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2012-09-20 02:33李丁纯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
关键词:过敏源风团荨麻疹

李丁纯

(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广东 开平 529300)

慢性荨麻疹属于反复发作的、以风团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同时伴有红斑、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选择有效的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方法,是我科室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3,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20例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皮肤科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12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年龄12~55岁,平均年龄(30.3±10.0)岁,病程6周~10年,平均病程(1.5±1.1)年,12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荨麻疹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组胺类药物应用史、均无细菌、真菌感染、非妊娠期妇女。排除心脑肝肾等器官疾病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病程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观察,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10mg/次,每日1次;观察组 采用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首先根据治疗系统所携带的过敏源信息对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检测手、足指头的指甲、趾甲边缘交界线以外,即指甲、趾甲2个边角的斜角处。注意测量的针头圆边和指甲、趾甲边缘相切,获得体内的信息。对输入杯中的各类变应原的生物波进行逆转,经过放大,重新向患者的体内输回患者体内。注意对于患者经络平衡的调节,应用电针灸的工作原理,对于低于或者高于所设置标准值的经络进行检测,并且选择相应的程序输入进行有效的调节。通过磁性电极在患者淋巴结密集地方,如上肢放于腋窝下,下肢放在腹股沟,对淋巴系统进行激活,从而激发患者体内自身免疫系统,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同时根据系统中存储顺势药物电磁振动数字信息,检测出合适的顺势药物,选择最佳的浓度,然后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人体输入。当人体受到电磁振动,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激活,更多的免疫细胞配合抵抗性电磁振动共同对抗疾病。1次/周,连续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瘙痒、风团症状、大小、数目及持续时间。0分:患者无瘙痒,无风团;1分:患者有轻度瘙痒,对生活基本无影响,风团直径<0.5cm,风团每日入量为1~6个;2分:患者有中度瘙痒,但尚能忍受,风团直径0.5~2.0cm,风团每日数量6~12个;3分:瘙痒严重,不能忍受,身上有抓痕,风团直径>2.0cm,风团每日数量>12个。所有患者均计算治疗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患者治疗指数为100%;显效:患者治疗指数在60%~100%;有效:治疗指数在20%~60%;无效:治疗指数<2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

1.3.2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的比较

见表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情况的比较

见表2。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情况的比较

3 讨 论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其病情反复,风团和瘙痒常会持续6周以上,属于顽固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50%以上患者属于特发性[5,6]。各种不同的因素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促进组胺和炎性介质释放,引起T稀薄啊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Th1/Th2比例失衡,从而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局部水肿。有资料显示[7],慢性荨麻疹由于IV型变态反应引起,IgE和受体交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过敏介质释放,同时还有趋化因子、示范粒细胞及Th细胞等细胞因子作用其中。传统的药物治疗可能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摩拉生物共振理论基础是量子物理波理论,所有物质都有特定的量子波,即为共振波。过敏源进入人体作用于免疫系统,促进淋巴细胞激活和产生记忆,即为过敏印痕,一旦人体产生了这种印痕信息,其维持在一种休眠状态,当再一次有有过敏源或者类似过敏源刺激时,免疫印痕带有的信息被激活,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人体和过敏源所带有的物质波共振信号就是生物共振信息,利用此种共振信号,在生物系统可以表现,将此种信号表象转化成电磁信号用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治。摩拉生物共振是收集人体自身的电磁振动,将病理性振动从人体和谐的生物振动之中分离出来,充分的利用特定的电极取患者自身电磁波输入仪器,同时结合检测过敏源结果,经过设备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对病理波镜象进行回输,将异常的病理波形消除,进而达到消除异常的免疫印痕目的,起到脱敏效果。本研究通过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摩拉生物共振治疗可以更加有针对过敏源进行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艳蓉,江玲君.咪唑斯汀和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6):258-259.

[2]赵东,赵一栋.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335-336.

[3]吴琦琦,陈丽娟,陈利妲,等.左西替利嗪胶囊联合皮敏消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4):619-620.

[4]赵会亮,彭希亮,杨素玲,等.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7):53-55.

[5]刘月贺,庞晓军.硫代硫酸钠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激素无效的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0B):26-27.

[6]向耘,纪青,蔡宏为,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地氯雷他定及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2):1173-1174.

[7]罗东平,徐淑萍,缪飞,等.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0,27(6):352-354.

猜你喜欢
过敏源风团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儿童哮喘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小儿哮喘过敏源的检测结果分析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在慢性荨麻疹诊断评估中价值分析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荨麻疹预防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