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给力 环境难顺心

2012-09-09 08:11郭树涵
中国新时代 2012年1期
关键词:北极海德班谈判

| 文· 本刊记者 郭树涵

尽管今年地球两度发生太平洋东部海水偏冷的拉尼娜极端现象,但全球气温仍然持续变暖。截至9月9日,北极海冰面积为433万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的同期平均值低35%,北极海冰的体积现已下降到4200立方千米,比2010年少380立方千米

在经历30多个小时声嘶力竭的讨论、精疲力尽的磋商之后,长达两个星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南非德班落下帷幕。或许在多年后,这次会议将在日历上被定格成为历史——2011年12月11日,人类在这个灾害频仍的年末就环境问题谈判,但最终未有重大突破。

在这次大会上,世界气象组织专门发布了一份全球气候报告,希望引起各国重视,报告上提到:尽管今年地球两度发生太平洋东部海水偏冷的拉尼娜极端现象,但全球气温仍然持续变暖。截至9月9日,北极海冰面积为433万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的同期平均值低35%,北极海冰的体积现已下降到4200立方千米,比2010年少380立方千米。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多处地方发生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其中主要包括欧洲春季大旱,非洲东部“旱涝急转”,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巴西出现洪水和泥石流灾害……

可这些数据并未促使各国在减排问题上摒弃成见,一些政客仍旧错误地认为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站不住脚,会议不可抑制地陷入相互推诿中。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尤·莱宁指责中国和美国绑架谈判,中国代表怒斥发达国家: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的,你们还没有做到。面对这样的情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德班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上警示,全球温室气体已达创纪录的浓度并仍在不断增长。“面对气候失控、资源流失、贫富差距扩大等威胁,人类必须‘悬崖勒马’。地球的未来取决于谈判各方的工作。”

最终,会议通过了内容不够具体、措辞留有巨大漏洞,可能让某些国家得以逃避减排责任的一揽子决议。世界自然基金会能源和气候部门主管史密斯失望的说:“他们没有达成真正协议。他们弱化立场,以便所有人都能入伙。”事实上,并非是各国不想达成更加积极地协议,而是联合国气候谈判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科学、政治和经济结合共同体——“科学搭台,政治唱戏,经济投资。”

人类最高难度的谈判

联合国气候谈判成为科学、政治和经济结合共同体实是事出有因,各国政府所面对的是对整个全球治理影响最为深远和广大的议题。冷战结束后的20年中,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难以历数的谈判,衍生出碳交易、新能源行业、绿色气候基金、专利技术转让等多层次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FCCC)》对其的评价是,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影响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多边议题,也是一场革命,它所牵涉到的是最根本的国家利益。

而随着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国家诉求也越来越接近。这间接使得谈判阵营越来越模糊,如果我们对比分处不同阵营的国家行动,就可以发现这一现象:例如,以往“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最积极的推动者西欧国家立场就出现了明显分化和动摇。10月23日,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首脑分会,会上协调了欧盟各国在德班气候大会上的立场,即可以认可第二承诺期,但要以“主要经济体的参与”为前提,也就是说,美国、中国、印度“一个也不能躲”。

这本身就充满矛盾,众所周知,要说服发展中国家接受减排硬指标,就要使相应的帮扶资金到位,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所承诺的300亿美元碳交易启动资金受经济形势影响难以到位,2020年的每年1000亿美元规模则更是天方夜谭。结果会议尚未开幕,原本对“框架协议”态度积极的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就转而表示不会签署第二阶段协议,其后,欧盟的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也相继出现政权更迭,使所谓“协调立场”充满了“不协调”的感觉。

欧盟和发达各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并不好多少,鉴于气候压力的加大,部分岛国和低地国家开始赞同美国对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兴国家)进行强制性、指标性减排的主张;而一些不发达国家则坚持“工业化国家应多减、先减”的原则,不赞同第二承诺期的减排原则作伤筋动骨的调整。这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在于新兴国家的飞速发展,令全球经济版图和碳排放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极分化,让它们之间原本的协调立场也变得越来越不协调。

这种现象是一个国际发展的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进一发展,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可能只能在理论上、伦理上成立,现实可操作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漏洞的世界钱袋

很不幸,《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年末到期。要知道,眼下正值6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对达成全球协议,算不得什么良辰吉日,其实此前很多专业人士就提出,德班会议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核心是,发达国家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的政治意愿的降低。

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伦敦发生了骚乱事件,欧债危机,日本大地震和核危机,使这些发达国家疲于应对政治和经济上的压力,发达国家政治人士曾公开发表言论,现在开气候大会简直就是“奢侈”,因为解决本国经济问题的时间都不够。看看各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态度吧,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此前已明确表示不签第二承诺期,美国也一直拒绝承诺强制减排,欧盟虽然原则上同意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但在继续推动大幅减排、向落后国家提供环保援助问题上一直避重就轻。

抛去上面所诉的国家,中国政府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也同样值得回味。在当地时间12月11日凌晨的最后一次全体大会上,中国代表发言时强烈批评西方国家拒不履行已经做出的各项承诺。他说,要想真正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就必须兑现各自的承诺。可到现在为止,有一些国家既没有采取行动大幅度的减排,也没有拿出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做到了减排温室气体。

这样的话语固然是铿锵有力,但也把中国推到了“聚光灯”下。如果中国真的接受有约束力的减排指标,那对正在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最近召开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并未给节能减排工作定出具体指标。“毕竟,我们正处在工业化阶段。”一位经济学家这样告诉记者。

所以,在“大家都不满意,但大家都认可”框架下把气候问题的硬骨头留给明年的卡塔尔是在意料之中的。

猜你喜欢
北极海德班谈判
俄乌第五轮谈判
“女德班”与“傻家长”
“女德班”的尴尬
月度关键词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南、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中部型El Nino与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
累积海冰密集度及其在认识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作用
中国近50年寒潮冷空气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