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2-08-15 00:43
四川蚕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阆中桑椹蚕茧

张 军

(阆中市蚕桑局,四川 阆中 637400)

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历届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将其与畜牧、水果、药材、蔬菜并列为全市农村“五大”主导产业,进行了精心培育,全力打造。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受丝绸行情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我市蚕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辉煌的蚕业仿佛一夜之间步入了“寒冬”季节。近年来,随着国、省、市涉蚕项目的实施,桑椹醋、蚕丝被等与蚕业相关的旅游产品的热销,给我市蚕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笔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阆中蚕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建议。

1 阆中蚕业的现状

1.1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我市地处川东北秦巴山脉尾端,年均气温17.6℃、降水996mm、日照1434h,土质、气候等条件非常适宜栽桑养蚕,且量高质优。据记载,唐代我市丝绸即为宫廷贡品,清代为四川“五大”丝绸产地之一,阆中泰丰丝厂的“莲花牌”生丝1924年曾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1980年,我市被四川省农业区划列为蚕桑最适宜区域,2002年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

1.2 具有雄厚的资源基础

2006年,南充启动蚕桑“百万工程”建设,阆中被列为重点建设县市。经过多年建设,我市蚕桑资源已实现恢复性增长,新老桑园面积达到3300多hm2,室外蚕台、小蚕共育室等养蚕设施也通过2008年的灾后重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全市现有蚕桑专业技人员66人,技术力量雄厚。

1.3 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已基本形成了生产、收购、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1.3.1 有加工龙头。近年来,原有丝绸企业已通过招改并举,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卓尚、信达等缫丝、织绸企业全面开工,年需鲜茧在1.2万t以上。阆州醋业有限公司等蚕桑附产物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

1.3.2 有流通企业。原阆中茧丝绸公司2007年已完成改制,总体出让给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射洪隆泰公司,鲜茧收烘体制进一步理顺。

1.3.3 有专合组织。全市建有蚕业合作社8个,社员总户数达5000多户,初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蚕业效益偏低,蚕农发展信心不足

按0.07hm2投产桑园年养3张蚕、产茧120kg、单价24元/kg计算,年总收入288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仅1000余元。同时由于栽桑养蚕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蚕业从业人员呈现老龄化、弱质化、兼业化,进一步制约了蚕业发展。

2.2 行情变幻无常,企业普遍开工不足

尽管我市原有丝绸企业已完成改制重组,但由于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企业常年开工不足生产能力的40%。

2.3 投入机制缺失,发展失去基本保障

蚕业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产业。近年来,省、市相继取消蚕业生产发展资金,导致新品种技术推广、生产扶持等费用无保障。加之企业只收购不投入,农民担心蚕茧价格,怕投入无回报,也不愿投入,从而使整个产业陷入了低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

2.4 管理体制滞后,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我市蚕业管理体制沿袭多年,已逐步僵化,不适应蚕桑产业发展形势。

2.4.1 多头管理的问题。当前,随着蚕桑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生产、收购、加工分属蚕桑、商务和经济等部门管理,而对毁桑的处罚又由林业部门实施。各部门独立运行,资源难以整合,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2.4.2 服务体系的问题。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乡镇蚕桑业务人员隶属乡镇管理,蚕桑部门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服务不到位、考核不科学等问题,导致乡镇蚕桑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用到蚕桑发展上来;村一级的农民技术员、“土专家”更是大量流失,致使蚕桑服务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给蚕桑技术推广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发展面临的机遇

3.1 有积极稳定的政策支持

丝纺产业是保就业、保民生、促消费的重要行业,是国家重点保护产业,中央已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丝纺产业发展。四川省九届六次全会已将蚕业列入全省“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已正式实施,阆中是项目实施区之一。南充实施蚕桑“百万工程”、打造“中国绸都”,也为阆中蚕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3.2 有成熟配套的技术支撑

小蚕共育、室外蚕台育、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缺劳力、缺设备、缺技术等“三缺”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节本高效蚕业的发展。

