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规划纲要》精神,加强高校美育教学

2012-08-15 00:53肖双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德育

肖双荣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贯彻《规划纲要》精神,加强高校美育教学

肖双荣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然而,我国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明显不足。当前,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逐步完善学校美育教育体系。

美育;全面发展;课程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加强高等学校美育教育。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都把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尚未对美育提出明确的要求。然而,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等学校美育教育,尤其是公共美育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需要,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与全面发展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1]59。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其中,智育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德育、体育、美育属于公共教育。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然而,如果只重视专门知识的教育,而不同样重视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就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爱因斯坦认为,学校仅仅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只能培养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高等学校必须协调开展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无一偏废,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校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美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我国古代,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教育,而且注重把德育与美育统一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就是德育和美育并举的培养目标。对于孔子来说,人的本质是作为具有“仁”这种品性的道德存在,所以,他强调德育对于其他教育具有优先性:“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49如果说礼教主要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话,诗教和乐教则主要属于美育教育。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105这就表明,全面的人格教育发端于诗教,完成于乐教。朱熹解释说,乐教可以颐养人的性情,使其和顺而达于道德。在孔子看来,美育不仅具有独立的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也具有促进道德教育的作用。

与中国古代注重德育与美育的统一形成对照的是,古希腊思想更加注重体育和美育的结合。在古代雅典的学校中,学生普遍学习音乐、诗歌,也练习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等运动,柏拉图说:“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3]不仅如此,注重体育与美育还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雅典每年有多达六十余次的公共与宗教节日,活动内容包括大量体育教育内容如队伍游行、体育比赛以及各种竞技活动;也包括美育教育的内容如公众合唱和戏剧表演等。与孔子对我国古代的诗教和乐教提出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要求相似,柏拉图也对古希腊的艺术活动进行了批判,反对悲剧的哀怜感伤倾向和喜剧的小丑习气倾向。古希腊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表现为在身体、意志、审美等方面达到恰到好处的中和状态:“我们爱好美的东西,但没有因此而至于侈奢;我们爱好智慧,但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4]无疑,古希腊人像马克思所比喻的那样,仿佛处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富有朝气、纯真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是与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分不开的。

无论中国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还是古希腊的教育思想,都包含着美育的内涵,但是,明确地提出美育观念的,则是近代德国的席勒,其《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学科化的理论基础。席勒认为,人性中包含着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或者物质冲动,属于感觉的被动状态;一种是理性冲动或者形式冲动,属于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当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实际上,席勒所说的人处于游戏冲动的状态就是处于审美的状态。席勒明确地把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5],奠定了现代德、智、体、美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时,席勒还认为,只有在审美的状态中,人才真正获得了自由,是其所是:“游戏是人性的完满实现”,“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6]由此可见,席勒把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超越其他方面的高度,他把美育教育看作实现完满人性的必由之途。

在我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首倡美育的是王国维。他首先把教育的内涵分为体育和心育两个方面,然后又借鉴西方哲学关于人的精神包括知、意、情三个方面的理论,把心育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而真、善、美则分别是三个方面教育的理想。和现代西方相比,王国维除了注重美育自身的价值之外,由于受到我国古代诗教和乐教理论的影响,也很注重美育的工具价值。他把美育看成道德教育的手段:“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7]王国维之后,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在担任民国政府的首任教育总长时,明确把美育列为教育的基本方针之一,还创办了音乐、美术等专门学校,开设美学课程,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美育实践。

二、高校美育的缺乏

美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不能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明确制定量化的标准,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感情的陶养,使其逐渐臻于完善,是一种持久的人格与人性教育;因此,美育教育不应当看成阶段性的教育,而应当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教育中,德育、体育、美育都应当具有公共教育的内涵,而不应当仅仅成为专业教育。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虽然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普遍开展了美育;但是到了基础教育高级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以后,美育教育就有明显的技能化与专业化的倾向,在一段时期内没有被当成普遍的人格与人性教育来对待。

我国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肇始于上个世纪初。随着近现代西学和美学传入我国,在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的倡导下,我国高等学校逐步开展美育教育。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在第六学门“建筑学门”的补助课设置了美学课程,显然,这反映了当时把美育看成应用性的技能教育的倾向。1906年,王国维在《奏定经学科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提出,经学科、理学科、中国文学科、外国文学科都应当设置美学课程,美育教育的范围有所扩大[8]。以后,美学课程开始在高等师范类学校开设,并逐步发展成为文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各主要大学分别在哲学、文学、艺术类专业开展美育教育,开设了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课程。此时,尽管美育已经不再作为应用性的技能教育对待,然而还是被当作专业性的理论教育对待。美育教育虽然已经开展,却并没有如王国维、蔡元培等所说的那样,作为培养“完全之人物”、陶养“强厚之感情”的手段得到广泛运用,美育课程还没有在所有专业普遍开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基本上沿袭了建国前高等学校美育教育的定位,仍然只是在部分专业开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所附的《本科专业介绍》,全部249个本科专业中,哲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师范类)、音乐学、服装设计工程四个专业把美学列为主要课程,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也把美学基础列为主要课程。此外,为数不多的艺术类和新闻传播类专业把与本专业相关的艺术、美术史、实用性美学列为主要课程,比如绘画、雕塑专业的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学(师范类)的艺术美学,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设计美学,编辑出版学的出版美学等。不过,这些专业所开设的美育类课程比较注重应用性与技术性,与作为情感陶养手段的美育尚有距离。通过对照《本科专业目录》与王国维的美育教育方案,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当代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不仅没有加强,反而有所弱化。比如,文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及新闻传播类专业尤其需要加强美育教育的,却没有把美学列为主要课程。所幸的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较多的高校文学类专业把美学列为专业必修课或者限制选修课,另外,旅游类专业大多开设了旅游美学之类课程。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美育缺失的问题,教育部于2006年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加强高等学校美育教育。该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指导方案明确要求每位学生应当至少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中选修一门,或者在实行学分制的学校至少取得2学分,才能毕业。指导方案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合唱艺术、DV制作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并对教学必需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课程管理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

