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段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2012-10-23 00:48李新平
山西林业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太行山种源乡土

李新平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1 造林树种选择存在的问题

太行山区地形错综复杂,不同地形因子(如海拔、坡向、坡度、坡位等)分异明显,必须科学选择造林树种,才能达到绿化目标,提高土地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太行山区林业生态建设中造林树种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造林树种选择存在以下问题:

1)普遍不能做到适地适树。长期以来,在造林工作中存在许多经验和教训,如“只见栽树,不见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等,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适地适树。因此,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要始终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

2)基本不能做到种源选择。由于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许多地区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造成适宜的种质资源严重短缺。在林地恢复中,需要有更多种类、不同功能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参与。而在造林活动中盲目引种,基本不能做到种源选择。

3)没有考虑生物多样性。目前,林业发展已从过去传统的木材生产走向多资源利用,多功能、多效益发展的新阶段,原有的造林树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林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可用树种少,没有考虑生物多样性,形成大面积纯林,林分自我调节能力差。

2 造林树种选择原则

2.1 适地适树

所谓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指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高产水平,并以获取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要求造林地与一定树种的一定类型(地理种源、生态类型)或品种相适应。

2.1.1 乡土树种优先原则

乡土树种是指一个区域内天然分布的树种,是物种长期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产物。乡土树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区域的气候、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造林易成活,林分生态系统比较稳定。因此,选择乡土树种是适地适树原则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乡土树种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最佳保障。

造林过程中选用乡土树种的同时还应考虑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即重视立地分类的高级单位,不可片面地将乡土树种选择和植被地带性原则割裂开,应在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指导下选择树种。

2.1.2 选择适宜的种源

种源指从同一树种分布范围内不同地点收集的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不同种源在各地的栽培方式、生产力不同,不同种源在同一林地造林,往往由于各种源子代对光周期、温度、湿度等因子选择不同,故造林后其保存率、抗逆性不同。通过选择适宜的种源可以起到增产的效果,还可改进树木干形,提高木材的品质及林木的抗逆性。从造林生产出发,选择适宜的种源不仅可保存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各造林地选择生产力高、稳定性好的种源,划分种子和种条的调拨范围均起到积极作用。调拨林木种子时,对气候条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造林地附近地区产的种子,可避免因气候条件不同而产生不良影响。

2)从与造林地气候条件相同的种子产地调拨种子。

3)如果找不到与造林地气候条件相同的种子产地,则应尽量减小差异。如从纬度考虑,由冷地向暖地调种不宜超过3°,相反方向调种不应超过2°;在经度方面,从气候条件较差的地区向气候条件好的地区调种范围不应超过16°,相反方向调种不应超过10°.由于海拔不同,垂直距离上的小气候条件亦不同。在山地造林时,德国规定不超过200 m,美国规定不超过300 m,前苏联规定不超过400 m.

2.1.3 因地选树

因地选树就是指在同一气候区内,选择树种时应注意地形条件。因为其对局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有明显的影响,如山区和平原、高山和低山、阳坡和阴坡、迎风面和背风面等都有所不同。一般高山比低山和平原温度低、风雨大、湿度大,阴坡比阳坡日照时间短、温度低、土壤湿润,平地则比山地暖和,而洼地易积水和起碱。因此,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可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立地类型,应根据不同的立地类型选择树种及其种源。

2.2 适时适树

2.2.1 顺应植被演替规律

森林植被一直处于动态演替中,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先由抗逆性强的植物定居,经过若干植被与环境的适应改造阶段,最终形成稳定的中生性森林群落。就太行山而言,松栎混交林是经千万年形成的地带性稳定群落。在中山区部分阴坡还保持着松栎混交林的环境条件,营造松栎混交林可以形成稳定的林分。但在干旱、瘠薄的阳坡,松栎混交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已不存在,营造松栎混交林具有较大风险,选择侧柏、杜松、黄刺玫、荆条等抗逆性强的先锋树种方能成林。

2.2.2 重视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原则主要是指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要与其它物种共同构成生存小环境,每一个物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或种群只有生存在适宜的小环境中才能得以延续。造林树种选择应充分考虑树种的生态位,遵循互惠共生原则,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例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生长在一起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不宜种植在一起。

2.3 适的适树

实现造林目的是实施造林的主题和目标。在选择树种时,应首先考虑要实现什么目的,实现这些目的对树种特性有什么要求,用什么树种进行组合搭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用材林对树种的要求集中反映为速生、丰产、优质;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木本油料等林副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其树种选择参照果树的生产要求进行;农田防护林树种要求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生长迅速,树形高大,枝叶繁茂(如杨树、水杉等),寿命长,生长稳定,具有长期防护功能和良好的木材生产能力;水土保持林是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而培育的森林,可减少、阻拦和吸收地表径流,防止冲刷土壤,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因此,水土保持林要具备适应性强、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落叶丰富等特点。太行山常用的水土保持树种有油松、白皮松、侧柏、山杨、青杨、栓皮栎、刺槐、沙棘、黄刺玫、紫穗槐、荆条等;水源涵养林是以吸收地表径流、消减洪峰、预防水灾、净化水质、保护水源为主要目的而培育的森林,同时还可提供木材。因此,水源涵养林树种应具备根系发达、落叶丰富、耗水量少等特点。太行山可用的水源涵养林树种有油松、落叶松、云杉、白桦、山杨、辽东栎、栓皮栎、鹅耳枥、沙棘、虎榛子等;四旁绿化也叫四旁植树,四旁地土壤肥沃、深厚,适宜多种树木生长,苗木易成活,且生长快、收益早。适宜太行山区四旁栽植的树种较多,如皂角、楸树、梓树、朴树、榆树、核桃楸、梧桐、毛白杨、青杨、漳河柳、水杉、圆柏、白皮松等。

3 主要树种的生态学特性

遵循造林树种选择原则,解决太行山中段造林树种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以乡土树种为主,对太行山中段36种乔木、灌木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见表1.

表1 太行山中段主要树种的生态学特性

续表1

续表1(完)

4 主要宜林类型树种选择

分析太行山中段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结合36种造林树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太行山中段主要宜林类型组的树种选择,结果见第26页表2.

表2 太行山中段主要宜林类型及树种选择

[1]李国奇,钱 峰.太行山区不同地形因子作用下对造林树种的选择[J].河南林业科技,2001,21(4):47-48.

[2]史鸿飞.浅议乡土树种在云南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增刊):50-51.

[3]任小平.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J].陕西林业,2000(5):7-8.

[4]吴晓玲.山西省六大造林绿化工程树种选择[J].山西林业科技,2008(4):57-60.

[5]齐志新,那书越.浅谈造林树种的选择[J].农林工程,2010(3):230.

猜你喜欢
太行山种源乡土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太行山写生》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闽楠幼林不同地理种源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太行山(外二首)
小桐子种源试验与选择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