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

2012-09-07 05:41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23期
关键词:艺文人居环境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人居环境与审美文化》,分四个问题:第一,人居环境是物质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第二,中国人居史上“艺文”综合集成之典例;第三,建筑作品中的若干尝试。第四结语,几点理论性的启示。

江南古建 杭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孙 凯/摄

人居环境是物质建设也是文化建设

按照中国传统历史的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两个时代是:秦汉:第一基础,中国人居环境在先秦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和文化准备,秦汉开始广泛铺开,建立了一个大框架;隋唐:第二基础,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国人居环境在文化艺术上的飞跃,为中国人居环境奠定了艺术与审美的框架。

当前,中国人居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历史看,这是中国人居环境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必将在原有两个框架的基础上奠定一个新的大框架。最近中央六中全会提出来文化的问题,这是我们在第二个基础上提到的问题。

人居环境建设既是物质建设,也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发展各项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生活、增添文化蕴涵。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技术措施,更不仅在文化产业的兴建,其核心是中华文化精神之提倡,中华智慧之弘扬,民族感情之凝聚。我们在学习汲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共同企望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审美文化(aesthetic culture)是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征、审美价值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总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提出“审美文化”这一概念、观念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他们主张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审美文化,重建审美化、艺术化的世界,使人们在对审美文化的关照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和对现存现实的超越。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对审美文化的研究和探讨。

人居环境的审美文化有赖于“艺文”的综合集成。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取得过辉煌的艺术成就,从考古发掘、历史遗迹、到名家画卷、诗词歌赋,美不胜收。神州大地、万古江河构成多少壮观的城市、村镇、市井、通衢,人居环境中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审美文化。美即是生活,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热爱现世生活,向往并追求生活中的审美品质。中国历史上的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因此,人居环境的美也是各种艺术的美的综合集成,它包括书法、文化、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等,当然也包括建筑。人居环境的审美文化是各种艺术的综合集成,可以以中国古人常用之“艺文”一词以概之。

在我国历史的史书、方志中往往将当代的有关图书典籍汇编起来,称为“艺文志”。最早见于《汉书》的“艺文志”,历代志书中的“艺文志”都是那一时代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呈现。

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把“艺文”和“科学”对举,说:“希腊、罗马科学之盛,殊不逊于艺文。”此处“艺文”的概念主要指以艺术文学为主的人文学的内容。“艺文”一词,已逐渐成为艺术、文学、技艺、音乐、书法等艺术门类的通称。

在中央六中全会之后我们在建筑设计师里面的讨论要崇尚科学,等等这些谈的比较多了。在艺文研究方面事实上在中国人居史上,艺文是一个综合学科,是一个很丰富的内涵。

山海关雄姿

中国人居史上“艺文”综合集成之典例

书法是中国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一个宏大的建筑常有精心书写的匾额。如长城山海关城楼上就悬有“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榜书,笔力遒劲,光芒四射,远近都能欣赏,书法艺术与环境融为一体,塑造了山海关雄浑壮阔的整体气势;南京的中山陵,在中轴线第一重点建筑物为一碑亭,碑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二十四个颜体鎏金大字,是整个墓道的主题,由书法家谭延所题,后人鲜能企及。

雕刻、题记等也往往会成为人居环境的精神支柱。如:东岳泰山堪称摩崖碑刻的博物馆,其中刻于北齐的经石峪,书法遒劲雄奇,号称“大字鼻祖”、“榜书第一”,更加绝妙的是其将岩石、流水、石亭等与书法融于一炉,形成别具特色的人居环境。

洛阳龙门石窟

泰山经石金刚经石刻

马踏匈奴

雕塑可以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角”,驾于整个空间。如:乐山大佛坐像、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坐像,大足宝顶山石窟卧像,敦煌莫高窟大佛、蓟县观音像等等,气魄宏伟、蔚为大观。有些雕塑是人居环境的“点睛之笔”。如:陕西霍去病墓前之马踏匈奴、山西永济唐蒲津渡的铁牛、济南灵严寺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曲阜孔庙大成殿盘龙柱、北京卢沟桥石狮子等待,气韵生动、技艺高超。

