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12-09-19 11:18李江辉解红娥王凌云解晓红南建福
中国食用菌 2012年5期
关键词:食用菌山西省生产

李江辉,解红娥,陈 丽,王凌云,解晓红,李 波,南建福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 04400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和栽培食用菌的国家,是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食用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植物性蛋白和营养要素来源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菌的保健药用价值倍受重视。食用菌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中实现原料和能量循环的“枢纽”[1],遵循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的原则,是低耗、高效、生态的产业,在大农业生态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山西省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食用菌成为最具活力的生产点,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SWOT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区域发展、科技、能源、国际政治战略等领域的分析研究[2],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即将面对的威胁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山西省食用菌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现状

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西侧的山地黄土高原,省境四周大部分为山河环绕,东和东南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接壤,西和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食用菌主产区之一,全省各地都有食用菌生产。目前全省食用菌产量达(9.5×104)t,年产值4.3亿元。生产种类主要有平菇、蘑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木耳和灵芝等,以运城、临汾、晋中、大同和晋城等地为主产区。进入21世纪,随着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食用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从事生产食用菌的专业乡(镇)、村、户,食用菌的生产由副业生产转向专业生产,由单户分散经营向联片规模发展。但山西食用菌产业发展较慢,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山西食用菌年人均占有量为3.0 kg,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

2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1 气候优势

山西省年平均气温3℃~14℃,年降水量在400 mm~650 mm。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各地区气候差异性很大,具有多种气候类型。多样的气候类别和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生长提供了条件,可利用不同设施栽培,进行食用菌周年生产。

2.2 自然资源优势

食用菌是一类腐生菌,它利用农业、林业、工业的废料和废渣作为生产原料。山西省农作物秸秆、棉子皮、花生壳、玉米芯、果树枝条等农作物副产物非常丰富,是生产食用菌的良好原料。但这些原料利用率不足5%,特别是作物秸秆往往是堆积腐烂或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如能合理利用发展食用菌这一生态农业乃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食用菌生产种类中,草腐菌类的增长将超过木腐菌,丰富的秸秆资源将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支撑。

2.3 成本比较优势

食用菌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价值直接影响着产品成本,左右着产品的市场价格。即使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这个特点仍存在,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原料资源丰富,境内交通网络纵横交错,运输极为便利,原材料成本低。与其它经济发达省份食用菌生产相比,山西生产食用菌具有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2.4 政策环境

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成为现代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典范。山西许多市(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菜篮子工程”、“创汇工程”、“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等的首选项目,山西在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及扶贫开发等项目方面,对食用菌产业进行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为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3.1 生产方式粗放

中国食用菌产业仍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手工作坊种植栽培为主,绝大多数菇农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缺失、管理粗放,导致食用菌产量不高、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此外,中国食用菌产业加工技术落后,技术、加工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质量差异大,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3.2 产业化程度低

除个别生产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外,占总产量较大比重的食用菌生产单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龙头带动作用弱,大部分产品自产自销,停留在鲜菇原料供应阶段。加工粗放、档次低,货架期短、营销渠道不畅、产销脱节、菇价大起大落,菇农经济收入不能有效保障,经济效益较低。

3.3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在菌种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管理,没有法律约束,没有质量监督。由于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对菌种、原辅材料、水质、栽培环境及贮运等环节缺乏有效监控,食用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近几年由于引种过乱、菌种过杂、退化严重等原因,直接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对病虫害重化学防治而轻生物防治,不利于打入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国际市场。缺乏专门的食用菌管理机构,菌种管理混乱,不仅影响了科研单位菌种选育的积极性,而且使种植者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4 山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4.1 市场潜力大,鲜食市场需求强劲

据统计,2000年我国食用菌产量(6.64×106)t,2007年达(1.68×106)t,年均增长率12.30%,占世界总产量的70%,产值达600亿元。食用菌成为FAO推荐的21世纪健康食品,WHO推荐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三大基石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市场前景良好。山西食用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全国水平,省内市场开发的潜力巨大。山西省用丰富低价的秸秆资源生产菇类,成本低是一个机会,且增加反季节栽培产量,避开了生产高峰期,利用市场规律减小了价格波动,周年供应周边省份食用菌鲜食市场优势明显。

4.2 产业化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在山西产业化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全省各地出现了一大批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基地,生产方式也由一家一户家庭式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及专业化转变。对各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对当地农户食用菌的生产,省各级财政在菌种供给、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产业化趋势加强。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承担示范行动项目废弃果枝资源化种植香菇新技术示范,针对运城作为苹果主产区的优势,利用废弃果枝进行香菇规模化种植,带动运城农户发展香菇产业化发展,对推广食用栽培技术、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作用。大同、晋城等地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以“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反季节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 威胁分析

5.1 产品安全问题堪忧

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产品农残超标严重,产品竞争力下降,影响山西省产品信誉度;特别是近年来不合理地使用增长素(激素类的物质),如食用菌脑白金、壮耳灵、菇耳壮等。这些药物在食用菌中的残留将对食用菌生产产生致命的打击。对病虫害重化学防治而轻生物防治,不利于打入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国际市场。

5.2 市场开拓能力弱,人才紧缺

面对国外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食用菌商品价格下跌,刺激国内食用菌出口企业的自相竞争和压价出口。近些年来“绿色屏障”很大程度限制了我国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之山西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造成了外省收购客商减少,加工、保鲜、储运滞后,对外销售的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山西省食用菌相关从业人员多,但水平参差不齐,构成复杂。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6 山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6.1 战略选择

基于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列出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分析矩阵,见表1。

表1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山西食用菌发展应采取SO战略,即发挥气候及资源优势,利用全省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和项目支持度大的有利时机,各级政府应加强在宏观指导、菌种管理、科技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工作,以消除劣势,大力高效地发展食用菌产业。

6.2 发展建议

6.2.1 加强宏观引导,建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向上根据当地情况,优化布局、制定发展规划,把其列入区域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中。在食用菌科研、培训及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完善机构设制,明确分管和实施机构(部门)及目标任务,保障科研、培训及推广经费的落实。加大科技服务力度,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使技术服务覆盖各生产区,提高产品质量,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产业升级。

6.2.2 实施品牌战略,延伸产业链条

龙头企业是促进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食用菌发展最有效的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应重点扶持一批食用菌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作用,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推行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走低消耗、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增强品牌意识,鼓励龙头企业使用品牌称号。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加大对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内需,开拓国际市场。

6.2.3 增强产品安全意识,健全市场信息网络

全面实施绿色食品工程,当务之急是应该按照WTO/SPS植物检疫的新要求,严格进行无公害生产。及时了解和掌握食用菌行业在技术、生产、贸易、市场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和将来趋势的信息,从而做出应对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销售发展食用菌生产,建设食用菌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至关重要,建议政府对菌种生产实行严格许可证制度,对生产中的药物、薄膜等统一标准,注意检查,严防坑农事件发生。加强市场研究,在利用现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有代表性的区域市场,搞活生产流通。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生产者按市场需求生产,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销。

[1]冀宏,赵黎明,汪虹.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实践[J].食用菌,2007(2):1-2.

[2]包会存.甘肃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3):3-4.

[3]潘祖华,徐向进.关于食用菌产业的思考[J].食用菌,2004(4):5-6.

[4]硕言.食用菌产业亟待转型[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09(2):47.

[5]张寿橙.入世后的中国香菇[J].食用菌市场,2002(1):14-18.

[6]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446-450.

[7]郭静利,郭燕枝.技术创新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以我国食用菌国际贸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96-5197.

[8]黄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食用菌,2000,19(4):3-5.

猜你喜欢
食用菌山西省生产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