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教实习评价与分析

2012-08-15 00:44李吉利赵焕生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科教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李吉利,赵焕生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 蔚县 075700)

1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位置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毗邻,辖区总面积28265hm2。

1.2 地理特征

小五台山地处燕山、恒山和太行山三大山脉交汇地带,以东西南北中5个峰为主体的亚高山地貌,山体陡峭,沟纵谷深。海拔变幅大,最低海拔为800m,最高为2882m,海拔2300m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其中主峰东台海拔为2882m,为河北第一峰。

土壤主要由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类构成。

1.3 气候

小五台山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的温带亚干旱区,年平均气温6.4℃,1月份平均气温-12.3℃(小五台山顶可达-38℃),7月份平均气温22.1℃,降水量400~7000mm,7、8月份占全年降水的49%以上,无霜期因海拔变化不同变化在80~140d之间,9月中旬初雪,冻结期长达5~6个月,最大冻土层达1.5m。

1.4 生物特征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华北地区保存完好,林相整齐,类型多样的天然次生林。

据统计,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1387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核桃楸、野大豆、膜荚黄氏、内蒙黄芪、刺五加等,中国特有植物虎榛子、蚂蚱腿子和文冠果,河北稀有植物臭冷杉。

其植被类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可划分为农田果林带,次生灌木丛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亚高山灌草丛带和亚高山草甸带。

保护区有陆生脊椎动物137种,国家重点保护Ⅰ级动物有5种,中国特有动物世界珍禽——褐马鸡就栖息在这里,国家重点Ⅱ级保护动物还有勺鸡、斑羚等15种,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41种。

保护区昆虫资源丰富,森林昆虫已知有2124余种,据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已接近3000余种。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1990年共调查记录真菌和粘菌135属468种,其中新种7个,国内新记录种36个,新组合种1个。

1.5 生态环境特点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是华北自然植被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中心地带,地理成份比较复杂,古老、复杂的自然环境为不同物种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多种典型的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丰富。

小五台山地形成于燕山造山运动,地质古老,地质发展史独特,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属国内驰名的泥河湾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延伸地带。地质科考价值独特。

小五台山山高谷深,涧水飞泻,山峰峻峭,自然风光秀丽,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丰富。

2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教实习的现状

近年来,保护区在开展科教实习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被张家口市科协、省科协、宋庆龄基金会野生生物基金管理委员会命名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命名为“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10余所院校在保护区开展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美术学、土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年平均接待实习活动人员超3000人次。

3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教实习的优势

3.1 开展科教实习活动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明确了保护区在实验区开展科教实习活动的行为。

保护区历届管理机构将科教实习工作作为科普活动的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优惠政策,如门票优势、提供廉价食宿等。

3.2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科教实习的优势

3.2.1 区位优势 保护区距北京125km,距石家庄330km,保定210km,张家口市150km,交通便利,这些大中城市,特别京津是全国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相当密集集中的区域,使得小五台山保护区具有其它保护区不可比拟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

3.2.2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硬件优势 保护区负责接待科教实习人员的3个基层管理区具备了日接待500余人的食宿能力,为参加科普实习师生提供了干净、整洁、安全、廉价的食宿条件,7个管护站点的每一个能够日接待10余人左右的科考小分队进行驻点调查。

建立了动物标本室。制作了反映保护区全貌的沙盘。布置了自然环保教育简易展厅。建立了褐马鸡人工繁殖饲养场。

3.2.3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编辑出版了《小五台山植物》、《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研究》、《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小五台山国家级保护区总体规划》等著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合编了《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指导》,与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合编了《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动物学野外学习指导》。

在科教实习开展过程中,保护区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参与具体调查中,锻炼、培养了一批熟悉当地地形及教学实习资源分布特点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

保护区注重科教学习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从对外宣传、联络、接洽、接待、科教实习活动内容安排、后勤保障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标准、模式化的工作安排程序。

以上这些方面为广大师生开展野外科教实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管理条件。

4 科教实习工作开展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的作用

4.1 为保护区积累丰富的基础性资源本底资料

参与科教实习工作的院校学生一般都是成大批量的,采集标本的数量和种类是一个单纯的小分队所不能比拟的,每一批学生来保护区教学学习采集标本的,按规定均需留下复份标本,这为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基础性材料。

4.2 实现区校合作,推动保护区科研、资源管理工作的提升

依托保护区的资源,结合教学实习工作实际与保护区合作,开展科研课题有利保护区科研和资源管理工作的提高。如与河北大学开展的《小五台山景观昆虫区系调查与资源评价》,与河北师范大学开展的《褐马鸡生境选择与生境质量评价研究》等课题,不仅使保护区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的能力,而且锻炼培养了技术人才队伍,学到了许多比较先进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

4.3 促进社会公众自然环保意识的提高

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功能,通过组织教学实习,把学生在校学到的自然、地理、生物、绘画等课程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使其了解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对象的科研、经济、生态、社会价值,通过老师、学生及至学生家长、亲朋好友的辐射带动,可以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不再笼统、抽象地,而是更加直观具体地认识到地球上不能只留下人类自己,地球是人类与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有力地促进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公众自然环保意识的觉醒,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普及和自然环保功能,使愈来愈多的人关注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4.4 增加保护区经济收入,弥补保护区经费缺口

