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2012-09-25 03:39马占玲夏云生曾凌顾佳丽
大学化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

马占玲 夏云生 曾凌 顾佳丽

(渤海大学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3)

1 问题的提出

商品的质量与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WTO的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商品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成为影响工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需一大批具有较高分析检测技能的人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分析检测技能的人才,尽快满足社会需求,是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的教师面临的问题。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起步较晚且在国内各高校中设置不多的新专业。自成立至今,我们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2 国内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现状

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目前在国内本科院校设置得较少,设置该专业或方向的只有几所院校,且多是高职学院。综合各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发现,作为起步较晚的专业,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各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可谓五花八门,但都不够完善。有的学校化学方面的课程偏多,专业特色的课程偏少;有的学校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有的院校主要设置一些法律法规或商品管理方面的课程;还有些院校有关商品检验方面的理论课程偏少,只有一些实验。

(2) 专业课程的内容安排不全面。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涉及商品检验的全过程,如商品管理、国家及行业标准、法律法规、样品的抽取、样品的处理、分析检验等多方面的知识。但目前许多院校该专业都存在教学内容涉及面窄、片面等特点。

3 课程体系改革

3.1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商品检验与分析人才。

3.2 新课程体系的特点

(1) 新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和全面。为了培养厚基础、有专长的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我们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构建了专业基础课平台,同时推出大量有特色的专业限定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商品检验的全过程,涉及产品检验的法律法规、样品的抽取、样品的前处理、分析检测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质量管理学、标准化概论等课程。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的新课程体系

(2) 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重点。商品检验的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新课程体系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这些知识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所侧重。由于各种常用商品分析检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在商检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因而本课程体系侧重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和化学品的检验原理与技术。无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都显示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据此,我们在专业限定选修课中增加了多门与分析检测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课程,而其他部分的内容所占课时比例则较小,并尽量减少空洞的理论课程课时量,如将商品学概论减少到48学时,质量管理学设置为34学时等。

(3) 建立新的能力培养模式。商检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自我设计实验、综合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几个阶段来实现。首先,在商检专业开设专业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食品理化检验和精细化学品检验;设计实验包括各种大型仪器设计实验组和化学分析技能设计组。这些实验是针对某些实验技能或某种大型分析仪器而设置的,是对商检专业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训练,这是一个铺“点”的过程。在这些基础实验开设之后,开设了综合性很强的商检综合实验。在综合实验中,学生的各种实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与提高,从而由“点”形成了“面”。最后一个阶段是商检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通过一学期(17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实际的商品检验进行了“全接触”,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教学内容改革

4.1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1) 教学内容的设置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调查,了解辽宁省多家质量检验监督部门和一些厂家检测部门的实际需求,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比如:对商检主干课程之一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的调整。讲授的内容涉及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物质,如:油脂、香料和香精、表面活性剂、肥皂、化妆品、染料和颜料、胶粘剂等。同时,在专业限定选修课中,增加多门与质量监督与产品检验密切相关的课程,如:食品掺伪检验技术、食品安全快速检验技术、农药化肥饲料检验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了解一些食品和日常用品的成分,特别是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

(2) 将最新的质量安全案例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插入一些商品的质量安全案例,比如:苏丹红事件[1]、红心鸭蛋[2]、铅含量超标的出口儿童玩具[3]等。通过这些案例讲解有毒物质的分析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将最新的商品检测方法引入教学。近年来,有关各种食品、日用品检测的国家标准不断更新,检测方法的变化也很快,没有一本教材能够完全跟得上如此快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关注一些常见商品检测方法的更新情况,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

(4) 将国际检测标准引入教学。近两年,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由于被检查出某些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而被退回,其中有些是由于国内外检测标准不同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国内和国外的检测标准进行对比,使学生尽早了解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以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

4.2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商检实验与其他基础实验不同。商检实验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选择空间较大。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尽可能联系质量检验与产品监督部门的检测项目和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化学(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实验由3部分构成: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自我设计实验。

(1) 专业基础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

在专业基础实验内容的设置上依据“两全”原则。① 分析的样品种类全,样品状态全。分析的样品尽量包括经常用到的食品和日用品,样品的状态尽量涉及到固、液、气3种状态。因为不同的样品的消化和前处理技术不同,学生接触的样品多,掌握的样品的处理技能将会比较全面。②实验方法全面。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尽量涉及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其中包括常规检测和各种仪器分析,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等。

(2) 自我设计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我设计实验是由学生自选实验内容,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教师审查实验方案后,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和检验。通过自我设计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各种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综合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商检综合实验是在第7学期学生实习之后进行的,实验内容设置尽量体现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指实验内容是各门学科知识、各种实验方法和各种实验技能的综合。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复杂样品检验分析的全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商品检验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商品检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商品检验与分析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置,首先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其次应将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重点,在突出主干的同时合理选择专业课以拓宽知识面;此外还需加强实践教学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适应性。

参 考 文 献

[1] 郭桢,彭聪,徐小艳.广东农业科学,2005(2):5

[2] 吴级.中外食品,2006(1):46

[3] 汤大友.中国涂料.2007(9):2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