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商务环境的塑造——世博会地区会展商务区A片区城市设计

2012-08-17 12:34苏功洲
上海城市规划 2012年2期
关键词:绿谷商务区世博

苏功洲 郑 科

A片区夜景鸟瞰图

1 规划背景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让世人感受到了一次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浦江特征的博览盛会。其中中国馆和亚洲国家馆展区的日本馆、沙特馆等展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参观者的高度关注。这些场馆所在的区域会后被规划为会展及其商务区A片区(简称“A片区”),东至白莲泾,南至雪野路,西至上南路,北至黄浦江,总用地面积约85.5公顷。其后续开发中所涉及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商务环境以及经济影响力等方面更加令人瞩目和期待。

A片区所在的会展及其商务区是世博会地区“五区一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包含A、B两大片区,这两区将结合一轴四馆的改造利用,以中国馆为核心,完善会展配套服务及商务功能,形成国际会展及其商务集聚区。其中B片区已完成规划并开始建设,而A片区的规划方案也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度身定制,更加关注外部环境,通过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的有机组织,促进商务交流,激发地区活力,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平台和世界级商务区建设的典范。

1 A片区区位图

2 规划目标

上海有诸多商务区规划建设的案例,如陆家嘴、静安寺、徐家汇、虹桥等商务区的建设水平都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和城市的追求,诚然,这些商务区在功能、形态、设施、运作等方面与世界级商务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2 滨江天际轮廓

因此,本次规划就以塑造世界级商务区为目标,并通过对国外案例的比较研究,找寻弥补差距的方法和措施。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不同年代的国际开发案例,如金丝雀码头、波茨坦广场、汉堡港等,对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世界级商务区已由原来较为单一的功能演变为现今综合型的功能,由原来的过度追求明星建筑形态演变为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由原来盲目地追求规模演变为现在的崇尚合理的中等体量。一言以蔽之,A片区若要达到世界级商务区标准,至少应具有混合的功能、整体的风貌以及合理的规模。

因此,A片区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工作社区。营造以高端商务、会展文化为核心功能,以商业、文化、休闲功能为配套的复合商务社区,延续世博文脉和彰显地区空间格局,创造生态和谐的特色空间,容纳多样性的公共活动。

3 规划概念

A片区规划方案有个特别的名字——“世博绿谷”。概念源自世博会期间那条穿梭于亚洲各馆之间的空中步道,若忽略其形式,可以将它视作公共活动的纽带,通过这一空间可以舒适便捷地到达相邻功能区块。“世博绿谷”正尝试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空间诉求,以优雅人文的空间品质以及绿色低碳的空间环境营造舒适的商务空间(图2)。

3.1 以绿为核, 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世博绿谷标志性空间

方案强调生态化设计,采取的手法和以往不同,不是一味追求创造标志性、高楼林立的形态,反其道在基地中央以公共空间“世博绿谷”为主体,从内向外布置文化休闲、公寓酒店、金融和总部办公,形成中部低、两侧高的谷地形态,营造地区特征性的核心景观,创造适宜驻留的公共空间,突出开放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打造24小时的活力城区。同时,通过垂直江面的绿化廊道将滨江景观引入“世博绿谷”,调节基地内的小气候,提供舒适自然的户外活动环境(图3,图4)。

方案根据建筑环境风向和风速模拟的结果(图5),反复调整建筑布局,达到绿谷地块风速冬季小、夏季大,改善户外小气候,以符合舒适公共空间和环境生态的初衷。通过建设投资成本与生态建设效果的比较可以发现,若规划设计阶段就引入生态设计方法,其成本最小而生态效果最大,可谓事半功倍。因此,设计方法的转变,是整个A片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适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必然选择。

3.2 以人为本, 营造品质高雅、功能多元的公共活动区

在整体功能布局上,方案以人群的活动为基本出发点,创造品质高雅、功能多元的高端商务社区。有别于一般的商务区,A片区内不但能完成各种商务活动,结合重要的公共活动流线“世博绿谷”布置商业、商务、文化、休闲、酒店公寓等功能,突出商务交流、空间共享、功能多元、活动多样,提供最大可能激发创造力的城市空间,为会展和商务片区整体的24小时活力提供重要的功能载体。

同时研究商务区内各个功能之间的配比,以达到最合理最有效的关系,尤其关注办公和商业空间。通过对于办公空间的行业分类、不同类型办公楼租户特点、办公目标人群以及办公功能定位的市场研究,总结出了A片区办公空间的设计要求。根据国外成熟世界级商务区的开发经验以及对市场的研究,A片区(图6)的商业配套应种类齐全、定位高端、品味优雅且规模合理以满足办公人群日常餐饮、购物、商务活动等方面必需性的消费需求,满足办公人群特色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3 绿谷概念示意图

