大、寒冷、冻结时间较长、无霜期较短,集中表现出北方山区气候的特点。区内日照充足,日照时数为2600h以上,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加之雨热同季,非常有利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

1.3 水文

小五台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山谷都有或大或小的溪流。主要水源来自降水、地下水、潜水等。地表水主要有永定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五个台峰和东、西灵山成为天然的分水岭。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是永定河、大清河的重要源头,为两河流域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据测定,来自小五台山各山谷的水质均达到了饮用水标准,是华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1.4 土壤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植被、地形、成土母岩和母质以及社会生产活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于土壤条件和成土过程复杂,小五台山保护区内的土壤可分为亚高山草甸土、棕壤土、褐土3个土类、4个亚类、13个土属、21个土种,土壤垂直带谱较完整。

2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由于小五台山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沟深坡陡,地形复杂,人为干扰相对较少,而气候随海拔变化差异显著,水源充足,因而形成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多样性,蕴藏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同时也特化出一些稀有珍贵的特有种类。据调查,小五台内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35种,其中:

一级保护植物有:杓兰(Cypripedium calceolusL.)、紫点杓兰(Cypripedium guttatumSw.)、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Sw.)3种。

二级保护植物有:草麻黄(Ephedra sinica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quisetinaBge.)、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Pall.)A.Sku.)、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Losinsk.) Tsien et.C.G.Ma)、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小丛红景天(Rhodiola dumulosa(Franch.)S.H.Fu)、红景天(Rhodiola roseaL.)、黄耆(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野大豆(Glycine sojaSieb.et Zucc.)、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Sieb.et Zucc.) Planch.et Miq.)、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北重楼(Paris verticillataM.-Bieb.)、穿山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Makino)、河北红门兰 (Orchis tschiliensis(Schltr.)Soó)、北方红门兰(Orchis roborowskiiMsxim.)、二叶舌唇兰(Platanthera chloranthaCust ex Rchb.)、凹舌兰(Coeloglossum viride(L.)Hartm.)、角盘兰(Herminium monorchis(L.)R.Br.)、二叶兜被兰(Neottianthe cucullata(L.)Schltr.)、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L.)R.Br.)、对叶兰(Listera puberulaMaxim.)、尖唇鸟巢兰(Neottia acuminataSchltr.)、火烧兰(Epipactis helleborine(L.)Crantz)、天麻(Gastrodia elataBl.)、绶 草(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小斑叶兰 (Goodyera repens(L.)R.Br.)、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L.)Sw.)、珊瑚兰(Corallorhiza trifidaChat.)30种。

渐危三级保护植物有:核桃楸(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Maxim.)、蒙古黄耆(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Bge.)Hsiao)2 种。

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热衷,自然环境中的人为活动越来越频繁,野生植物原有生境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尤其不容忽视的是,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目前来看,对珍稀濒危植物最重要的保护措施仍然是就地保护,而自然保护区是珍稀濒危植物的天然保护地,是就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1983年被批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由国务院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小五台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这些珍稀濒危植物保存了一片自然的生存空间。

3.1 全方位的保护措施使就地保护卓有成效

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了管护站、围栏、宣传碑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实了管护人员,加大了管护力度,提高了管护水平,使林区内植物的生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确保了珍稀濒危植物的自然更替和繁衍。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栏、张贴标语等方式,在周边村镇进行大力宣传,使村民了解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从而能够逐渐自觉加入到保护行列中来。通过保护金莲花、禁牧等专项行动,对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警示了周边的村民,使采摘、挖掘等破坏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通过特定季节封山、确定考察路线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活动的干扰,为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3.2 全面的植物资源调查为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保护区改变了一直以来科研工作基础薄弱的局面,在人员、基础设施设备等方面加强了科研力量,组织保护区的技术人员,同多所大专院校合作,对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进一步核实了保护区内现有的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长机理等,形成了一套详细、准确、完整的本底资源数据,这对进一步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繁育有重要意义。

以上所述,保护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就地保护,即通过对它们的栖息地、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来实现植物资源的保护。就地保护可以说是对植物进行长期有效保护的最佳途径,是对珍稀濒危植物最重要的保护措施。但是,就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来说,保护区的保护水平还是初级的、低层次的,还需要根据各类植物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这样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才能更加有成效。

4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分析

4.1 就地保护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保护区的就地保护方式比较单一,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保护方式,增强就地保护的效果。

(1) 进一步划定就地保护的重点范围,缩小到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地带,在一些重点分布区域通过增设围栏、标牌、宣传牌等,建立一些天然的植物保护园。并以这些植物保护园作为监测点,对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及动态情况等方面做重点深入的监测和研究,为它们的就地保护和异地生长繁殖提供理论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2) 建立野生植物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受危害、濒危程度及原因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植物受威胁状况、濒危程度的定量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起珍稀濒危植物监测系统和信息库,制定出有效保护管理的措施。

4.2 加强迁地保护的研究和探索

在全球气候变化、野生植物生境面临萎缩、物种快速消失的背景下,仅有自然保护区还不能完全维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所以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迁地保护的研究,当野生植物在野外保护受到威胁甚至濒临灭绝时,迁地保护就提供了最有效的条件。虽然我们保护区建立时间比较早,但迁地保护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迁地保护可以加速繁衍,扩大种群,对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迁地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是建立植物园 植物园是植物知识科普宣传和生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植物学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是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最重要阵地,每个植物园都是一个植物种质资源宝库,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被称为拯救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诺亚方舟”。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全新的理念、宽阔的视野和科学的定位,对保护区的植物园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担负起珍稀濒危植物的繁衍和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

(2) 保护区植物园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保护区经验不足、资金不足等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按照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思路,首先建立一个小型的植物园,选一些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引种和繁育。目前,保护区的一些野生植物已经证实可以移栽至平原地带,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相差太大,生长情况往往较差,这就需要根据对每一种植物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在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模拟它们原生态的环境需求,使它们能有一个对环境的改变逐步适应的过程,增强它们异地生存的能力。当多个植物种类的引种和繁育都达到稳定时,再扩大植物园的规模,也可以进一步引进花卉栽培技术,对一些观赏性植物进行大规模的培育,使它们进入到城市的绿化美化当中。

(3) 保护区建立植物园的效益分析。对于保护区来说,建立一个植物园,一是可以同保护区的科普实习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保护区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扩大植物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二是可以同保护区所处蔚县的旅游活动相结合,把植物园作为一个观光点,既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性,能唤起更多人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充实到野生植物保护队伍中来,既扩大了宣传,又增加了保护区的经济效益。三是可以在植物园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更进一步可以建立一个特有品种的花卉基地,这也是一个颇有前景的经营项目。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保护好原生地植物种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物种基因库功能,因地制宜、引种繁育、有效利用、建立产业,尽一切可能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植物遗传的多样性,防止植物物种的灭绝,并逐步使受到威胁的植物资源得到拯救、恢复,使珍贵的物种得到发展,实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模化、现代化的目标,促进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生物产业的持续发展。

[1]赵建成,郭书彬,李盼威.小五台山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7-41.

[2]许再富.植物园:抢救植物的迁地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迁地野生植物植物园
植物园的“虎”明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投稿须知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公布
尖上的野生植物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杭州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推广应用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现状及展望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2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