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012-08-15 00:44冯晓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精神

冯晓艳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在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道难题。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却是一个难题。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一套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即在校园观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3个方面进行合理创新,营造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结合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

一、加强观念文化建设,确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行动指南

1.发挥大学精神的指引作用

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大学多年来形成的整体气质与品格,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精神根基。高校作为先进知识和理念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要通过精神的传承、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知识和理念的再生产。由此可见,创新在大学精神塑造和传承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增强高校软实力,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然而,大学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1]所以,高校必须要把创新注入自己的灵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有自己精神特质的创新型大学精神,从而在这种精神追求中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批的创新人才。

2.树立创新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知识单向流动的过程,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互动去探索未知世界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校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解放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创新管理理念,因材施教,制定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方案,推行特色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性学习观,丰富知识积累,提高创新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树立自主性学习观

自主性学习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选择,自觉掌握知识与技能,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并独立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2]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在课堂上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时主动思索、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艺术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发现者而不是消极接受者,从而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真理、追求创新的习惯,达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目的。

4.树立实践成才观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这样的大学生就成为高校在社会上立足的当务之急。当今很多高校喜欢把学生圈起来,进行纯理论的教育,而缺乏与社会和实践的接触,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高校要改变观念,按照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树立实践成才观,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组织成立各种学生创新小组和团体,如学生社团等;指派老师对创新小组和社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开展高层次创新设计,提高创新技能,如参加全国的挑战杯比赛、科技创新比赛等;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暑期“三下乡”、为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活动;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孵化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对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如成立创新活动基金等。

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氛围

1.优化校园环境,彰显大学创新文化

一个学校的精神,首先是通过这个学校物化的校园物质环境体现出来的。一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学科构成、地域特点等,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与传统,科学规划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以及道路设施、运动场所、文化标志等,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宇皆成为展示校园文化的载体,形成能表现具有创新特质的大学精神的实体,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师生,使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创新热情。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塑造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教学硬件设施,使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录像、幻灯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主渠道的课堂优势。另外,学校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信息支持与平台支撑,同时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选择能代表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优秀教材或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材。

3.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指的是由学校组织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健康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3]学校要经常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沙龙、成果展览等,使师生了解到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还要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科研创新活动、科技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开展设计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勇于进行尝试、探索和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术或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宽松的竞争文化氛围。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机制

1.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师积极性,培养人才的制度保障。一直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简单用教师的课题、论文篇数、教学指标完成数量等量化指标来权衡教师的优秀与否,这种评价不利于教师真正教学实力的体现。因此,高校应以人为本,把考察教师是否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定为教学目标,合理制定评价方案,让教师在学校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在课堂内外悉心指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2.制定综合性的学生考核标准

长期以来,学校都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了学习工具,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潜力。因此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4个方面,能力素质占总分的40%,主要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获得各类成果奖项、是否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其次,考核途径除了闭卷考试形式外,还应结合平时的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予以综合评定。

3.加强教师的创新素质培养

高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具有甘愿奉献、敢于牺牲、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动态发展和前沿知识,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理论,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其次,高校要树立人才强校的观念,积极引进科研学术拔尖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培训和校际之间的交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再次,健全对教师的考核机制,督促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主动的研究,了解和掌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技能,推动教学方法创新。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高校不仅要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还要制定激励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形成激励创新型人才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对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如给予重奖或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在各级创新大赛上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如设立创新基金、单项奖学金或对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修相关的课程等。

[1]张光强,牛宏泰.中国大学精神论[J].高等农业教育,2009,(2):34

[2]刘新同,李小蛟.制约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及改进途径浅析[J].技术与市场,2009,(10)

[3]刘德宇.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素质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拿出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