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实证性研究

2012-09-18 11:48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理工类教学实验大学

周 婧

(浙江传媒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

1.引 言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于1967年提出的。它首先被应用于开发课程的评价,指在一个新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编制过程中和试验期间,为了获得修改、完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所需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形成所进行的评价。之后,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也可应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

2.教学现状

根据我校的相关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属于理论性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采取“三二五”的评分比例,即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均指考试的卷面成绩。)

虽然“三二五”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一种结合性评价体系,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期末总评成绩的70%来自卷面成绩,也就是依据终结性评价得出的结论。而对于在语言学习中,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策略等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的形成性评价,却只体现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分值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不利于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积极开展。

目前,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平时上不上课,学不学习都没关系,只要考前突击,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或者通过考试。上课只是为了不缺勤。(2)学习积极性不高。觉得大学英语课和中学里的英语课没有什么区别,上课没意思,拒绝参与相对复杂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活动。(3)学习策略不讲究。认为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背诵单词、词组,其他方法是低效甚至无用的。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如果能在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引入更为合理且具体细致的评价办法,那么学生应该会更加重视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而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策略能够极大地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果。

3.教学实验

3.1 实验目的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性比较研究,考查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决定是否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和推广形成性评价等。

3.2 实验设计

首先,依据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结合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合理且具体细致的形成性评价办法和标准(详见附录:《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表》),使得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清楚明了地依据此办法组织教学,能够依据此标准对学生该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有指导意义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然后,在二级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步骤为:(1)选取教学实验班级。选取同一教师教的,英语水平和学生人数基本相同的两个班级作为对比教学实验的一个小组。随机将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2)组织参与教学实验的任课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办法和标准”进行学习。教师在实验组组织学生学习“办法和标准”。(3)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组,大学英语课依据“办法和标准”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在对照组,大学英语课仍然按照原来的办法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一个学期以后,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卷面成绩)的比较,对教学实验过程的分析,考查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3 实验过程

为全面考查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实验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小组。这三个小组依次分属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类别,即文史理工类,广电艺术类和音乐美术类。第一组,网络工程2班和数字媒体技术2班;第二组,戏剧影视文学2班和广播电视编导2班;第三组,艺术设计1班和人物形象设计1班。每组中前者是实验组,后者是对照组。

实验组的学生每次英语课后填写《形成性评价表》,记录上课情况以及上次英语课到这次英语课这段时间的英语学习情况。每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一般为两周,四次英语课),将填好的评价表发至任课教师的电子邮箱。特别要求学生对课余学习的记录认真、真实,多和任课教师沟通,关注任课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学习内容、进度、策略等。

教师在这一学期的第一次课上将评价表展示给学生,逐项说明,并将表格放至公共邮箱,或以其他方式确保每个学生能下载表格。每次上课结束时提醒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每个单元最后一次上课结束时提醒学生将所填表格发至自己的邮箱。教师在收到表格后一周内完成评价并反馈给学生。要求教师认真客观地评价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多和学生沟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等。

3.4 实验结果

一个学期15周的教学实验结束后,收集各组学生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卷面成绩)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3.4.1 文史理工类

表1.1 文史理工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描述统计值表

上表中的描述性统计值显示,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Mean)为62.4143分比对照组低3.6135分。同时,标准差(Std.Deviation)为11.70752大于对照组,数据离散程度相对较大。数据表明实验组的测试成绩低于对照组,即在文史理工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效果不如传统评价,形成性评价对于文史理工类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没有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考查形成性评价在文史理工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对这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形成性评价”作为“因素”(赋值1代表“使用形成性评价”,赋值2代表“不使用形成性评价”),将“测试成绩”作为“应变量”,得出下表。

表1.2 文史理工类测试成绩与形成性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表

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显示,两组数据的组间(Between Groups)和组内(Within Groups)均方(Mean Squares)分别为231.722和109.974,F值为2.107,组间差异大,而组内差异相对较小。显著值(Sig.)为0.151大于0.05。数据表明文史理工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是否使用形成性评价对于文史理工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3.4.2 广电艺术类

