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旋压加工工艺的研究

2012-10-24 06:47王浩林董瑞刚杨家荣
上海电气技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旋轮薄率旋压

周 吉, 程 松, 王浩林, 董瑞刚, 杨家荣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央研究院,上海200070)

旋压成形作为一种典型的连续局部塑性成形技术,以其静压成形(无冲击、振动和环境危害)、产品精度高、工艺柔性好、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节约材料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精密塑性成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实现薄壁回转体零件的少无切削加工的先进制造技术[1]。到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旋压工艺大规模应用于金属板料成形领域,从而促进了该工艺的研究与发展。许多欧美国家已经生产出先进的标准化程度很高的旋压设备,这些旋压设备已基本定型,旋压工艺稳定,产品多种多样。我国旋压技术的发展现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大发展,许多旋压产品精度和性能都已接近或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

1 旋压技术

1.1 旋压的特点

金属旋压工艺具有节省原材料、成本低廉、设备简单和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因此,旋压工艺在国防、化工、冶金、电子、机械等诸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在火箭、导弹、核电、宇航等有关零件的制造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不仅用于工业上的锅炉封头、压力容器、储油罐的生产上,而且还用于千家万户的水壶、锅子、餐杯、洗衣机鼓桶、灯罩等的制造之中。

1.2 旋压的原理

金属旋压工艺的原理是将被加工的金属毛坯(管坯)套在芯模上,板坯则通过尾顶压在芯模的端部,并与芯模一起随主轴旋转,旋轮沿芯模移动,在旋轮的压力下,利用金属的可塑性,逐点将金属件加工成所需要的空心回转体制件。

1.3 旋压的分类

针对不同毛坯件的变形特点,旋压一般可以分为普通旋压和强力旋压两种。在旋压过程中,改变毛坯的形状而基本不改变其壁厚者称为普通旋压;既改变毛坯件的形状又改变壁厚者称为强力旋压。

普通旋压的基本方式主要有拉深旋压(拉旋)、缩径旋压(缩旋)和扩径旋压(扩旋)3种。

强力旋压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剪切旋压和筒形变薄旋压2种。

按形状分类,旋压件可分为锥形件(见图1(a))、筒形件(见图1(b))、曲母线形件(见图1(c))、复合形件(见图1(d))[2]。

图1 按形状分类的旋压件

1.4 旋压的优缺点

旋压的优点如下:

(1)加工范围广。根据旋压机的能力可以制作大直径薄壁管材、变断面管材、球形、椭圆形、半球形以及带有阶梯和变化壁厚的几乎所有回转体制件。

(2)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

(3)制品性能显著提高。旋压之后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均发生变化,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都有提高。

(4)制品表面粗糙度低,尺寸公差小。旋压加工制品的表面粗糙度为3.2~1.6μm。

(5)金属旋压与板材冲压相比较,金属旋压能大大简化工艺所使用的设备,一些需要6~7次冲压的制件,旋压1次即可制造出来。

(6)在旋压过程中,由于制品坯料近似逐点变形;因此,其中任何夹渣、裂纹、砂眼等缺陷很容易暴露出来。这样,旋压过程也附带起到对制品的检验作用。

(7)金属旋压材料适用种类广,如钢、铝、黄铜、白铜,并且能旋压钛、钼、钨、钽、铌等难变形的金属及其合金。

旋压的缺点如下:

(1)旋压的坯料厚度不能太大。根据制品材质和直径不同,厚度一般为0.1~100mm不等。

(2)金属旋压件生产的批量有一定限制,过多过少都不合算。以中小批量生产较为有利,大批量生产时,旋压件成本比冲压件贵。

2 旋压工艺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2.1 旋压工艺参数的选择

2.1.1 旋轮安装角

芯模轴线和旋轮轴线构成的角称为旋轮安装角。安装角不能过大,安装角过大会使加工金属流向旋轮前面,从而导致极粗糙的锉齿形表面。根据加工要求和加工轨迹路线,灯罩旋压工艺选取了45°安装角。

2.1.2 主轴转速

提高转速,可以改变零件表面的光洁度,并提高生产效率,但主轴转速的提高也有限制。① 受主轴最高转速和额定转速的限制,批量生产时主轴转速保持在额定转速以内为宜。② 由于主轴转速的提高会使零件表面的温度升高,从而改变零件表面的物理特性,所以在提高主轴转速的同时也要兼顾温升的变化,例如铝制品加工时,主轴转速过高而产生的高温会加大产品表面的粗糙度。灯罩旋压加工中,根据主轴性能和工艺要求选择了2 500r/min。

2.1.3 减薄率

在强力旋压过程中,减薄率φt是变形区的一个主要工艺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旋压力的大小和旋压精度的好坏。筒形件旋压时,减薄率取决于旋压道次、旋轮设计和旋压机功率等因素。筒形件一次旋压能达到的减薄率比旋压锥形件时要高一些。金属减薄率中,铝合金可达70%~75%;钢60%~75%;钛合金(加热旋压)60%~75%。许多材料在一次旋压中减薄率φt=30%~40%,就可以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

式中,t0为毛坯的壁厚;tmin为零件的最小壁厚。

2.1.4 进给速度

旋轮沿芯模母线移动的进给速度是旋压中最重要的参数。其数值的大小对旋压过程影响很大,与零件的尺寸精度、旋压力的大小和毛坯的减薄率都有密切关系。旋轮的进给速度过大易引起褶皱,进给速度过小会使工件壁厚减薄,在不起皱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大的旋轮进给速度。

2.2 筒形件强旋时旋压力的计算[3]