4 世博绿谷内景

3.3 复合开发, 打造易于开发管理的多元模式

根据高品质开发的要求,探索A片区带地下空间、带建筑方案出让的开发管理模式。绿谷街坊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上部建筑整体设计、建造,并租赁或出让。其余街坊为地块独立开发,也可根据出让情况整体开发,并带方案出让。一方面,整体开发便于设计风格整体性,在高度、体量、肌理等方面保持一致,塑造出街区感。另一方面,两种开发模式混合可以避免造成类似其他商务区开发对象单一的问题。于是,“世博绿谷”的地面、地下空间整体化开发成为一大亮点,将打造成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公共服务功能完整、生态环境优美、地上地下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两侧保持独立开发,满足特定商务开发需求(图7)。

3.4 传承历史, 形成彰显世博文化和主题建筑的空间格局

世博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未来城市建设的起点,世博资源是无形但价值巨大的品牌资源,也为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愿景和观念。在方案中也充分体现了世博记忆要素的重要性,为了凸显中国馆的地标作用,不应仅仅采取对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的手法,更应将中国馆置于地区整体空间格局和视线体系中进行考虑。通过重要联系视廊的保护凸显世博空间意向的延续,强调在空间整体视线上形成可以交互的空间,将中国馆作为“绿谷”的重要对景,展现世博记忆的传承。

4 布局结构

在A片区规划布局结构中以绿为核、三带环绕的功能布局结构,统筹区域整体格局,东西联动,空间一体,由内到外依次为中央地带的世博绿谷区、绿谷综合商务带、总部商务聚集带及生态功能带(图8)。在空间设计上,A片区将打造一条贯穿东西的“世博绿谷”标志空间(图9),这条“世博绿谷”位于A片区的中央,形成中间低、两侧高,从内向外布局文化休闲、公寓等配套功能、多样化的办公,并且通过廊道将垂直江面的绿化引入“世博绿谷”,衔接滨江生态空间,提供舒适自然的整体户外活动环境。

5 夏季风向风速模拟图

6 世博绿谷日景鸟瞰图

5 空间引导

方案以步行流线和开放空间作为规划主线为主要线索,结合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公交站点以及轮渡站设计的配置,形成贯通基地东西的主要交通轴线和联系滨水岸线与基地内部纵深功能区的多条步行通廊,并通过街道空间、绿化广场序列、建筑界面等要素围绕“绿谷”为核心形成复合、多元化的空间形态系统。

5.1 活动-路径街道

通过道路断面控制突出“街道”感,紧凑的空间塑造紧密感。与此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手法,如骑楼等,塑造丰富的城市街道空间。商业休闲景观轴区域应该采用多功能混合的方式。结合绿化广场布置商业服务设施,同时必须设置地下空间出入口。

7 开发模式示意图

8 布局结构示意图

5.2 序列-绿地广场

景观轴线的设计考虑到其对人流的引导性。中央景观带由西向东,贯穿基地,连接了中国馆与东侧的地标建筑群。中央景观带包括了不同标高的绿化景观,延续了中国馆屋顶绿化的设计手法,自西向东,层层跌落,塑造多层次的绿色界面。其次的景观轴线由滨江沿线开始,延伸向基地内部,构成主要步行通廊,这样的设计增加了滨水区的可达性,与滨江景观带共同打造多层次的,景观丰富的商务片区(图10)。

5.3 界面 – 建筑边界

滨水景观建筑塑造丰富的多层次界面,沿世博大道,充分运用退台,穿插等设计手法,塑造立体化的临江界面。世博绿谷作为基地内重要的商业娱乐休闲空间,建筑界面灵活多变,曲折丰富,创造尺度宜人的商业购物室外环境。国展路花园办公区域是蕴育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界面以内院式半围合空间为主,创造花园式宜人办公区。

5.4 区域– 特色片区

绿谷综合商务作为A片区后续利用核心区位于基地中部,是一个集商业、商务办公、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混合型街区带(图11)。绿谷不仅具备生态功能,为复合街区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同时也是智慧的绿谷区,将创意与活力融入街区中,绿谷创造了活力空间。

