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探索

2012-09-22 10:10王萌
读书 2012年2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文人群体

王萌

《文人·诗学·武术》一书收入先父王广西代表性的学术文章二十九篇,主要涉及近代文风与士风、近代诗歌,以及武术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

涉及近代文人与士风的相关研究,二十世纪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积累,但多数还属于外延性研究,以哲学、史学、人文地理为大项;涉及文学领域的,又多是以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虽已相当深入,成果丰硕,但不少仍停留在线性的静态分析的层面上,研究对象局限于一般的文学现象,缺乏深刻性和系统性;研究方法因袭机械反映论的模式,缺乏综合性和思辨性;研究成果多为作家作品的一般性描述分析,缺乏概括性和理论性。

而父亲以文人为主体,以士风为脉络,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在近代文学领域里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在收入本书的这些文章中,父亲从士风角度切入,以有较大纵深度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直面晚清数代文人群体,从文人、士风、作品三个层面综合考察,深入作家的精神世界,在占有较多史料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群体研究、代型研究、个案研究相结合,通过实证与分析,寻绎近代文人的基本特征和近代文学变革的深厚文化底蕴,探讨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拓宽了近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从一个较新的角度诠释了近代文学的演进。

尤其是“湘乡人文研究”三篇文章,堪称其晚期学术研究的代表。有关近代湖湘文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历百年而不衰。论者所关注的,多以中期桐城派和作家个案为切入点,且着眼点亦为湖南全境,尽管成果颇丰,但尚缺乏对地域性人文特征的深入考察和对作家群体的综合研究,更无人专门研究湘乡一县。湘乡在中国近代史和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发生的三件事情与湖南有关:一是湘军崛起;二是程朱理学复振;三是桐城派散文中兴。湘军崛起改变了晚清的军事格局和政治格局,程朱理学复振影响了晚清的思想文化格局,桐城派散文中兴影响了晚清以迄民初的文学格局。而这三件大事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且他们几乎都是湘乡人。这批湘乡寒士以程朱理学为“体”、以湘军和桐城派散文为“用”,亦文亦武,苦苦支撑了大清王朝的危局,以独特的群体形象自立于历史之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成为晚清的某种“人文样板”。

父亲在文中对湘乡文人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归纳:由穷悉无奈而狷介自守,郁结而成雄深峻切之气,形成特有的群体人格,其发而为诗文,既有僻处山乡的狭隘之见,又有鼓吹暴力的杀伐之气,既有枯守旧说的偏执之论,又有顺应潮流的变革意识,其风骨刚切清劲,意气骏爽,少修饰,多直言,为晚清文学别开一面。曾国藩更是以文坛盟主自许,他的幕府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人才库,网罗了大批文人。曾国藩既是中兴桐城派散文的功臣,又是宋诗派的大将、晚清湖湘文学的主帅,俨然为天下所望。湘乡作家群体的人格和风骨,一度主导了晚清的湖湘文学,影响及于全国。而其人格缺憾,又阻滞湘乡文学步入更高的人文境界。

与近代文风与士风的研究相比,父亲对近代诗歌的研究则开始得更早。父亲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诗歌研究。本书所收入的《佛学与中國近代诗坛》、《论中国近代诗坛的唯理化倾向》、《清诗分期概说》等论文,对清代及其近代诗歌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其中《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一文,后经深化和扩展为同名专著,为父亲代表性学术著作之一,广受好评。父亲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清朝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清诗没有唐诗那种博大雄浑、昂扬向上的气象,也没有宋诗那种悠闲淡雅、纤丽婉媚的见致,但清诗表现出一种急迫的节奏感,基调郁勃愤懑,令人感到在诗篇的背后潜动着狂躁不安的情绪。这是封建社会衰亡前夕那种惶惑与期待的复杂社会心理在诗坛上的反映。而中国近代诗歌又呈现出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以佛理为诗的倾向,父亲把这种现象称做清末诗歌创作中的唯理化倾向。父亲对诗歌史的描述从大处着眼,对诗人、诗作的解读则从细处入手,本书中的《湘绮楼诗浅论》、《电掣星流,一代侠女——谈长篇叙事诗〈兰陵女儿行〉》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关于武术文化研究,原本只能算是父亲的副业,影响反而远远超过上述两方面,却是父亲始料未及的。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汇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中国武术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它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也不是力气与技法的简单结合,它饱含着哲理,深蕴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追求那种完美而和谐的人生境界。

科学地阐释中国武术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早在二十世纪初,唐豪先生和徐震先生就力排众议,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时至今日,尽管武术界的整体面貌已有一些改观,但武术研究的现状与武术发展的现实相比,显得比较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来文人大多不屑或不能为之;二是武林中人又因文化素养等种种原因而难以为之,于是就留下了这么一块荒僻的研究空间。父亲为之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陆续出版了多部专著,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系统、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其中也融入了自己几十年习武的心得和体会,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文人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浅谈李可染的绘画精神
俄罗斯音乐家在黑龙江省的教学与实践
二十世纪以来《国榷》科举史料研究述评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