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约束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2012-10-22 06:09郑春华黄和亮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福建

郑春华, 黄和亮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影响”。中国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有7 000多项,真正形成规模推广的成果只有20%[1],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产业集群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农业产业集群引入了市场化的技术扩散机制,是对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因此,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在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方面的效应及现实制约因素,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图1 农业产业集群结构图

一、农业产业集群与技术扩散的互动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集合体。根据OECD的定义,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及其他机构,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农业产业集群包含了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机构、政府推广部门、农户、中介服务组织和金融服务机构等主体。农业产业集群的结构如图1所示。

熊彼特(1912)认为技术扩散实质上就是一种模仿行为。罗杰斯(1983)将技术扩散看做一项创新技术随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被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过程。技术扩散过程包括创新技术、时间、传播渠道与社会系统等四个要素。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一种农业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等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围传播,被农业经营者采纳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2]。农业经营者包括农业企业和农户,其经营行为和技术决策直接影响到技术扩散的速度和效率。

2.产业集群与技术扩散的互动关系

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之间存在一个互动的作用过程。首选,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诱发产业发展的机会,吸引社会投资于该产业,形成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的发展和集聚。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联系密切,频繁的合作沟通加上专业人才的聚集,引发了知识技术的集聚过程。地理邻近使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更为迅速且准确。而且,外部性降低了跟进者的风险。其他企业通过观察创新企业应用新技术的过程和结果,降低了新技术的搜寻成本和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技术扩散。

在农业产业集群内,首先,逐步形成了基于特殊资源或优势技术的农产品市场,示范效应使农业企业及农户相互学习,产生了技术外溢。其次,新技术加剧了同类企业间的竞争,迫使企业跟进或开发更先进的产品,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扩散。第三,龙头企业对合作企业及农户订购农产品,为了取得符合标准的原材料,就要采取技术示范、培训服务和生产指导等方式,使他们掌握使用新技术。总之,农业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协作企业和农户之间示范模仿、垂直联系以及相互竞争,增强了农业技术在特定区域内的扩散效应。

二、福建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约束因素分析

1.福建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

福建省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种养加”领域。从地域分布和产业分布来看,主要有沿海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漳平特色花卉产业集群;以闽西北地区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林竹工业产业集群;安溪为龙头的茶业产业集群;以及依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形成的罗源食用菌与花卉集群、以龙海为中心的绿色蔬菜集群、以花博园为中心的花卉科技集群和以天福茶庄为中心的茶叶技术集群等等[3]。

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福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是,与农业资源条件相似的台湾相比,福建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成果转化率仅为40%—42%,而台湾达60%。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例,每企业专利获取数仅达到22%,研发投入占销售收人比重为1.58%。常规农业技术多,高新技术少,比如蔬菜水果在品种结构、品质、加工技术与台湾相差约10年[4]。科技含量不高降低了福建农产品的附加值,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2.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约束因素

(1)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增值能力较低

当前,福建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生产加工型集群,以区域农业资源为基础生产加工销售特色的农产品。这导致在某一区域内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产业链发育不完整,新技术的传播辐射力度较弱,无法带动中小农业企业和农户采用新技术,集群扩散效应难以有效发挥。与发达国家比,福建的农产品加工率与增值率都不高,特别是农产品二次以上深加工率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70%左右。比如,安溪茶产业集群在茶叶精深加工方面的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配套服务的企业和机构(包装、运输、营销等)也逐渐完善。但大量茶农却没有融入到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中,仍停留在传统种植、初步加工、简易包装和低值销售的阶段,甚至部分中小企业也是直接从农户采购茶叶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就进入市场。农业产业链过短过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和获利水平,影响了农业经营者增加科研投资和采纳新技术的能力,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扩散。

(2)龙头企业没有发挥应用的带动作用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担负着技术创新、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的重任。据福建省农业厅的数据,截至2012年,福建省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2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9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 426家,其中部分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但与山东省相比,龙头企业相对数量少,而且平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到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8 08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 990家。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是导致福建农业集群发展水平和层次偏低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3)农业技术扩散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应用现代高新科技成果。农业产业的发展要突破科技的制约,农业才能从传统农业的低水平状态向现代农业的高效水平状态转变。福建省农业产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水平高低起着关键作用。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农产品的加工环节更需要高新技术来支撑。福建省已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科研投资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弱和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这制约处于中心地位的加工及深加工环节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造成农业技术示范效应弱、传播应用慢等问题。