自然保护区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当前经费来源仍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目前及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其投入相对于自然保护区所需正常开支来说,很难完全保证。受政策体制、公民环保意识限制,搞资金募捐维持保护区发展还需要大量工作去做,科教实习工作也是一条保护区创收经费的一条路子。大量的学生实习,其食宿消费也必定能给保护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弥补管护经费的不足。

5 科教实习对院校师生发挥的作用

5.1 有利于提高院校师生的实践能力

野外实习是继续学习的一种新形式,通过开展教学活动,使院校师生可以通过保护区这个第二课堂,验证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培养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5.2 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认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5.3 提高科研课题的科技含量及实用性

院校结合教学实习开展科研课题,可以避免单纯片面搞科研的倾向,使立题更加切合保护区乃至社会需要,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做到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科研课题的科技含量和实用性。

5.4 有利于培育学生坚韧不拔、团结进取协作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保护区地处偏僻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野外实习主要工作往往是野外作业,通过科教实习活动,可以不同层面培育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独立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参与者的科教综合素质。

6 科教实习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保护区与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待深入

尽管做了许多努力,但没有从根本上改观院校单纯开展教学实习,保护区简单收取入山、食宿等有关费用的现状。结合保护区及院校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够解决保护区根本发展方向的合作科研课题还很少,科技含量普遍不高,急需提高区校合作层次,以避免造成管理上的不便和不必要的矛盾。

6.2 环境教育和知识普及跟不上需要

保护区在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方面差距还很大,至今没有设计、印刷反应保护区基本特点的彩色宣传图册,展厅及标本室建设档次很低,野外知识性标牌数量很少,即使有一些,所提供的内容也残缺不全,远远没有反映出自然保护区极为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展示手段落后,形式单调,使得参与科教实习工作的一部分师生还难以真正知晓明确到必要的自然环保知识,导致一些行为对保护区各种资源造成一定破坏。

6.3 接待设施、接待思维需与院校需求相接轨

院校大都居于大中城市,学习生活设施、环境都比较优越,而保护区是在原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食宿、生产、生活条件极为简陋、落后,再加之原有务林人对吃住条件不讲究,不注重安全卫生,对工作、生活质量追求不高的滞后思维,使得保护区现有软硬件与科普实习工作的需要差距较大,极易使相关院校产生一种怀疑,不踏实,望而止步的感觉,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制约了科教实习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7 建议

7.1 加大区校合作交流层次与力度

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地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实验室”,是多种学科的实验研究基地,而大中专院校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雄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彼此间的合作能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好事,于社会、于教育、于保护均有益,对自然保护区来说,能够提高科研水平,从而进一步指导资源保护,对院校来说,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实习,弥补学校学习不足,并取得相应的科研基础数据,加大区校合作交流层次与力度,是实现保护区良性发展和院校深化教学资源的必然要求。

7.2 建立科教实习基地示范区

保护区可以与大专院校合作,共建科教实习基地示范区,可结合教学实习吸收部分学生志愿者来保护区进行科研监测、社会调查和参与管理工作,同时结合保护区的生产经营,建立学生科教实习实验林、实验苗圃,特种动物驯化养殖,小型致富项目的开发等实践性工作,通过示范区积累基地共建体制,机制、科研、项目开发等多方面的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起到导向作用,增加可操作度。

7.3 发挥科学普及环境教育方面的优势

保护区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对自然环保工作交流的关注还很少,再加之地处偏僻,难以接受先进的宣传教育理念,保护区科学普及、环境教育作用的发挥欠缺很大,如何从区内到区外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清晰目标规划的、宣教形式多种多样的立体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保护区应注意加强对外业向导人员、展厅讲解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力度。由于学生是一个活跃的主体人群,知识讲解内容应力诫学术味过浓的倾向,注意采取宣传图册、标本实物、人文情趣、幻灯、光盘、多媒体信息、野外自然知识标牌等多种形式将保护区包装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自然大课堂,从而将艰苦的科教实习工作开展成为一堂充满情趣的生态环保实践课,使保护区成为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4 设计满足科教实习工作需要的相对固定的考察路线

保护区山高坡陡、水流湍急、突发性的山洪、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野外工作不确定的隐患很多,调查路线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野外安全系数的高低。

保护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明显,科教实习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考察路线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设定相对固定的满足科教实习工作的考察路线,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确保保护区避免大范围遭受人为干扰破坏,减轻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科教实习工作的有效、安全开展。

[1]武雄,胡伏生,等.论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教学实习改革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8,(4).

[2]安徽大学教务处.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努力培养生命科学创新人才[R].2008.

[3]王丽慧.论大教育观引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发展[J].科普研究,2010,(2).

[4]宋朝枢,郑建旭,等.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2001.

猜你喜欢
科教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科教导刊》征稿函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