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综合研究

2012-09-19 02:04文连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专业

文连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湖南 长沙410205)

一、引言

按照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符合国际、国内旅游业要求的综合素质,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酒店或者旅行社实践能力,能从事旅游酒店接待服务与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具有管理和技术潜质的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和服务这一目标,让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应知识,具备相应的技能,并进一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专业实习,既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又是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专业实习的合理化紧密相连。二者结构是否达到最优,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都将影响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最终也将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层次等方面。

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都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结构水平与优化程度都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就业。衡量教学质量与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的就业状况,三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文章研究三者的内在机理,理论上对于深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增加教育投入产出比、丰富专业课程教学论等理论内容产生积极作用,也能对教学相长、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培养方案等有关模型提供改良思想;在实践中,对于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率和符合酒店用人单位选人要求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一)文献综述

对于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更多的集中在课程设置内容与改革上的探讨,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杨结(1989)[1]是最早探讨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的学者,他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性以及操作性的课程,对理论性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划分,并提出课程设置要适合不同学校的各自特点。缪小玲(2008)[2]认为课程设置的改革要注重增设酒店职业素质养成课、加强英语基础课以及提高审美修养和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叶永春(2009)[3]则认为课程设置要坚持工作任务为导向,建设开放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并要求专业课设置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张娟玲(2010)[4]强调了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设置要坚持的原则,即规范化原则、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和多元化原则。上述研究成果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在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认识到了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工作的重要性。杨结(1989)[1]认为实习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属操作性课程的范畴。根据国外及香港的经验,培养不同职位的人才所需实习时间不尽相同。杨雁(2007)[5]是较早比较了中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差异的学者,研究中对澳门酒店院校的专业设置、教育实习进行了论证。杨洁(1989)[1]、缪小玲(2008)[2]等分析了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共性,即操作性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整个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不到30%,甚至更低。这与国外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的时间安排比5︰5或3︰7相距甚远。由此,不得不承认国内对专业实习,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远远不够,重理论、轻实践技能培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国内学者有关酒店实习与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出现过报道,将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在现实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基本专业技能的理论掌握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是综合的职业素质不是很理想,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意识、职业展望以及个人未来发展认识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这些都要我们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内在关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化与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专业实习如何组织、实施是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保障,又是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高低、社会适用性强弱、就业水平大小等问题。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合理化程度,能有效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学生就业率是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和关键指标,研究三者的内在机理,既是重要的理论命题,又是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三角”概念模型的构建

课程设置、专业实习和学生就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指导的根本原则。学生作为学校、教师和社会共同关注和服务的主要对象,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都应以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为标杆。如果学生毕业后就业不理想甚至无法就业,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响大,这都需要我们共同审视这些问题。在问题的审视过程中,首先应从专业课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思考。对课程设置的思考,主要是对课程结构、课时分配、师资结构等方面展开。课程教学环节的理论内容基本是在校内和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载体就是各科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培养基本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很多院校在临近毕业的前一个学期将学生送往酒店等企业开展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学生深化专业知识认识,提高实操水平的主要途径,又是联系与沟通校企的桥梁和纽带。它能为学生提供初步了解社会,接触现实,实现自我的平台和舞台。因此,这道环节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验与提升。

课程设置、专业实习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学生就业情况对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又具有反馈作用,三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和所起作用,我们构建了以围绕学生为重心,以它们为顶点的“三角”概念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三角”概念模型

在概念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成为所有教育教学环节的中心,检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低,就应充分反映在学生上。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是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们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共同作用于学生,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工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生就业是三角形的顶角,这说明衡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程度,专业实习组织的有效性程度最终都会体现在学生的就业状况上,它是衡量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环节的重要标准。同时,学生就业对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具有指导作用。总体看来,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反馈和开放系统。在系统中,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这体现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培育目标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内在机理

(一)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作用机理

1.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是学生就业的基础与前提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通常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块,在各院校中普遍实行的课时分配比例4:6或者5:5,这基本符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也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这一比例关系还可以适当扩大以更好地体现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关系。根据现行的酒店管理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饭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从事饭店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明确表明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即使学生掌握和形成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体系。它构成了“三角”模型的一个底角。专业实习又是“三角”模型的另一个底角,它是学生深化课程知识,了解酒店实践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舞台。在专业实习中,学生可以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导与老员工的指导下,接受新的技能与意识,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内与校外学习的差距,书本与现实的差距,并通过实践锻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社会心理认知距离,消除未来工作与就业的心理承受力与恐惧感。总之,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两道教学环境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

2.学生就业为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提供指导作用

从概念模型可知,学生就业处于“三角”模型的顶端,它表明只有具备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有效可行的专业实习才能确保良好的学生就业质量。学生就业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好就业,在旅游人才市场中指的是卖方市场。但这一现象存在的前提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基础要牢固,专业技能掌握要扎实,并在酒店等企业实习一定时期具备一定社会和工作经历后,品行端正的毕业生才能为企业所欢迎与使用。二是学生就好业。目前,酒店人才市场中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全社会呼吁先就业再择业的背景下,如果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其所面对的优越的工作岗位和选择机会将更多更大,为其个人提供的发展平台也就更为宽广。要达到上述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和社会把好质量关,培养出的大学生能有用,有所用。通过学生就业质量评估和检验,能有效发现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和专业实习工作的欠缺,从而指导教学工作,为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价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和就业后工作中会产生和表现出许多不同行为特征,学校通过及时与他们,与酒店沟通联系,建立反馈档案,形成有效信息进行筛选,以及时、快捷地发现酒店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准确、科学地加以调整和优化,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社会和酒店企业所需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的协调作用机理

