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人口异地流动的科学利益

2012-09-09 08:11崔人元
中国新时代 2012年2期
关键词:红利异地人口

| 文·崔人元

大量人口异地流动,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看都是好事。大量人口异地流动形成了大量人力资本。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转到依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将带来更大的、更持久的“人口红利”

“中国人太多了!”每年春运,许多人在为买不到车票、机票、船票头痛的时候都会这么埋怨。

人多是坏事吗?流行的看法认为是。但是毛主席曾经说过:人多是好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不,CCTV的新闻都说了,2012年的春运预计将达30亿人次,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

大量人口异地流动的生物学意义

我是赞同毛主席的伟大论断的,当然是因为人山人海的春运创造的纪录!列位看官,请慢生气或耻笑,且容在下道来:

在目前这太平盛世下的大量人口异地流动,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必然扩大内需。这在目前中国经济亟须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真是很好很重要。特别交通运输企业、电力企业、石油企业、食品商、礼品商、宾馆等心里笑开了漫天雪花。

但经济学意义上的好处,地球人都知道,所以不是我的看点。我的看点是美女和帅哥。郑重申明,这里没有色意。如果拿 “80后”、“90后”、“00后”与“50后”、“60后”、“70后”(取其同样年龄段时候,而不是拿老帮菜与小年轻)相比,美女帅哥的比例要大许多(很多演艺人员和少数非演艺人员,可能是通过动刀整容而变得很靓丽的,但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多数比较美比较帅的人是天生如此)。这是因为“80后”、“90后”、“0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吃的穿的好了吗?可能有这个原因,但还不足以证明。大家会唱《达坂城的姑娘》吧?达坂城位于新疆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南部,距离乌鲁木齐市区约86千米的地方,按歌里所唱,它曾经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但实际上它在近百年里没有出过美女。这难道因为以前吃的穿的比现在更好?当然不是。许多人都知道,混血儿往往长得很漂亮,而近亲结婚往往生出体残智障儿。混血儿为什么漂亮?因为混血在生物学意义上,有基因的杂交优势,而近亲结婚则反之(古人就已经知道 “同姓结婚,子孙不蕃”)。没错,“80后”、“90后”、“00后”中混血儿也只是少数,但他们的父母的出生地往往相距很远,好多是跨省(此跨省非彼“跨省”)结婚成家的。以中国国土之大、人口之多,这种远距离通婚的一个好处就是它有近乎混血通婚的效果。而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人绝大多数被束缚在很小的地域之内,大多数人是近地域通婚,长期的近地域通婚姻,在生物学上的害处与近亲结婚差不多。达坂城从前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戍卒及其家小,“兵二代”在此结婚生子,亦是远距离人通婚;可是几代之后的人差不多“本地化”了,他们间通婚也就是本地化结婚了。

远距离通婚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好处,当然不只是孩子长得好看,更重要的是体质和智力上也有相当的提高(许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孩子比自己小时候聪明多了),避免了很多遗传基因导致的缺陷和疾病。可惜的是,国家进行过多次人口普查,也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我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田野调查和统计研究,而我自己对此研究也是有心无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可能还避免了中国人可能面临的“灭种”危险。不是有人指出,2008年突然来突然去的“杀尔死”(SARS)温疫,就是当今某科技最先进国家小试了一下他们研发的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么?如果中国一直像以前那样对人民画地为牢,繁衍生息,要搞出这种武器显然是比较容易的;而如前所述,人口大量异地流动导致的远距离通婚,则使中国人的基因得以重组优化,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恐受到挫折。

大量人口异地流动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人类学有很多分支,讲起来比较复杂,索性简而言之吧。

从人类学来看,人口大量异地流动是值得研究的。如前面所说的生物学意义,在人类学中有演化人类学来研究人类遗传学以及人类基因组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迁。

但我想起一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所说的“一方人”,更多的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人。人是社会的生物,是有文化或文明的生物的,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引用维基百科的说法:“文化或文明,采取这个字汇的广义民族志意义来看,是做为社会成员的人们习得的复杂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的能力与习性。”“由于人类透过濡化与社会化等等的学习过程来习得文化,居住在不同地方或环境的人们,因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透过文化,人们可采取非遗传方式,适应于他们的环境,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

人口大量异地流动,必然导致不同文化(文明)背景中长成的人相互交往、交流和传播,也就必然发生文化(文明)的交往、交流和传播,这对于人们文化(文明)的提高、进步和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而文化(文明)又反过来对人本身(包括其身体和心灵)产生影响。

大量人口异地流动的经济学意义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关于大量人口流动的问题,还是再回到经济学意义上才不那么枯燥而比较动人一些。

前面提过的毛主席那话儿,要加些条件限定才是真理:健康的、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越多,越能创造奇迹。否则,大量人口很可能就是负担了。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正常来说,其中健康的、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自然也最多,所以,曾经创造了那么多文明的奇迹(有人以此解答所谓“李约瑟难题”的前半部分)。现在,有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中国人健康、有知识和技能?

有!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指明了这个大道。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而物质资源和物质资本是次要的,而且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物质资本是收益递减)。自然人多并不是人力源或人力资本多,只有把自然人视为资源,进行投资开发,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其途径主要有健康、教育、培训、人口流动四种。

从这四个途径看,大量人口流动都是有益的。前面说过大量人口流动增加了下一代人的体质(健康)和智力,而且有利于文化文明水平的提高,人口在流动中增加了见识也是一种教育,人们在打工中边干边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培训,而且通过在地域或产业间的流动及变更就业机会,能更好地满足自身偏好和发挥自己所长。总之,大量人口异地而动,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更高质量的人口红利

毛主席时代的政策导致中国人口数量大增,为改革开放的头30年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的所谓“人口红利”。许多人预计在2013年前后,此推动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停止、下降而至于消失,因而忧心忡忡。

但如果我们科学地、辩证地、发展地看这个问题,却会为这种传统的“人口红利”的终结而叫好。虽然一些人因这个“人口红利”而先富起来了,但摸着良心地想一想,就不能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红利”是农民工和低收入白领用血染红的……

如果我们科学地、辩证地、发展地看这个问题,我们将看到中国拥有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更有意义的“人口红利”,其中流的是“有道德的血液”。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从某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大量人口流动和迁徙,优化了中国人口,形成了大量人力资本。这也是邓小平留给中国人民的另一项伟大遗产。中央多次提倡要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有要利用人力资本而不是人的苦力这层意思吧。

以人力资本获得大发展的经济,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很好的榜样。中国要以人力资本求发展,一方面要开发人力资本,加强健康、教育、培训的投入,让人口能更好地流动。投入的钱从哪里来?少买几千亿美国国债就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如果中国经济发展转向了依靠人力资本而不是人口数量,则其“人口红利”不只是红,而且可以红得发紫,可以持续N年。

猜你喜欢
红利异地人口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健康红利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如何开拓异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