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ESP《职场英语》教材编写标准

2012-09-18 11:48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职场学习者教材

齐 滨 田 丽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引 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入世贸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受到了极大的重视。随着中国迈入国际市场,许多企业需要招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英语交流技巧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快节奏变化的国际市场。英国文化委员会在1994-1995年进行的一项名为English2000的大型调查显示:“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将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刘润清1996)。张尧学(2002)司长也提到“如果中小学英语‘一条龙’计划推进顺利,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逐渐转向不开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收双语教学的方式。既节省许多学习课时,又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学英语的枯燥和烦琐,同时也能够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加强了实用性英语教学”。

顺应着这样的英语改革步伐,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连续四年为在第五个学期对大三学生开设了职场英语课程,以便增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使临近毕业的在校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职场英语相关知识。前两年所用教材为学院内部教师自编教材,近些年选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院教师主编的《职场英语》教材,该教材为“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由于教材评估是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笔者以ESP相关理论为基础,较系统地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跟踪调查了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和2009级共1522名学生,36名任课教师和92名社会雇员对现用《职场英语》教材及课程设置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从教材包组成,教材设计,语言技能,话题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标准及注意事项。

1.文献回顾

1.1 ESP的起源和发展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也称作“特殊用途英语”、“专用英语”。一般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与McIntosh和Strevens合著出版了《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提出了ESP的概念,标志着对ESP研究的真正开始。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从70年代才开始普及。ESP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语域分析阶段 (register analysis);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Beyond the sentence: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目标情景分析阶段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技巧与策略分析阶段(Skills and strategies);以学习为中心阶段(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在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中,作者提出了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也就是更注重对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因此,在教材选择和编写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定,活动的设置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1.2 ESP的分类

ESP主要采取两种分类方法,一是由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三分法”,即根据学科门类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三类。另外一种是Robinson(1991)提出的“二分法”,即首先将英语分为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大类,再根据学习者使用英语的最终目的将ESP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职场英语课程属于EOP范畴,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和掌握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特定环境中英语的运用情况。

2.需求分析理论

2.1 需求分析的分类

顾名思义需求分析指的是分析需求的过程。很多语言学家将需求进行了分类,如:Brindley(1989)和Robinson(1991)提出了客观需求与主观需求的概念。Robinson(1991:3)认为仔细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和 “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Hutchinson和 Waters(1987)把前者称为学习情况分析(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后者称为目标情况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束定芳(2004)将“需求”分成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类。其中社会需求有两种:一是政府的外交或其他政治目的的需求,二是社会机构,如公司、学校和其他用人单位的需求;个人需求包括客观需求,如学生目前的外语水平、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经历等的主观需求,如课程的期望、学习目标、学习安排和希望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按照这样的分类方法,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对社会雇员进行的问卷可以反映出社会需求,如: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英语水平的要求,工作中使用英语的频率,最重要的语言技能等等。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对于教材及课程的满意程度,学习动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个人需求。

2.2 需求分析的意义

Dudley-Evans&St.John(1998:2)指出:需求分析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石,它能够帮助建立紧凑、重点突出的课程。 ESP教学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放在对学习者目标环境的分析,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便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对不同专业做好需求分析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材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基础。束定芳(2004)总结了需求分析对我国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设置之前都需要通过主观和客观的需求分析来断定所开课程的合理性,所选择教材的科学性,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教材评估方法

Hutchinson&Waters(1987)提出可以将教材评估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设置评估教材的标准 2)主观分析 3)客观分析 4)将教学材料与需求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程晓堂(2002)指出了对于教材评估的两个重要原则——效果原则和效率原则。Cunningsworth(2002:15)提出了教材评估的四个指导思想:1)教材应该与学习者的需求相符合,与语言学习的教学目的相一致;2)教材应该帮助学习者为了自己的目的更有效地使用语言;3)教材应该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加容易,不能够强加某种生硬的教学方法;4)教材应该是学习的辅助者,教师应该成为目标语言和学习者的媒介。因此,在选用并使用教材后,应该设置相应的评估标准,通过主观及客观分析的方式,得出评估结果。进而改进教材及教材的使用方法,使之与学习者的需求更加接近。

