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

2012-08-15 00:53刘启刚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供述讯问侦查人员

刘启刚

(中国刑警学院,辽宁沈阳 110854)

共情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

刘启刚

(中国刑警学院,辽宁沈阳 110854)

将心理学的原理、方法与技术借鉴和应用到侦查讯问领域是现代司法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心理学彰显其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咨询和侦查讯问虽然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但在理念和应用环节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将心理咨询中的成熟技术嫁接到侦查讯问中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共情作为心理咨询的关键技术在侦查讯问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共情;心理咨询;侦查讯问;应用

在侦查讯问的研究和实践中,借鉴、移植、转换、拓展和应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是丰富侦查讯问手段,确保侦查讯问过程符合法律规范、更为人道文明和更灵活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学彰显其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历来受到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视。不容否认的现实是,目前的这种努力和尝试由于缺乏对侦查学和心理学两个专业领域都有较深的研究和实践造诣的人才队伍,导致相关的研究成果多流于经验总结和简单应用,心理学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缺乏突破。实际上,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侦查讯问领域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一些心理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在侦查讯问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还远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开发和应用。在众多和侦查讯问实践联系密切的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咨询由于在理念、应用技术与方法上与侦查讯问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值得从事侦查讯问应用研究的工作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将心理咨询中应用较为成熟的原理和方法嫁接到侦查讯问中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共情”的心理学内涵

心理咨询是指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罹患各种心理障碍的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最终实现来访者心理成长的目标。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依照法定程序,采用适当的讯问策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正面调查活动。虽然心理咨询和侦查讯问的法律意义不同,但二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共同点,这为将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到侦查讯问中提供了可能。共情作为心理咨询的关键技术在帮助心理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打开导致他们心理障碍的自我防御机制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侦查人员如能了解和掌握共情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将之灵活运用到侦查讯问实践中,将对快速有效地突破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线、突破讯问僵局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共情(Empathy)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又称“同理心”、“同感”、“神入”、“通感”、“通情”,是指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能敏锐、准确地领会和理解来访者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含的情感,并将这种领会和理解向来访者传递[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心理咨询师能够正确了解来访者的内在的主观世界,并能将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来访者,共情是促使来访者心理转变的必备因素,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共情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内涵:一是心理咨询师能暂时地抛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体会他们的独特内心体验和感受,并尝试站在来访者的立场去理解和接受;二是心理咨询师要适时将自己这种理解、体会和感受来访者的态度传达给对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可被理解和体会的;三是心理咨询师要及时引导来访者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感受,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突破自己的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实现心理成长,恢复心理健康[2]。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共情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表达同情,而是在对来访者态度认知的基础上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灵活有效地应用共情技术来帮助来访者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情感上承认和接受自身现状,摆脱可耻、畏惧、焦躁等负面情绪,并最终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指引下,认清问题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在侦查讯问中引进共情技术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侦查讯问中“期望任何人都会勇敢直率地供认其罪行是十分残忍的,甚或说是心理上的错误,我们必须为坦白铺平道路,使其容易化”(汉斯·罗格斯)。因此,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存在心理障碍是自然的,这种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无法接受现状的情感障碍。侦查人员通过采取合适的、犯罪嫌疑人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方法,帮助犯罪嫌疑人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尤其是情感障碍,打开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线。侦查人员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共情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操作技巧,通过适当地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传达出理解对方实施犯罪的原因和因惧怕法律惩罚而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为犯罪嫌疑人突破供述的情感障碍打下基础。具体而言,共情技术在侦查讯问中应用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必要性:

(一)共情技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讯问关系

良好的讯问关系在侦查讯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揭示着侦讯双方一开始彼此之间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对讯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共情技术强调建立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在咨询的开始确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就有助于来访者打开心扉,解除心理顾虑,说出自己的困惑,同时也对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更为理解和认可。在讯问过程中侦查讯问人员往往过于注重自己在犯罪嫌疑人中威严、专横和不可侵犯的印象,把犯罪嫌疑人视为邪恶的化身,对他们的辩解进行冷嘲热讽,试图在气势上压倒犯罪嫌疑人,以使犯罪嫌疑人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供述犯罪事实。实际上,这种方式并不总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根据现代法治理念,侦查讯问人员和犯罪嫌疑人是平等的诉讼主体,侦查人员通过适当运用共情技术,与犯罪嫌疑人建立良好的讯问关系,有助于取得犯罪嫌疑人的理解和信任。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消除对方的敌对情绪和恐惧心理,从而使侦查讯问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共情技术有助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感化教育

侦查讯问的功能一方面是要求犯罪嫌疑人交代与犯罪有关的事实,核实和完善证据,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和诉讼性;同时这一过程也应强调对犯罪嫌疑人的感化教育。传统的侦查讯问模式偏重于对抗和强制,此种高压模式虽然有助于突破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线,但因欠缺对犯罪嫌疑人的感化教育,并不利于对其以后进行改造。良好的讯问通过运用共情技术,有助于使犯罪嫌疑人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促使其转变以往的犯罪认知,真心悔罪并为以后踏实接受改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种侦查讯问的操作模式与只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机械的指责和训斥相比,很多时候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共情技术有助于减轻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压力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混合体构成了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强大动机。通过运用共情技术,侦查人员让犯罪嫌疑人认识到他们的这些心理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犯罪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外在动因的,甚至在具体条件下是值得同情的,如果能够真心悔罪是有机会得到谅解和宽大处理的。侦查人员将这些认识和情感因素传达给犯罪嫌疑人,有助于消除他们供述的顾虑,突破妨碍他们供述的心理障碍。