表1 2010年福建省技术市场基本情况(按服务目标分)

从表1所见,2010年福建省技术市场中签订合同数中用于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有52项,占总合同数的1.01%,从合同金额看,其中用于农林牧渔业发展的金额为1591万元,占全部金额的0.42%[6]。这些表明福建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充足的科研投资和技术成果的支持。

(4)农民科技素质制约了技术扩散

舒尔茨认为,农业增长的关键在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从而成功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5](P151)。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农户一般都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把新生产要素引入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农户应具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观念。

2010年福建省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42.9%,乡村劳动力总数为1 579.32万人。他们是农业技术扩散的目标群体,其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被接受及运用的程度。在福建农业人口当中,初小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了绝大多数,比重为70.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重很小[6]。农民较低的科技素质及信息闭塞,导致生产的盲目性和学习能力差,抵消了农业集群的扩散努力。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多数不想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在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农学科的招生数是4 389人,占总招生数的比重为2%左右,详见表1所示[7]。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学习能力低下,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

表2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部分分科招生数(单位:人)

(5)农产品价格不鼓励采纳新技术

曼斯菲尔德(1961)在技术扩散模型中分析了技术扩散的决定因素。笔者基于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扩散理论,从农业产业特征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约束机制做出分析。农业企业或农户作为理性的生产者,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生产目标最大化而进行决策。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农业企业或农户技术采纳的行为模型为:

其中,π为第i个个体采用某种技术的期望利润;Q(x)是采用新技术后的预期生产函数;G(y)为技术采用决策的转换变量函数,其取决于影响技术采用的因索向量y,G(y)取值介于0到1之间;X为j种生产投入X(j)的投入向量,P和R(j)分别为产出和投入品的预期价格。当π≥0时,农业经营者获得投入技术的利润,才会产生采纳这种技术的需求。我国农产品价格由于受政府干预而总体偏低,而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扬。对农业经营者来说,保持π≥0倾向于采纳增加产量的技术,而不会轻易生产目标市场狭窄的高端高质农产品。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集群企业和农户的技术选择余地很小,优质农产品的技术不易得到大面积的扩散。而且,农业技术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率先采用者付出的投资也难以得到超额回报。这些都影响了产业集群中新技术的扩散广度和深度。

此外,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可推广技术少、经费不足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农业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效率。

三、几点建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福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福建福建省将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为进一步壮大福建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技术高效扩散,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1.多途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集群产业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对福建省而言,除了扶持鼓励本地农业企业外,还应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吸引台商投资形成一批优势集中的闽台农业合作区。借助台商投资带来了资本、技术、良种和设备等先进的生产要素,以合作园区为依托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本地农业企业和农户可以通过模仿、竞争、联系和人员流动等机制获得技术外溢效应。另外,加强龙头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部门及农业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为农业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平台。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目前,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直接加入劳动力大军之中。农业推广部门应以服务农业为宗旨,在农业产业园区内通过组织技术服务巡回小分队、开办培训班、发放资料等不同形式,向企业和农户普及技术知识。农业院校在农业园区开设基地班,使相当比例的农民接受到科技文化教育,使他们拥有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知识基础。

3.推进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和农业产业集群的融合。我国行政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益不适应于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联接着龙头企业、协作企业和农户,在技术扩散上遵循市场利益原则,有更明确的技术需求,可以成为政府推广部门的有益补充。因此,应明确基层推广部门的公益职能定位,有财政的足额支持作保证,加强推广能力和人员建设。鼓励基层推广机构与产业集群企业实施项目合作,实现技术供需对接。同时,福建省还可以立足民间资本充裕的省情,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投资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研推广环节。

4.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联系日趋紧密,福建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福建省茶业、食用菌、水果等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省应紧紧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研发,通过集群网络促进技术扩散,扩大产业规模,使其成为福建省“拳头”农产品。

[1]何均琳,王文烂.福建农业技术供给研究[J].发展研究,2009,(6):58-61.

[2]刘笑明,李同升.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J].经济地理,2006,(6):931.

[3]洪尔彬.福建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考 [J].台湾农业探索,2008,(1):51-54.

[4]黄伟群.闽台农业科技差异及今后发展策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14.

[5]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福建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