旋压力计算是金属旋压技术十分重要的部分,旋压力计算是旋压工艺、工装设计、电机配置、液压部件选择的依据。保哥亚子列斯基提出了针对反旋筒形件的情况下旋压力的分析计算。基本假设条件为:变形区为平面应变状态;作用在垂直芯模轴线平面上的应力假定为不变,取其平均值;作用垂直于芯模轴线平面内切应力引起的切向力相互平衡。计算公式为

2.3 旋压轨迹中切点计算

为了获得良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在设计旋压轨迹时,需要考虑旋轮进刀方式,切线方向进刀可以有效改善旋压表面粗糙度。在旋压轨迹设计中,如果采用手动编程,则需要计算进刀切点的坐标,直线与圆相切如图2所示。

图2 直线L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相切的切点坐标计算公式为

计算β时,α2为有向角。由于过已知点(x1,z1)与已知圆相切的直线实际上有两条,必须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是哪一条切线,这里是用α2前面“±”号的选取来决定要求的是哪一个切点[4]。

3 灯罩旋压工艺试验结果分析

3.1 灯罩旋压刀路轨迹对比分析

实验对象:灯罩旋压试验的毛坯为φ170mm圆形薄片,厚度1mm,材质为铝。灯罩旋压共采用4把不同的旋轮完成加工工序,旋压轮完成灯罩的成型加工;尼龙轮完成灯罩的压花;压脚轮完成灯罩的根部压角整形;切割刀完成灯罩多余毛坯的切除。灯罩旋压刀路轨迹的难点以旋压轮加工为主,由于毛坯较薄,灯罩弯曲角度大(最大处折弯达90°),很容易产生破裂、褶皱、表面缺陷等,为了形成更好的零件外形和加工精度,做了大量的旋压刀路轨迹试验和工艺方面的改进,下面将一些典型的试验结果作对比分析。

3.1.1 实验方式与条件

试验一 圆弧进刀、快速退刀方式。刀路轨迹如图3所示,现场加工产品如图4所示。圆弧进刀、快速退刀方式是以圆弧形式进刀,并快速回退到起刀点,再以圆弧形式进刀,依次循环加工。经过试验,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有明显的振动,加工噪音较大,加工到55s时,灯罩顶部断裂。原因分析:由于灯罩顶部呈90°直角,加工过程中轴向力过大,灯罩顶部材料受多次挤压后变薄,导致灯罩顶部材料被拉断,改变主轴转速、旋轮进给速度和旋压量以改善材料变薄情况。

图3 试验一刀路轨迹

图4 试验一现场加工产品

试验二 3次挤压进给方式。刀路轨迹如图5所示,现场加工产品如图6所示。3次挤压进给方式是以较平滑的圆弧进刀,再以一定的角度回退挤压,每进给一段都分3次进刀退刀。经过试验,该方式在灯罩顶部成型较好,加工到中部拐角处噪音加大,随后出现断裂。原因分析:由于拐角处材料经过多道次旋拉,此处材料变的非常薄,需要改变加工轨迹控制材料的减薄率φt,并改变旋压轨迹以切点方式进刀。

图5 试验二刀路轨迹

图6 试验二现场加工产品

试验三 3次挤压进给3次回退挤压方式。刀路轨迹如图7所示,现场加工产品如图8所示。3次挤压进给3次回退挤压方式是以相切方式圆弧进刀,再以相切方式回退挤压,每进给一段都分3次进刀和3次退刀。经过试验,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声音较柔和,整个灯罩成型较好,加工精度较高。

图7 试验三刀路轨迹

图8 试验三现场加工产品

3.1.2 实验结果

经过多次试验,实验结果见表1,总结出灯罩旋压刀路轨迹的规划要遵循以下几点:①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旋压道次不宜过多,以1~3次为宜;② 切线方向进刀、退刀有助于提高产品精度和表面光洁度;③ 加工薄壁零件时,要充分考虑零件的减薄率,避免旋压件断裂;④ 在允许范围内增加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可以提高产品精度与生产效率。

3.2 旋压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生产实践表明,旋压件产生缺陷的原因和影响精度的因素有:毛坯材料的选择、热处理情况、旋轮的形状、旋轮的进给比、壁厚减薄率、旋压道次、润滑条件、成形方式等。这些现象和缺陷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见表2。

表1 灯罩旋压工艺记录表

表2 旋压件缺陷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5]

4 结 语

经过对金属灯罩旋压工艺的多次试验对比分析,通过改进各项工艺参数,优化加工轨迹路线,最终得到优化的加工工艺,灯罩旋压成品率达到99%。本文研发的加工工艺已经成功应用于生产厂灯罩旋压加工生产中,市场前景广阔。

[1]侯红亮,余肖放,王耀奇.国内旋压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9(4):13-15.

[2]赵云豪,张顺福.旋压件设计规范[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

[3]彭子明.强力旋压工艺分析软件及旋压力和偏载力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系,2004:6-7.

[4]韩鸿鸾,张秀玲.数控加工技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3-45.

[5]张 涛.旋压成形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0-62.

猜你喜欢
旋轮薄率旋压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某波纹管减薄率研究
大直径高压无缝钢瓶冷旋压成型工艺模拟优化
TA1板单点渐进成形壁厚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高钢级管道延性断裂过程中壁厚减薄率研究*
大型立式强力旋压机的设计方法研究
金属板坯道次间变进给率普通旋压方法
天然气高压管道弯管壁厚减薄率的计算公式分析
三旋轮缩颈旋压机的设计
20吨立式旋压机进给部分的设计
录返旋压机芯模数据的采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