3.3 有新兴产业强力拉动

随着我市旅游产业的兴旺,桑椹醋、桑椹酒、蚕丝被等具有阆中特色的旅游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对我市蚕业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拉动作用。如阆州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桑椹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保健醋、桑椹酒,产品功能价值高、风味独特,产品畅销全国,需万亩以上的桑园为其提供原材料。按每亩桑园产桑椹1000kg、4元/kg计,亩桑产值可增加4000元以上。

3.4 有返乡农民工创业需要

我市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工返乡,其中部分积累一定资金和创业经验的农民工选择了自主创业。栽桑养蚕因基础好、投资小、周期短,而成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选择。

4 工作举措的建议

4.1 创新经营管理,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蚕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首先理顺经营管理体制。

4.1.1 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市政府设立蚕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对蚕业发展的宏观管理,起草制定发展规划,研究落实发展政策。同时对基地乡镇、市级部门、收购和加工企业进行目标考核。

4.1.2 建立完整的服务网络。全市建立蚕业合作总社,基地乡镇成立分社,具体承担蚕业发展、技术指导、蚕种征订、蚕病统防统消等职责。总社以蚕桑部门为主体。分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重点村社和养蚕大户为依托。在社内实行“六统”服务制,即:统一使用优良桑蚕品种、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桑树病虫防治、统一培训养蚕技术、统一提供蚕需物资、统一组织蚕茧销售。社外由合作社统一与收购企业签订蚕茧收购和二次返利合同。

4.1.3 建立规范的流通渠道。按照《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规定,引导生产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与蚕农形成订单收购、返利收购等协作关系。依法准予蚕桑专业合作社办理鲜茧收购执照,购买蚕茧烘干设备,在认定的区域内实施自养、自烘、自销,避免单一收购渠道带来的风险。

4.2 创新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基地是蚕桑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必须巩固加强。

4.2.1 优化产业布局。在全市15个蚕桑基地乡镇、100个专业村中优中选优,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积极性高的,进行集中打造,提高硬件建设水平,树立示范带动样板。

4.2.2 培养基本养蚕户。加快桑园流转,按照“政府引导、平等协商、依法有偿、自愿互惠”的原则,通过转包、入股等形式,大力培育有桑园0.34hm2以上、年养蚕20张以上、年综合收入3万元以上的基本养蚕户,真正做到“以产业兴家,以产业留人”。

4.2.3 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蚕桑生产,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措施。一是加强技术培训。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蚕桑实用技术培训,做到户户有张明白纸,家家有个明白人。二是大抓设施建设。要通过以农户自筹为主,企业补助为辅,政府适当支持方式,切实搞好共育室和室外蚕台建设,基地乡镇的蚕农基本达到季养1张蚕就有1处室外蚕台,季养蚕30张以上社有1处共育室的水平。三是抓好蔟具改良。要通过以企业投入为主,蚕农投入为辅,政府适当支持的方式,抓好纸板方格蔟的推广工作,打造优质蚕茧品牌,提升我市蚕茧市场竞争力。

4.2.4 提升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桑树宽窄行栽植的优点,推行“桑-草 (粮) -畜-沼”、“桑-经”等立体、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同时积极发展果桑产业,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切实提高亩桑综合经济效益。

4.3 创新投入机制,强化产业发展保障

4.3.1 大力整合投入。按照“产业优先、基础配套”的原则,切实整合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基地建设、专合组织建设进行扶持。林业部门要将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与蚕桑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给予重点倾斜。

4.3.2 建立风险基金。按照“企业提取、财政配套、赢亏互补”的办法,尽快建立蚕茧收购风险基金,做到以丰补欠,确保蚕茧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4.3.3 落实奖扶资金。市政府拿出专门资金,鼓励部门、企业开展承接蚕业转移工作,支持现有丝绸、桑椹等加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转变蚕业增长方式,提升我市蚕业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阆中桑椹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桑椹(外一首)
桑椹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