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进城要慎行*

2012-08-30 16:01张洪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

张洪华

20世纪末,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通过了“普九”验收,国家“两基”目标基本实现。然而,时隔不久,那些通过社会捐款、农民摊派以及政府借贷筹资兴建的大量农村学校便处于闲置状态。2004年,山东省平原县开始启动“初中进城”工程,将18处农村中学的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让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县城读书。到2007年,工程全部完成,1.8万名初中生全部进城,在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公平的新路。胡俊生教授认为:“平原模式”具有开创意义和示范价值。不仅如此,全国还有不少地区开始了类似的探索性实验,经媒体报道的主要有成都龙泉驿区的“金凤凰”工程、海南贫困县的“教育移民”工程、北京房山区“教育移民”工程;另据报道,山西省昔阳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等都在进行类似的实验。这些改革多是在城乡差距悬殊,农村或者山区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实施的,通常被宣传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山里娃或农村孩子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的典范。但是,在目前城乡初中教育差距悬殊以及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引导下,是撤销农村初级中学,让初中生全部进城,还是在农村集中资源建设高标准的初级中学,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一、争鸣

赞成者与反对者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对初中进城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1.赞成农村初中进城的观点

综合来看,赞成者的主要观点有城市教育优越论、城乡流动决定论和教育均衡论等。

(1)城市教育优越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城市教育更适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用发展城市教育的经验改造农村教育或者以城市教育模式取代农村教育模式,不如让农村学生进城读书更方便。“每县拥有一片颇具规模的教育园区或‘中学城,既是城市建设科学布局的一部分,也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常住人口,拉动城市消费,促进城市的发育与繁荣。”因为城市有比农村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把中学建在城里,有望使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最终成为教师的主体,从而使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学历和能力均不达标的乡村教师逐步退出现有教师岗位。”

(2)城乡流动决定论。在城市化的洪流中,赞成初中进城者认为:农村初中基础条件差且过于分散,安排城区中学教师轮流下乡任教无济于事,仅靠修修补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变教育投资思路,集中投资修建教育园区”则是顺乎民心,扩大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是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应有之意。在他们眼中,城市化的浪潮过于强大,其中裹挟了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大量要素,一厢情愿地发展农村教育是徒劳无益的,依村救村的单向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也不能给农村教育带来真正的转机与希望,认为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差距。胡俊生指出:“在农村办学,无论投入多大,前景实在不容乐观。”“农村教育的希望,不在乡村在县城。”让农村子女进城与城市孩子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

(3)教育均衡发展论。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公平。长期以来,我国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乡之间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差距,即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非常明显。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寻求二者之间的同一成了解决城乡均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突出表现在以城市学校的标准规范农村学校或者干脆取消农村学校,让农村儿童都进城读书。

2.反对农村初中进城的观点

反对初中进城者与支持初中进城者针锋相对,也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理由。其主要观点有农村文化缺失论、规模不经济论和伪均衡论。

(1)农村文化缺失论。学校对于所处的村落具有符号意义,是所在区域“适宜居住性”(livability)的象征。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哪怕一个小小的教学点,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农村初中进城,会给当地的文化结构造成破坏,使得有知识、有素养的“乡村能人”转入城市,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荒芜。

(2)规模不经济论。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整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改变过于分散的不合理状态,可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规模效益。然而,撤并农村初中学校,让农村孩子全部进城读书,又会出现规模过大而导致的不经济问题,比如,规模过大造成学校管理压力增大、存在安全隐患、协调成本增高、教学难度增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等。将农村初中集中到城区建设“巨型学校”,是以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的做法,“会导致国家多年以来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付诸东流,出现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并存的结构性浪费”。

在访谈过程中,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透露,在城里建学校比在农村改造老学校的成本要高得多,在城里集中建学校可以省钱、可以节约资源的说法是伪说法。“在城里建1所学校,在农村可以建10所。”在农村,不仅建设成本低,还可以节省不少交通费。“一个孩子一个月要回两次家,一次10块钱交通费,两次就是20元,一万个孩子就是20万,一年是200多万,可以用来建很多農村学校。”

(3)伪均衡论。对于实践中把农村学校数量减少和城区学校规模扩大作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经验进行推广的做法,未免过于简单,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撤并农村初中,让孩子集中到县城读书不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好办法,还可能导致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关系少、学习成绩不良的儿童选择辍学。在访谈中,有教育行政领导认为,在城里集中建学校是政绩工程,在城里集中建几所学校比在农村分散建几十所学校更能显出政绩,并且可以带动县城的消费,农村孩子进城读书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是一种伪均衡。“孩子进城有利于刺激县城的消费,在城里喝水都要花钱。”“农村的孩子,在农村读书,给他们提供好的学习条件,而不是把农村的孩子弄到城里读书,这就是教育公平。”

二、分析

主张初中学校进城者认为,让初中进城不仅符合城市化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群众自发进城的意愿,也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投资农村学校效益低,不如集中在县城能够产生规模效益。而反对者主要从辍学率升高以及农村文化衰落等现象出发,抨击初中进城是以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是“伪均衡”的做法。