1.课程设置决定了专业实习的组织与安排

在时间安排上,课程设置先于专业实习,并在理论上形成专业实习的先决条件。在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程如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等,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它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共同要求,而没有区分不同专业。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它可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必修课如酒店概论、酒店市场营销、酒店心理学、酒店公共关系等课程;选修课如茶艺与插花、酒店礼宾礼仪、酒吧调酒等。这样的课程设置既能确保学生掌握酒店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强调学生个性选择。在旅游院校中,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学生完成学业状况与质量的基本制度,学分的分配比例通常为3:7或4:6,比例大小体现专业课程的重要程度。而事实上,作为酒店管理这门社会应用程度高的,技能水平要求高的专业来说,其公共课的比例还是偏小。公共课与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合理程度应适时调整,以适应社会、酒店等企业对旅游酒店人才的需要。合理的比例与结构关系反映了专业的具体特征和要求,也决定了专业教学的各项工作与安排。课程设置对专业实习的影响与作用程度主要体系在如下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决定了专业实习的时间长短与地点选择。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则势必要求实习期的延长,以让学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来领会、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相应地会增加学校和酒店的管理难度;同样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背景知识不丰富,乡土知识素养欠缺或不足,则让学生局限于本土或本地酒店的认知。在外资酒店迅速进驻中国大陆的今天,只会造成学生不敢挑战,不适应接受更高要求的实习企业,从而影响其专业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第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影响实习岗位的选择,导致实习模式呆板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课时分配、师资结构、学分比例、已经开设课程与现实需求等多方面的不符合酒店发展实际或酒店用人选人标准,甚至出现开设的课程与酒店岗位用人要求的不符。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符合酒店具体岗位的实际要求,又要适应实习模式的灵活多样性。曾有院校采取灵活的弹性实习制,即学校不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开展实习,而是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兴趣,在每一周中抽出1到2天的短时间在临近距离的酒店或与院校有合作关系的酒店安排短期实习,这样的灵活模式既能使学生及时消化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又减轻了统一实习所带来的实习压力。同时更为酒店企业所接受和欢迎。即酒店在某一时段因业务需要带来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增加而造成的临时性人手短缺,而短期实习能起到暂缓压力的有效作用。总之,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专业实习指引了课程设置的方向

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实习期为6至8个月,实习地点在星级酒店、连锁型酒店或高档的酒楼和会所,实习岗位数量多,所需实习生人数不少。这一现实情况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实习地点与酒店类型、档次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例如:在星级酒店实习,由于外宾较多,对服务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学生在校内学习时应能掌握与外宾交流的外语水平,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这要求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外语教学,尤其是学生外语应用基础能力的培养;连锁型酒店更多是中档接待水平,地域空间上分布较广,这对实习生的地域性文化和风俗观念等方面具备丰富性和适应性,因此,可为学生开设乡土课程等;在高档的、特色浓郁的酒楼或会所,则强调一对一的对客服务模式,客人素质、涵养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学生除专业课学习外,必须扩展或补充背景知识的学习,以扩大视野,才能更好地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要注重扩展学生知识。第二,实习跨度、特点与实习岗位选择多样化对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实习跨度是指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的时间间距。一般来说,实习期为6到8个月。如果少于6个月,酒店企业因培养实习生到基本能胜任岗位的成本较高,实习生结束实习带来酒店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源部人事安排的工作强度,由此带来的压力导致酒店往往不愿意接收短期实习生;如果长于8个月,学生在长时间的实习期内,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情绪。长期实习期,往往包含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如“五一”、“十一”、中秋、春节等,会使学生不能脱离岗位或者学生需要返校进行培训与各种考试,都容易导致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因此,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和处理,这要求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要增加学生心理疏导与调节的内容,以此培训他们良好的处理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专业实习反馈的各种信息要求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具有灵活性、实用性,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专业实习的客观实际盲目设计课程,专业实习指引课程设置的方向。

四、讨论

(一)主要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模型以学生就业为顶角,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为底角,共同服务于学生这一中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三者内在机理的深刻剖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教学环节,它们共同支撑了学生就业的专业目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专业实习的有效组织是确保学生就业的基本前提,发挥着基础作用;第二,学生就业能有效指导和促进课程设置与专业实习的各项工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充分就业,酒店对毕业生的评价高低等指标是对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的现实检验,来自客观实践的各种情形又能为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的调整与优化提供指导价值。

(二)研究展望

文章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实习和学生就业“三角”概念模型,认识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揭示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讲,能丰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论内容,指导学科建设;在实践中,能指导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工作。通过本文对三者关系的深刻分析,我们发现还存在诸多研究上的不足。三者之间关系究竟如何统一与理顺,还未用定量方法为之展开。在建立概念框架模型后,还可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获取数据,构建数量解释模型进一步量化三者之间的内在机理,这样便更为科学直观地体现出三者的作用与协调机理。因此,希望本文研究能为同行相关研究抛砖引玉,也是本文研究以后的努力方向。

[1]杨结.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旅游学刊,1989,(4):52-54.

[2]缪小玲.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08,(10):45-46.

[3]叶永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探讨[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3):49-52.

[4]王艳.旅游地形象的游客感知实证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旅游景区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

[5]张娟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设置初探[J].信息系统工程,2010,(5):128.

[6]张国敏.中澳“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差异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6-149.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设置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