绘画是记录古代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徐扬的《姑苏繁华图》等精美长卷都是记录当时人居环境的珍贵视觉资料。

壁画也可以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角,现存的一些佛寺就因其壁画的卓绝艺术而闻名遐迩。如山西繁峙岩壁画(金代)、芮城永乐宫壁画(元代)、北京法海寺壁画(明代)。

文化跟建筑业密不可分,一般建筑的楹联是文人墨客从不轻易放弃的创作天地。如:昆明的大观楼,面对西山、滇池,视野开阔,风景宜人,楼有一长联,先讴歌此地山川形胜,次韵及千古名人,气势豪放,读之令人胸襟为之一畅,楹联之艺术创作远比大观楼建筑更富盛名,甚至可以说弥补了建筑的不足。我记得当时我在1944年春天的时候去的,看到大观楼又看到寺院飘香,看到的自然风景你再看看这个楼,心潮澎湃,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大观楼的心情。

我们古典的文学跟建筑是密切结合的,许多千古名胜更是因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而享有盛名,世代相传。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不可胜数。还包括人民大会堂,那么大的厅,当时搞高棚,总理说你们可以不可以根据“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墙面跟天花连在一起搞?后来实现了。这就说明我们的领导同志对艺术的涵养,对文学的涵养是非常高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筑作品中的若干尝试

第一个例子是曲阜孔子研究院,在孔庙的南边。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建孔子研究院的主题思想不是歌颂孔子,而是从中国古代书院得到启示。故而在主体建筑的中庭设置雕塑时,不以孔子像为中心,而是采用群雕的形式表现孔子和众弟子。我就想到《论语:先进、待坐》,内容是孔子与四位弟子畅谈人生社会理想,从中表现出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观点,群雕由钱绍武先生创作。这个像如果说整个以这个为基础,我说我这个建筑仅仅就像穿一件衣服,这个衣服配不上这个像,这个像配不上这个衣服,后来没有办法还是做了。这个主题定了,所以整个的设计是以古代的书院跟孔子的雕像为中心。同时,以“高山流水”为题材,做背景衬托浮雕,象征孔子思想源远流长。画面的高山流水背景与侍坐章“浴乎沂,风乎舞雩”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体,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冬教授等创作。进而,从建筑师的角度探讨了雕塑的尺度和可能的形式与场景,精心考虑了雕塑在视觉透视中的最佳位置,使其在中庭中的建筑中的各个屋面都有较好景观。屋顶开天窗,洒下的天光使整个空间具有一种教堂般的神圣感。中国建筑有重视屋面装饰的传统。孔子研究院的屋面装饰包括正脊、斜脊的脊饰和瓦当处理。脊饰包括主体和附属建筑的正吻脊饰和斜脊脊饰,都是按照凤鸟的样式设计制作的,取义比孔子为凤的说法。

第二个例子是南通博物苑,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物馆百年后续建的新馆。在入口处创造了一条通往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的轴线,赋予了建筑空间更多的人文内涵。这个建筑的主题是什么呢?在处理入口庭院时,未采取惯常手法为张謇立像,而是将从张謇日记夹缝中发现的,他的一首描述百年前建馆的亲笔诗放大,镌刻在墙壁上,与一侧的老银杏树相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个例子是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它位于南京江宁织造府西园遗址,曹雪芹诞生地,其曾祖曹玺及祖父曹寅的文化活动均以此之“亭”为中心。本设计中运用“核桃模式”与“盆景模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纳须弥于芥子”的艺术境界。楼阁园林是博物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立体山水画式的园林,多布置有树木、山水、溪水自亭沿山石潺潺而下,构成了多少有些象征南京石头城之意象的“都市盆景”,更让人联想到《石头记》的书名。

