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发生低血糖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2012-08-18 08:55王凌云申燕勤
中外医疗 2012年2期
关键词:植物神经尿糖低血糖

王凌云 申燕勤

(中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中山 52840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机体持续性高血糖症,可以导致多组织器官的代谢异常,继而产生功能障碍及形态改变。糖尿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在临床非常常见,有报告达到40%~80%[1]。这些病人发生低血糖时,常表现为无症状而突然进入低血糖昏迷,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若能及早给予葡萄糖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否则可引起脑的实质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为了及时识别、正确护理及预防此类低血糖症的发生,现将136例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低血糖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我们科共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患者136例,病史4~23年。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病变比较广泛,不但可以累及内脏植物神经和交感神经节细胞,还可以影响到神经终末,故临床上病人常有胃轻瘫、异常心率、固定心率、直立性低血压、神经性膀胱、阳萎、异常出汗、低血糖等症状[2]。在136例病人中,有71例(52.21%)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糖。71例中,男42例,女2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4岁。

1.2 方法

采用百分位数统计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

2 结果(表1)

表1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布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糖尿病是以血液中葡萄糖量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低血糖则正相反,它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血糖下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葡萄糖供应不足、功能异常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不乏其数。多次反复的低血糖,可使患者的脑细胞受到损害,使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痴呆,留下终身后遗症。因植物神经病变,患者丧失早期的交感反应,低血糖时无饥饿、心慌、出汗等感觉,故出现低血糖而不自知[3],其中68例于常规监测血糖时发现,血糖在2.6~3.5mmol/L之间,立即让病人进食糖果或饮糖水,使血糖回升至4mmol/L以上;3例未监测血糖,突然出现昏迷后,急查血糖值为2.1~2.3mmol/L,立即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80mL后,30min内病人清醒。

3.2 原因分析

通过本组病例的观察分析(表1),延迟开餐即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餐,是引起低血糖较重要的原因(占38.09%)。造成延迟开餐的因素有病房注射胰岛素的时间与营养食堂送餐时间脱节、个别病人不愿在医院开餐,其家人送饭时间不规律等,使得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间病人得不到食物的补充。患者胃轻瘫时,胃蠕动减慢,胃潴留,使患者感上腹饱满,食欲差而食量过少,或食物排空延迟,此时血糖可能不高,在注射胰岛素后,饮食量与用药量不能保持平衡,以致糖摄入和吸收严重不足[4],出现低血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达美康等)出现低血糖者,年龄均偏高(>68岁),老年人代谢功能降低,肝、肾功能减退,血糖拮抗调节激素缺陷,肾上腺激素受体兴奋性降低,口服降糖药半衰期延长。加之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合并症,导致肾上腺反应缺陷,使胰岛素储备过量,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5]。护理人员注射胰岛素时操作偏差,注射部位改变,进针角度过大过深,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其胰岛素血浓度比皮下注射时快而高,胰岛素吸收过多,引起低血糖。

3.3 干预措施

3.3.1 认真监测,积极预防 本组资料表明,糖尿病合并植物神经病变患者发生低血糖,临床表现特殊,病情隐匿,一旦发生,将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护理人员要精通业务,加强责任心,经常了解病人用药、饮食、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可以引发低血糖的因素,予以纠正。如动员病人在医院开餐,协调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营养食堂进餐时间,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及活动,护理人员严格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常规监测三餐前及睡前血糖,根据病人血糖和尿糖情况,随时通知医生调节降糖药物的剂量等,由此大大减少了低血糖发生的机会。

3.3.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病变过程,其治疗具有长期性或终身性。在漫长的疾病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分析此组病人,未曾发生过低血糖昏迷的,自感良好,对低血糖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存有侥幸心理;而发生过低血糖昏迷或曾反复发生者,对低血糖症又特别恐惧,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患者伴有不同脏器植物神经病变,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思想包袱沉重,情绪悲观;长期治疗,经济负担较重,视自己为家里的累赘等等,上述心理状况均影响疾病的治疗。为此,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施以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及积极治疗的良性效果,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控制糖尿病和自身的发展,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3.3 糖尿病教育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和家属举办小讲座,派发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使患者认清糖尿病性质,包括糖尿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危害、预后,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如所患糖尿病的分型、胰岛功能、有无并发症等;教会病人自我监测血糖、尿糖、记录方法,掌握饮食、运动、心理、药物疗法、可能发生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通过讲解、示范胰岛素注射、血糖和尿糖测定及判定方法,让病人演练,使其在住院期间掌握这些操作,学会自我护理,减少对医院的依赖,缩短住院时间,使每一个患者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

3.3.4 家庭支持 在护理人员的建议下,患者的家庭也形成了良好的支持系统,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患者帮助,半数家庭为患者配备血糖监测仪,定时将监测记录反馈给医护人员;其余家庭也能认真协助患者监测尿糖,并定期到医院查验血糖。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或其家属能为患者合理安排饮食、药物、运动等治疗方案,因此,病人血糖和尿糖控制较理想,无一例再发低血糖昏迷,也相应的减少了住院次数。

[1]刘国良,谢明.糖尿病实际[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224.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疾病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733~2746.

[3]王春英,田亚茹.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及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57~58.

[4]毛秀建.56例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2010,9(8):2396~2398.

[5]张丽华,许琳琳,张小平,等.糖尿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5(4):198.

猜你喜欢
植物神经尿糖低血糖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血糖正常而尿糖不正常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传出神经分几类?它们分别支配哪些脏器?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