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地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

2012-08-16 06:29严一尔刘长红黄文恺
科技视界 2012年22期
关键词:课外应用型人才

严一尔 刘长红 黄文恺 陈 虹

(1.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大学实验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 质量观、 办学主体、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 广州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一直以来从未放弃过对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实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科学、客观地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1],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等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在学校的倡导支持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等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学术氛围,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温家宝总理指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备受各高校推崇,也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1 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特点及内涵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中国高等学校人才教育培养定位主要分为三大类[3]:第一类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学校教育主要为他们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或做更深层的专业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第二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种技术或管理工作;第三类是培养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专业能力较强,属于岗位人才。 对这三类培养目标,重点大学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一类人才,一般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二类人才,高职高专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三类人才。

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是介于“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人才和 “职业性、 技能型” 的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创新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厚、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创新人才。 其培养目标与规格糅合了理论型人才与岗位型人才的综合性特点。 因而,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探索并建构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厚、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培养体系[2]。

2 目标定位

根据我校为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计划,明确表明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加之它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腹地为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区域内需要大量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工科人才。 基于这个目标,机械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构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4]”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条件下,明确给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电机电气及其控制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电气设备制造及试验分析, 以及在电子通信与信息处理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3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1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关键。 作为一种职业意识,教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实践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本质。 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角度来看,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除了引入高科研能力人才,培养高教学水平教师,还要强调工程实践经验的获取。 我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 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科研能力和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近几年,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横纵向科研项目, 发表相关的科研论文300多篇,教师总体的参研率达90%以上。 通过多年的科研实践,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大提高,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尤为重要。 理想的实践环节应有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科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创造出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在:(1)在实验和实践项目中引入综合性、创新性项目;(2)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训练性;(3)开放创新实验室,提供学生更好的创新平台等等。

3.3 促进科技活动发展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 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单片机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使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创新有效结合。 同时学院也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电子协会开展活动,开展焊接大赛等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并对拔尖人才作重点培养,让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建设,或直接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或独立承担小型的科研课题,巩固拓展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产品开发能力,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应用创新能力。

3.4 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项目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广东省自2010 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下简称“创新实验项目”)建设,我院至今已获得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达9 项,其中,笔者负责指导的项目达4 项。 在创新实验项目中,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方案的实施,论文式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同时,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 对立项的创新实验项目,按省教育厅划拨的经费总量给予1:1 配套,并给学生记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学生做为创新实验项目负责人,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项目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水平,使学生尽快明白如何进行科研,如何实施项目, 为学生毕业后开展企业项目提供良好的预演平台。

4 营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本台

我校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腹地, 位于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在这里云集了大量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本地企业,对电子、机械、计算机等工科人才需求量巨大。 可以通过和本地企业合作的形式发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功能, 使合作各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我校提供可以联系自身所学与实践应用的平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企业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4.1 共建科研机构。共建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盟包含共建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共建科研实训基地等类型。 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应充分发挥系统化教学体系及高科技创新的优势,始终将科技前沿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把课程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使教师的科研课题来源于实践,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和实际生产中。

4.2 共订培养计划。由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共同培育人才,使课程更适合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共同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4.3 资源共享模式。 公司或企业及学校长期互聘专家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可到企业进行实验和实训等,另外,图书馆及实验室等资源也实现共享。

4.4 技术开发合作及转让。 项目可以是委托开发,也可以是合作开发,或者是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 合作双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由高校及科研院所将所研发的成果转让给企业,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4.5 合作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合作双方基于企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设施,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共同申请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增强国际竞争力。

通过以上几种模式,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既可选送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修,也可安排高校教师到企业讲学,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现场教学。 企业拥有众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能为高校提供最好的资源平台,并为实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真实环境,从而及时跟踪市场的发展动态。 通过科研实践,挖掘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学校也将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输送给企业。 学校还可在大三和大四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有些课程甚至可直接在企业上,形成一个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人才连续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5 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我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及信息工程4 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我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工程专业人才,他们在珠三角区域机械、电子电气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

5.1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近三年, 笔者指导的学生在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屡获佳绩,曾获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 公开赛全国季军等国家级奖项8 项,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发明类 “特等奖” 等省级奖项17项,第二届广州高校学生知识产权创新赛发明创新类金奖等市级奖项2 项。 具体情况详见表1。

5.2 社会反应满意

通过实习基地的学生毕业实习调查显示,实习单位对我院专业的毕业实习生满意程度较高,部分实习学生由于表现优异受邀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就业。 近几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并于2008-2010 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表1 笔者指导的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情况统计

[1]禹奇才,张俊平,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2]邵波.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及其培养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88-92.

[3]黄文恺,陈虹.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的实践与探索[J].今日科苑,2009.

[4]陈吉轩.课外实践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0-772.

猜你喜欢
课外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