4.教材编写标准

教材的引进及选用是实施ESP教学的重要保障,教材必须反映国内专业特点及要求,既能体现本课程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又不乏学科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高质量的ESP教材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热情,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保证课程的有效、顺利进行。ESP课程所用教材主要有两类:印刷出版教材和自编教材。ESP课程教师只能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获得教材:教材采选,教材改编以及教材开发。对于ESP教师来说,在采选或编写一部ESP教材后,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评估所选、所编教材,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材评估无论对于学习者还是教授者都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笔者将从教材包组成,教材设计,语言技能,话题设置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4.1 教材包的组成

普遍意义来讲,课程用书是教材包最为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他组成部分还包括:教师用书,练习册,视觉教具(图片,卡片,幻灯片,视频短片),听觉教具(磁带,录音)和电脑等等。调查数据显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匮乏,没有用到视觉教具。其中2011年10月份的调查问卷中57.0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影音教学更为实用,但在实际课程教授过程中,几乎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目标情景的语言信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渠道,是职场英语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之一。其次,三分之二的教师提出应该依据该书编著相应的教师用书,为教学过程和步骤提供依据和指导,尤其对于新教师,或初次担任ESP课程教学的教师的来说,教师用书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许多学生反映学习课程后的巩固和复习是很重要的,该套教材并没有配备相应的练习册和习题集,这点是教材编写者应该注意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习题和练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总之,丰富的教材包能够极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习和教学的顺利展开。

4.2 章节内容的设计

章节内容的设置合理与否,难易程度是否适中,练习设计是否多样化,能够反映一套教材编写的优劣。过难或过易的教材、单一无聊的教材并不能适合ESP课程的教学目标,甚至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用教材中包括:对话,文章,练习(匹配练习,对话练习,图片描述,正误判断,提出建议练习),以及文化常识几大部分。为了了解章节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在问卷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您认为现用教材中哪些部分设计的较好?哪些部分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80.7%的教师认为对话部分设计很好;57.7%的教师和46.56%的学生希望在教材的练习中多加入一些经典对话模仿;37.02%的学生认为文章中职场相关知识阅读很重要。但是,57.7%的教师对于练习中的图片描述部分不是特别满意,原因为:图片比较模糊,习题要求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等;50%的教师认为课后练习中的匹配练习过于简单,大多数句子是书上原句的改写,对于大三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挑战性,学习积极性不高等;19.2%的学生希望加入一些专业词汇的英汉互译练习;另外一部分学生建议为生词加注音标,方便学生明确单词发音。

换言之,除了教材包的组成要多样化之外,教材内容也要多样化,比如:章节内容应由易到难;练习要难易适中;要注意每部分内容是否能够与学习者的需求一致,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细节设计是否合理等等。教材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加入实际案例,职场常识,民俗文化,商务礼仪等相关材料来丰富教材和教学,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

4.3 语言能力的培养

许多研究者认为四级后续学习大部分以自学形式出现,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为最实用,最高效的。但是不同的ESP课程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否应该有不同的倾向呢?为了明确这一问题,在调查问卷中,笔者针对不同受调查者设计了同样一道问题:“您认为职场英语课程最应该注重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并得出以下数据(见表1):

表1 被调查人员对于培养五种语言技能的态度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听说技能在职场英语课程中是较为重要的两种技能。因为在全英文,或有时用到英文的工作环境中,职员必须首先听清楚对方说话的内容,才能很好地用英语做出回应。在本文针对调查的教材中,对于学生说的能力进行培养的经典对话模仿和角色扮演的对话练习是比较多的,而且依据这两部分组织的课堂活动也是受调查者比较满意的活动。其中,08级及09级学生对于情景模拟的选择比例依次为60.9%和47.9%;对于对话练习的选择比例为52.2%和31.2%;分组讨论的比例为26.6%和26.0%。

然而,同样比较重要的针对听的能力的培养而设计的课文或练习,在现用教材中并无过多体现。在今后的教材设计或改进中,编者可以试图加入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具,丰富教材包的同时,极大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和技巧。但是在音频、视频录制后,应该检查音频的质量,录音者的语速是否适合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录音者的语音语调是否标准,是否注意弱读,连读等发音规则和技巧等。