(四)共情技术有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

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推翻、改变原来所作的认罪供述,在实物证据不足或过分依赖口供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一旦翻供,整个侦查工作将会陷入难以获得突破的僵局中。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讯问策略不当导致犯罪嫌疑人并未真心悔罪是一个重要原因。侦查人员如能适当运用共情技术,通过换位思考理解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感受,如“在那样的情况下,一般人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我理解你很难面对你曾经做过的事”,进而鼓励犯罪嫌疑人树立起承担责任的决心,如“一个人不管做过什么事,敢做敢当才是让人尊敬的”,等等。通过运用共情技术,有助于让犯罪嫌疑人真心反思自己的行为,体察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唤起他们通过认罪伏法来重新获得尊重和认可的决心。在犯罪嫌疑人真心悔罪的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做出如实的供述,翻供的可能性将会大大下降,这也为他们未来接受改造、重新做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共情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路径

(一)积极倾听

倾听是指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表示自己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对方的叙述,并表示理解和接纳[3]。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通过认真的倾听,借助适当的语言引导,能使对方感受到信任和理解,从而说出更多事实。在过去,侦查讯问人员在抓获犯罪嫌疑人后,急于想了解犯罪事实,迫切想通过讯问打开突破口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问”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有效倾听的作用和价值。实际上,通过倾听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对被害人的看法,以及他们可能的犯罪动机。在侦查讯问中,将问题过于直接地指向犯罪事实,往往会诱发犯罪嫌疑人的拒供态度。倾听是带着目的进行积极的倾听,侦查人员既要表达出对犯罪嫌疑人的关注和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从辩解中发现破绽,适时引导和积极回应,防止陷入犯罪嫌疑人毫无意义的辩解和诉说中去,并为最终引导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事实做好心理铺垫。

(二)暂时价值中立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暂时的价值中立是成功运用共情技术的重要前提,不管来访者自身的问题是如何严重和难以理解,心理咨询师盲目教导、指责和纠正都会严重挫伤来访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更加难以面对自身的问题,对解决问题并重新获得心理成长目标的实现就更无从谈起。在侦查讯问过程中,大多数侦查人员常会从法律和正义的角度出发,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进行严厉的训斥,力图在一种高压和对抗的氛围中压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以获得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但这样的操作模式并不是经常奏效的,有时甚至会引起犯罪嫌疑人更为激烈的对抗,部分侦查人员在讯问工作陷入对抗僵局后,常会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因此,非法的讯问行为也使侦查人员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侦查人员在讯问工作中如能做到暂时的价值中立,不首先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进行法律评判和道德指责,而是与犯罪嫌疑人一起探讨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原因、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这样就有助于拉近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打下基础。

(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

心理咨询师在应用共情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来访者的处境进行敏锐的观察与思考,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他们的感受。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语言、留意来访者语调的缓急高低、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来了解来访者,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咨询师应当准确表达出对来访者情感或处境的共鸣,以此来增进咨询过程中的共情[4]。侦查人员如期望通过应用共情技术打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同样需要在讯问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敏锐的观察,并将之与犯罪嫌疑人可能的处境与心理感受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思考,以便侦查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共情的角度和切入点。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的外在表现与其内部心理活动和感受之间很少是线性关系,传达给侦查人员的这种关系经常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侦查人员如不能对此进行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常会做出错误判断,共情技术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讯问的效果也就很难保证。

(四)及时的反馈与引导

共情的重要价值在于唤醒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真实地领悟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其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能力[5]。要达此目标,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谈的过程中,就需要适时地根据来访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引导,如果陷入到来访者无休止的诉说中,不能抓住反馈与引导的良机,咨询的效果就很难及时地达到。在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由于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同时会产生对自身犯罪行为可能暴露而引起的自责、恐惧、焦躁等情绪反应。侦查人员在应用共情技术的过程中,应对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的波动、迷茫甚至求助等心理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对可能促使犯罪嫌疑人趋向供述的心理变化要给予及时的引导,促使犯罪嫌疑人通过供述来获得心理上的解脱。需要注意的是,侦查人员一定要准确把握反馈和引导犯罪嫌疑人的时机,这对于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王燕,白雪苹,张世平.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2]Rogers C.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J],1957,(21).

[3]毕惜茜.论侦查讯问中的倾听[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金怡,姚本先.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共情解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

[5]张松.共情: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J].许昌学院学报,2008,(4).

Application Value of Empathy Technology in Interrogation

LIU Qi-gang
(China Criminal Police College,Shenyang Liaoning China 110854)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principles,method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nterrog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est of modern law practice,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sychology application value.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interrogation,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law implications.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apply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echnology in the interrogation.The empathy which is an key technology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h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interrogation.In this article,efforts are made to analyze the definition of empathy and its application necessity,and discuss the empathy application way in the interrogation.

Empathy;Psychological counseling;Interrogation;Application

D631

A

1008-2433(2012)03-0040-04

2012-03-16

刘启刚(1980—),男,山东临沂人,中国刑警学院刑侦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犯罪心理学与心理测试技术。

猜你喜欢
供述讯问侦查人员
比较法视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证据能力的三种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为主要研究视角
重复供述排除问题研究——评《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第5条
论我国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论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
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完善策略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
自动到案后仅在庭审时如实供述能否认定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