总部商务集聚带包含滨水办公区、地标总部区和创意花园办公区三个部分。

滨水办公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江区域,高层呈东南45度斜向布设,并做退台处理,最大限度利用江景资源。多层与高层平行或垂直,有机组合形成半内院式空间布局,不仅结合高层形成临江连续空间界面,同时也与大体量建筑形成灵活的内外渗透与互动。

地标总部区位于基地东北侧,不仅拥有沿江良好视线,作为绿谷端头也具备地区标识的基础特征。地标总部规划大型总部商务办公。作为A片区办公标识性建筑区域,与远处中国馆通过绿谷轴线遥相辉映,展现园区总部风貌。

创意花园办公区位于基地东南侧,强调内部景观设计与公共开放空间布置,将办公区花园化,通过特有的景观风貌和生态技术展现绿地主题,多高层灵活配合形成尺度宜人的院落式空间。该区域不仅具有精心设计的绿化环境,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空间。

9 总平面图

10 绿地广场序列图

11 特色分区示意图

6 控制引导

从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出发,对重要的街道、广场、绿地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尤其是绿谷空间形态的塑造,通过地块空间形态、功能业态、交通组织、地下空间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编制附加图则以达到形态引导控制的目的。

在A片区公共空间的塑造中,街道的尺度尤为重要。先根据道路的功能将其分为生活性和交通性两大类,然后用不同的建筑退界来形成不同的街廓。将生活性道路突出“街道”感,建筑采用“零退界”的办法,尽可能地缩小街廓,已达到紧凑的空间和舒适的尺度,而其他交通性道路两侧建筑退界可相对灵活,运用各种建筑设计手法,塑造丰富的城市轮廓。同时,为塑造“绿谷”的空间形象,也设置了多重控制要素。明确控制其最小宽度为25米,并通过“绿谷”最小面积要求保证了绿谷线形的灵活多样,并规定每个街坊最多能有2栋高层及其位置,从而将塔楼和裙房的比例和空间关系量化。

功能业态方面再次明确“绿谷”的商务服务功能。“绿谷”街坊1层布置商业服务功能;2层局部布置服务功能,其余都作为商务办公用途。而沿垂直滨江道路两侧底层可布置少量商业服务功能,通过商业流线组织与滨江活动联系。于是,功能布局和空间塑造在这里找到了契合点。

通过交通流线研究,明确地块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等要素。规划采取人车分流的方式进入各个地块,人行通道都主要位于垂直滨江的支路上,而车行入口则设置在平行于滨江的支路上。

地下空间需要控制的是模式、功能和规模。明确绿谷街坊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其他街坊独立开发。绿谷街坊地下一层规划少量商业设施,布置在高科西路以西,其余地下空间主要作为设备用房和停车空间。

7 结语

整个A片区定位为世界级商务区。它应该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以及国际性的硬件配套和服务配套,它应该具有高度复合的功能来体现其人性化的社区氛围,它应该以人为本提供宜人的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它应该立足生态优先寻求低碳和可持续的理念。

“世博绿谷”只是一次城市设计理念的尝试,其内涵不仅仅是绿化。一方面“绿谷”体现在绿色的开放空间应该由点及面,由面及轴、由轴及域逐步逐层蔓延渗透到整个公共空间,另一方面,“绿谷”还将提供商业、娱乐、餐饮、休闲、文化等各类服务设施,作为真正的活力催化剂来带动整个A片区的人气和活力。同时,A片区通过调整供能结构、减低资源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等可持续措施,才能使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得到延续和进一步的发扬。

References

[1]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世博会地区会展及其商务区A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R]. 2012.4.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The Regulatory Plan of Zone A in Expo Busines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Area[R]. 2012.4.

[2]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世博会地区会展及其商务区A片区城市设计研究[R]. 2012.4.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Urban Design Research on Zone A in Expo Busines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Area[R]. 2012.4.

[3]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R]. 2011.6.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The Structure Plan of Expo Area[R].2011.6.

[4] 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世博会A片区功能业态策划[R]. 2011.11.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al Design(Group)Co.,Ltd,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he Function Planning of Zone A in Expo[R]. 2011.11.

[5] 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世博会绿谷项目国际方案征集[R]. 2012.4.Expo Shanghai( Group)Co.,Lt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the Expo Green Valley Project[R].2012.4.

猜你喜欢
绿谷商务区世博
忆国心绿谷之旅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推进区域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思路和途径——以丽水日报传媒集团“绿谷融媒小厨”项目为例
穿越万绿谷 体验大自然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星海会展商务区的绿色产业链研究
万绿谷:开发与保护并进
依托大型交通枢纽的虹桥商务区综合交通规划研究
腾飞的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