读、写、译的技能在本门课程中虽然不作为培养的重点,但是同样是不能忽视的。三种技能的提高可以依靠以下方法实现,例如:通过规范文章后的思考问题,很好地锻炼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便条,邮件,合同等方式提高应用文写作的技能;通过在练习中加入与单元相关话题的专业术语英汉互译实现翻译水平的提高。

4.4 话题设置

4.4.1 真实性

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语言教学都应该具有真实性,具有真实性的话题所组成的教材是十分符合ESP课程设计要求的,因为ESP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也指出ESP课程需要使用真实的材料。那么真实的材料指的是“为了非语言教学目的而出现的打印的,音频的,视频的 或图片的资料”。(Robinson 1991)Morrow(1977)提出除了话题的真实性,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功能或是目的,渠道(通过说或写)以及学习者。Lee(1995)在他的文章中选用了“文章真实性(text authenticity)”以及“学习者真实性(learner authenticity)”的概念。一篇文章如果不是为了教学目的,从文章结构内容来看必须是真实的。然而一篇文章要达到学习者真实性,就必须是有激励性,有用处,并适合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因此,当学习者学习既具有“文章真实性”又具有“学习者真实性”的文章时,他们现有知识,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的存在都会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有趣。《职场英语》教材话题的设置也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

4.4.2 实用性

当我们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人需求时,普通英语教材无法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就要求ESP教材的话题必须具有实用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对于多项选择题“您认为《职场英语》教材什么特质最重要?”的回答中,64.8%的学生选择了实用性。对于大部分大三、大四学生来说,掌握职场知识对于他们将来就业很有益处,然而对于普通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专业背景不尽相同。那么,如何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共同感兴趣和有敏感度的话题呢?部分对该教材不太满意的学生在访谈过程中提出:有一部分话题与他们的专业背景完全不相符,将来在工作中也应用不到这样的知识。就这一问题,笔者在针对来自各行各业的近百名社会雇员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话题。近半数人提出在 “接听电话(62%)”,和“商务会议(43.5%)”过程中用到英语比较频繁。其他比较受欢迎的话题依次为:工作面试,接待客户,商务谈判,办公室英语,参加展会,电子邮件等等。在针对学生的问题“您想从职场英语课程中学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中,得到以下数据(见表2)。

表2 由高到低排序

因此,从话题设置的实用性角度出发,以上话题都比较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但现用的《职场英语》教材中并没有包括电子邮件,办公室英语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频繁遇到的重要话题,因此,教材编写者可以从此方面对教材进行改进。

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ESP的分类、起源和发展,需求分析的分类和意义,教材评估的方法和重要性。通过对现用教材教授者、学习者和社会雇员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研究方法,指出基于需求分析基础上的教材选择和编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估是必要和重要的。教材包应该比较完善,除了课程用书等基本组成部分,还应该加入视觉、听觉教具,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章节内容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力求从易到难、丰富多样。教材内容的设计应该从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力的角度出发,同时兼顾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话题设置应该兼顾到真实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对现有材料的评估可以给教材选择者和编写者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和灵感。相信通过使用高标准、高质量的ESP教材,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完成普通英语教学(EGP)的学习后,能够通过选择《职场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突出的听说语言能力。相信各大高校教师定会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专长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Brindley,G.P.(1989).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me design[A].In Johnson,R.K.(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nningsworth,A.(2002).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Dudley-Evans,T.&St.John,M.J.(1998).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M.A.K.&McIntosh,A.&Strevens,P.(1964).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Hutchinson,T.&Waters,A.(198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W.Y.(1995).Authenticity revisited:text authenticity and learner authenticity[J].ELT Journal(4).

Morrow,K.(1977).Authentic texts and ESP[A].In Holden,S.(ed.)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C].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Robinson,P.(1991).ESP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Prentice Hall.

程晓堂(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润清(1996).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

束定芳(2004).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尧学(2002).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J].中国高等教育(8)。

猜你喜欢
职场学习者教材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