表2.1 广电艺术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描述统计值表

描述性统计值显示,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 (Mean)为70.1897分略低于对照组。同时,标准差(Std.Deviation)为9.32873,数据离散程度相对略大。数据表明实验组的测试成绩低于对照组,即在广电艺术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效果不如传统评价,形成性评价对于广电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没有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考查形成性评价在广电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样对这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形成性评价”作为“因素”(赋值1代表“使用形成性评价”,赋值2代表“不使用形成性评价”),将“测试成绩”作为“应变量”。

表2.2 广电艺术类测试成绩与形成性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表

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显示,两组数据的组间(Between Groups)和组内(Within Groups)均方(Mean Squares)分别为0.198和74.386,F值为0.03,组间差异小而组内差异大。显著值(Sig.)为0.959,远远大于0.05。数据表明广电艺术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是否使用形成性评价对于广电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也没有显著差异。

3.4.3 音乐美术类

表3.1 音乐美术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描述统计值表

描述性统计值显示,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Mean)为63.0517分,高于对照组的60.0156分。实验组的标准差(Std.Deviation)为,10.55880,低于对照组的14.10873,数据离散程度较小。数据表明实验组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即在音乐美术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评价,形成性评价对于音乐美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考查形成性评价在音乐美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样对这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形成性评价”作为“因素”(赋值1代表“使用形成性评价”,赋值2代表“不使用形成性评价”),将“测试成绩”作为“应变量”。

表3.2 音乐美术类测试成绩与形成性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表

上表显示,两组数据的组间(Between Groups)和组内(Within Groups)均方(Mean Squares)分别为1719.342和130.114,F值为13.214,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显著值(Sig.)为0.001,远远小于0.05。数据表明音乐美术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成绩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使用形成性评价对于音乐美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实验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文史理工类和广电艺术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使用形成性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形成性评价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没有促进作用;而在音乐美术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使用形成性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具有显著差异,形成性评价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研究结果讨论

国内许多学者对形成性评价的各种研究结果与引言中的《教学要求》所述一致,“形成性评价模式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然而,本次教学实验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性评价只对音乐美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文史理工类和广电艺术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具有促进作用。

对教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本实验中《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表》的设计非常注重学生对英语学习习惯等的自我评价,细化的项目多达20项,且有具体的目标如“我上课积极思考、发言,积极性高,正确率高”。因此,相对于文史理工类和广电艺术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的音乐美术类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受益更多。

其次,评价表的设计在对四大技能的自我评价方面,注重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自我评价,忽视了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比如“我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多是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内容、策略等,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努力目标,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受到一定的抑制。

再者,学生和教师对于本次实验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实验组的部分学生进行交流时得知,刚开始他们觉得这样的自我评价以及和教师的交流方式很有意义,但是几次下来,越来越多的同学认为自己变化不大,几次自我评价趋同,填写评价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在实验中的体会和学生所述一致,开始时明显感觉到部分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的进步,上课更认真,回答问题更加踊跃,但是渐渐的这种感觉就消失了。收取评价表时需要催交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反馈越来越简单和学生的交流也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最后,由于形成性评价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特别是教师,一个30人左右的班级每次收取、填写和反馈表格需要大约9个小时。因此,本次实验中繁忙的期中和期末暂停了评价表的收取和反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效果的显著性。

5.教学启示

本次实证性研究对于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如下启示:第一,形成性评价确实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值得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音乐美术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推广。

第二,要使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更明显更广泛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案的科学性,丰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在评价方案的设计中不但要涉及学习习惯、策略等因素,还应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期限等。在整个形成性评价过程中,除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外,还应该增加同伴评价等其他有意义且更有吸引力的环节,以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客观性和趣味性。

第三,应该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形成性评价的积极性。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比例,从现在的百分之三十增加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使学生更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评价过程。按形成性评价所需花费的课余工作时间,给教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补贴。

附录:《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表》学院: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单元:_________

猜你喜欢
理工类教学实验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