1.城市与农村:孰优孰劣

尽管在古代,城乡文化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不存在都市优于乡村的概念,“不是城市,而是乡村成分规定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乡村还经常是学术文化中心,书院、藏书楼常在乡间。然而到了现代,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迅速向城市集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迅速拉大,以致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城市教育优于农村教育的论断。农村初中生源减少,优秀师资纷纷进城,大学生、新教师不愿意到乡镇任教,农民群众对当地教育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城市教育资源的向往,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离开故土,选择资源配置更好的城市学校。主张农村初中全部进城就是这一论点的集中体现。

城市与农村由于地域、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文化上也存在着差异,两种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城市文明在引领农村文明的同时,更需要获得农村文明的滋养,二者之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同一则同灭,差异则互补。在教育方面,农村相对艰苦的条件更有利于培养儿童坚韧的意志、刻苦拼搏的精神、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等优秀的精神与品质;城市儿童则相对来说更加开放、兴趣广、外向、自信等。教育上的差异有助于教育者不断地反观自我,在相互启发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教育上的同质不仅容易滋生系统的浮躁或冷漠,更缺乏自我修复的功能。

2.逆城市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以往的工業社会以及农业社会,城市人是少数,各种资源集中于城市,在交通通讯并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农村人很难享受社会文明的优秀成果,城市人相对于农村人具有优越感。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尤其是伴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弊病日益突出,农村生活的便捷逐步凸显,城市人将成为大多数,农村人成为少数,具有在农村成长与受教育的经历,将会成为今后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因此,仅仅被当前滚滚的城市化潮流所裹挟,看不到潜流,一味提倡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的做法,无疑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3.教育均衡: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教育均衡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最初的强调“机会平等”,到日益重视的“过程平等”,以及更高追求的“结果平等”,分别处在不同的理想层次上。主张初中进城者认为,将农村孩子接到城里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的集中表现,这还停留在机会均等的层面。而反对者的理由则更多地建立在过程平等或者更高的基础之上,认为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挤在一起,并不能保证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

4.文化复兴:农村学校难以承受之重

反对初中进城者认为,撤销农村学校会使农村地区文化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农村文化的荒芜,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乡村精英”、民谣、戏曲与民间私塾共同构成农村文化传承的主体,学校仅是农村地区传承文化的主体之一,更何况现代学校嵌入农村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事情,是现代教育普及的结果。随着现代教育体系尤其是垂直系统的构建,农村学校更多地在完成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内容,与乡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更难以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农村文化衰弱的原因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将农村文化复兴的重任仅仅建立在保留农村学校的基础上是不现实的。

5.规模问题:应该避免两个极端

学校应该有适度的规模。规模太小,资源不能够充分使用,不仅造成浪费,也不利于学生某些品质的培养,比如集体荣誉感、团结与协作的精神、竞争的品质等。规模太大,又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升高,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以外,规模过大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目前,许多城市出现的巨型学校,班级规模严重超标,势必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观照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和教育效果。赞成初中进城者看到了提高学校规模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很少考虑规模过大造成的负面影响。反对初中进城者能够看到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并能从提高教育实际效果的角度出发,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以此阻止小规模学校的撤销、妨碍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则是错误的。

三、建议

不管初中学校位于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坚持惠及所有适龄儿童的原则,都要达到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1.确保初中教育目标的实现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实施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逐步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奠定良好身心素质的关键时期。“农村初中进城”是地方政府在城乡二元格局背景下改进农村地区儿童初中教育状况的一种尝试,其中还夹杂着强烈的效率主义以及通过集约化办学彰显政府政绩的思维倾向。主张“农村初中进城者”通常以提高办学效益或者“满足农村子女进城读书”的表面愿望为导向,掩盖了农民子女就近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实质。盲目扩充城市学校规模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城市与农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而不是偏执一端,才更有利于儿童心性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初中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2.初中进城要因地制宜

初中进城作为让农村地区儿童与城市儿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不适合所有的地区。农村初中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配套建设,如:交通问题、校车问题、寄宿问题、校园安全、校园欺侮、餐饮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等。受地方交通通讯条件、城乡教育差异程度、城市教育容纳能力以及教育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推进“农村初中进城”方面要因地制宜。在一些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可以尝试“农村初中进城”的改革,而那些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的农牧山区则要慎行,切忌盲目追风,以免配套措施跟不上导致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

3.做好农村地区特色学校建设

反对农村初中进城者通常都看到了农村缺少初中的不利之处,对于农村初中的发展趋向以及应该如何办,还缺乏具有建设性的思路。主张初中进城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例举出示范学校,主张在农村同样可以办高质量的教育,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国外如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是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领导下成了国际闻名的实验学校;在我国,先有洋思中学、后有杜郎口中学,都是偏僻农村成功办学的典范。在城市中学规模和班额越来越大而农村中学规模和班额日益萎缩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尝试小班化教育,推动农村地区小规模初中教育办学特色建设,将是农村初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出路。

参考文献

[1] 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教育研究,2010(2).

[2] 张泽科.一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创新模型.四川教育,2007(4).

[3] 郑玮娜.海南在8个贫困县实施“教育移民”.中国教育报,2008-02-21(1).

[4] 李期,吕达.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可行性探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万明钢,白亮.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反思——对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重新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5).

[6] 万明钢,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教育研究,2010(4).

[7] [美]牟复礼.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

[8] 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1).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