指导方案要求在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并将其看成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途径,无疑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规律和美育性质的正确认识。然而,无庸讳言,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时量提出的要求是比较低的,限定选修的只有一门课程或者2学分,仅仅达到了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最低单位标准,而横向的比较则更能说明美育课程所占比重的不足。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德育时量一般达到240学时以上;而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体育教学时量为144学时;然而,属于美育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时量一般不超过36学时,仅相当于德育时量的15%,体育时量的25%。就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来说,本科专业准予毕业的总学分要求一般处于160-170学分之间,限定选修的美育课程学分仅仅占其1.18%-1.25%。因此,对于加强高校美育教育来说,指导方案应当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校美育的加强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美育还十分薄弱。从教育实践方面来说,离《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教育成效方面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坚定的人生信仰、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高雅健康的审美品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是,高校美育的缺失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加强高等学校的美育,其前提条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教育举办者高度认识到美育对于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从制度上提供有力的保障。当前社会,技术主义与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哲学与美学日益荒芜,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日益衰颓,毕业生道德水准、心理健康指数日益降低,最终将导致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不能实现。一些重点高校哲学与美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规模与研究生教育规模倒挂,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规模与自然科学教育规模比例严重失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认识并加以解决。

就高等学校自身来说,加强美育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切实按照指导方案的要求,设立专门的美育教学机构,加强美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同样是作为公共课程教育的德育与体育都有明确的机构负责,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独立设置了相当于二级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德育,一般都在体育学院或者公共基础课部设置了公共体育教研室;就是属于智育范畴的公共英语与计算机教育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然而,美育教学则一直缺乏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方案还明确要求,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要达到学生人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达到50%;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是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的。当然,美育教学确有其特殊性,其内涵非常丰富,比如,指导方案所要求开设的课程分别涉及哲学、文学、音乐学、美术学、表演学甚至计算机应用等不同学科,要整合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实现规范统一的管理,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只要各高等学校领导层真正领会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深刻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把指导方案的要求落到实处,着手研究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其次,美育教学机构需要加强研究,建构丰富而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选择合适而有益的教学内容。高等学校美育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哲学、文学类专业是美育的大本营,应当继续发扬过去的传统,把美学理论、美学史作为必修课程设置,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美育;艺术类专业以及其他有关专业也可以适度开设一定量的美学理论与美学史课程,并注重将美学理论与本专业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公共美育课程如何开设、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指导方案明确要求的是进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然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毕竟不能完全等同。高等学校进行美育教育尤其是公共美育教育,应当避免知识化与技能化的倾向,而注重人文化与情感化。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陈望衡教授提出境界论美学,他在多处论述谋生、荣生、乐生的三重境界,表现出把审美教育与智育、德育融合起来的思想观念。在西方,席勒认为,只有美才能够使全世界幸福;高尔基则预言,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9]。这些思想应当成为高等学校公共美育的指导性原则。

再次,高等学校加强美育教育要把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实现美育的日常化与生活化。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而是借助长期的情感浸润与熏陶,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在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美育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期望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达到美育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同时,美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与一般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不同,非常适于通过各种媒体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也适于通过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日常化与生活化。校园媒体的高覆盖率能大大突破课堂美育教学的局限性,尤其是,校园网络能够存储海量美育资料,同时又具有交互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审美本身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1][4],它是完满人性的展开,是人生快乐与幸福的基石。加强指导,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利用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乐地进行美育,也有利于促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活力校园的建设。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0.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91.

[5][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96,101.

[7]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8]王丽.二十世纪初中国“美学”课程发展略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145-147.

[9]陈望衡.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J].江海学刊,1997,(4):89-91.

Carrying Out theNational Educational Programto Reinforce Aesthetic Education

XIAO Shuang-rong

(School ofLiterature and law,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205)

The State Medium and-long-Term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am(2010-2020) givesthe definite requirementsfor aesthetic education,which is the necessity to foste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nd cultivate qualified successorsfor the socialist cause.Because of the seriousinsufficiency of aesthetic education,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curriculum of public art according toThe Sate Instruct Scheme for Public Art Coursesto consummate eventually the aesthetical educational system.

aesthetic education;full development;curriculum construction

G40-01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3-0065-04

2012-02-23

肖双荣(1967-),男,湖南双峰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外婆的美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