第四个例子是北戴河长寿谷。上世纪80年代,我与雕塑家刘开渠、傅天仇等商议在北戴河长寿山寻找合适地形,创造一系列中国古代神医雕像,并名之为“长寿谷”。当时开展了初步的经营,雕刻了李时珍像等,经过三十年不断积累,这一地区已经成为名胜景点“神医石窟”。

曲阜孔子研究院

结语:几点理论性的启示

南通博物苑

一、艺文的综合集成在当代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例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二期都是成功的作品。第二期中建筑师与雕塑家合作,将高大的墙面与一系列的雕塑相配合,将当时的人间浩劫展现在拜谒者面前,震撼人心,我称之为雕塑的史诗。

二、从博物馆中的美走向生活中的美

历史上艺术精品往往藏在宫廷或为民间收藏家所有,当代则往往收藏在博物馆中,成为“博物院的宠儿”(Angle of Museum)(镇馆之宝)。

事实上,更多的美散见于人们的生活中,人居环境的美即是生活的美,美应当走向日常的生活环境,走向大众。这之中有极为宽阔的艺文中的“大千世界”等待创造,这也就是建筑师希望做到的境界,也就是我今天为什么在这个会上谈这个主题。用什么方法来促进人居环境具有文化的内涵,具有美的内涵。

三、从诸多艺术门类单项的“杰作”到人居环境中的“综合集成”

成功的作品可以有更高的艺术震撼力,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可以以解放初期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例。建筑师雕刻家争论不休,雕刻家要在顶上搞一个房子,建筑师就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碑,一面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另一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这样建筑师向建筑师靠拢,雕刻家向雕刻家靠拢,后来怎么办呢?后来北京市副市长很聪明,这个会不开了,另外请一个专家来主持做成现在这样的效果,这个浮雕是相当成功的。今天要说就是再强调,一个不是单项的艺术门类,而是人居环境的综合集成,所以怎么样把众多的艺术家能够共同把这个意思创造出来,然后创新的生成一个优秀的作品。

四、当代建筑师应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就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进行更为自觉的创造,这正是建筑师的责任。“三分匠三分主人”,主事者应加强艺文的修养,并自觉地在新的领域中开拓,创一代之新风。

在实际工作中,这往往需要联合诸艺术门类的大家,以共有的热爱之情,超强的人格魅力,精湛的艺术智慧与崇高的合作精神,抛弃个人的固执与偏见,能从众说纷纭的迷茫中走出来,从事综合的美学创作。

中山陵

岳阳楼

五、从艺文净化中提炼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一宽阔的领域,并独具特色。需要发掘整理中国古代已有的思想和理论,进而探索中国建筑美学的独到形式。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中论述书法的美学法则,其中很多规律可以适用于今天人居环境的创造。例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现实中人居环境建设设计复杂的客观条件,不同门类的事物参杂在一起,但仍要不丧失整体的规律;各领域,各时期的人居环境建设要讲求和谐,但同时又要发挥个性。现在的复杂的客观条件,不同门类的事物方面影响仍要是整体合一,并且这种和谐是一致的。在各个时候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整体性的设计。

群簌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可以说一种新的综合集成正在形成中,这是因为诗、书、画等艺术门类本身在变,建筑等的空间形式在变,人对环境需求的内容也在变……,现在尚是初步的,不成熟的组合,让人略觉杂乱,我们盼着它经过时代的洗练,蓬勃新的万千变化。

庄子云:“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建筑学人应有俯仰一切的胸怀,从古代画卷、文化名城、历史遗迹等文化遗产中体会、汲取丰富的美学营养与创作灵感,从实例和文献两方面提高美学修养,再借鉴西方当今之文明成就,与生活需求结合进行再创造,从而绘画出代表时代的巨幅画卷。

(本文为吴良镛院士在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上所作的主旨报告)

猜你喜欢
艺文人居环境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环境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小陈老师来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