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评价

2012-11-09 02:44杨冬松古冬燕杨远红林燕仙
影像技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造影螺旋

杨冬松,古冬燕,杨远红,林燕仙

(高州市人民医院 525200)

1 引言

目前在临床上冠状动脉节段性走行于心肌纤维下被称作是壁冠状动脉,血管表面的心肌则是被称作为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管腔由于受到挤压会发生变窄的现象严重时会发生闭塞等为其主要特点,但是其近端冠状动脉的血流会发生逆流等异常现象[1],曾经有报道说这种血流异常与血管受压导致的损伤作用能够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得以增加,但是目前对这一说法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2]。在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采用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检查的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的目的,我们对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前降支心肌桥的患者病例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到我院就诊的前降支心肌桥的患者病例,共计125例,在这125例患者中包括有男性患者70例,以及有女性患者55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35-6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2.13)岁左右;在这125例患者中患病时间最长的患者已经被疾病困扰长达5年之久,患病时间最短的患者也已有1年的时间,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为(2.5±0.54)年左右。以上所统计的患者的所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2.2 方法

2.2.1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11年5月10日-2012年2月20日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前降支心肌桥的患者病例125例,分别对这125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MPR、CPR、VR等几项后处理技术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进行联合观察,并对前降支因斑块所引起的狭窄率进行测量。

2.2.2 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Brilliance64排CT机进行扫描,扫描排探测器的厚度为0.625mm×64mm,机架的转速为0.42s/360°,管电压在120~140kV之间,管电流在800~1000mAs左右,扫描模式为后心电门控心脏,螺距为为0.2左右,扫描层厚度约为0.6mm左右,X线管旋转时间为0.33s/周,进行扫描的时间在9~11s之间。对人工智能触发扫描系统予以合理应用,当兴趣区密度达到预设值时,开始自动扫描。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流率为5ml/s、经肘静脉注射约50~75ml左右,而后采用生理盐水按5ml/s流率以及总量为40-50ml进行注射,从而是想对比剂快速充盈左心系统、升主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并且右心室内快速流出。对于心率大于70次/min的患者而言,应在检查前的1小时给予美托洛尔50mg口服,所有患者心率均应控制在70次/min以下。常规行前瞻性心电图(ECG)门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并确定冠状动脉成像的上、下界[3]。

2.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在这125例前降支心肌桥患者病例中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68例,约占54.4%左右;发生钙化的患者有46例,约占36.8%左右;平均狭窄程度在47.8%左右。详见表1。

表1 125例患者的检查结果统计

4 讨论

目前对MB同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之间的关系存在意见不一的现象,不少专家数学者指出,MBMCA的近端血管很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硬化,从而使对壁冠状动脉段以及远段血管造成的累及得以较少,产生这种“保护效应”的可能原因为受到血流切应力以及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因在收缩期MB能够对MCA产生压迫,进而导致MB在近端冠脉内产生短暂性逆流等变化[4]。目前国内有学者通过电镜对MB近端血管内皮的微观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得出近端血管内皮细胞一般会呈现出卵圆形并且能够看到“虫啄样”的缺损,然而壁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表面却存在微绒毛以及桥样结构;远段内皮细胞边缘能够看到清除的边界,脱落现象很少[5]。

综上所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十分的明显,这点值得临床对其予以注意,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1]杨立,赵林芬,李颖等.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9,86(13):2858-2859.

[2]张国辉,葛均波,王克强等.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和粥样硬化的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1(11):293-294.

[3]王俊鹏,卢光明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筛查经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19(13):707-711.

[4]靳松,崔世民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10(3):398-403.

[5]陆建平主编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5-77.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造影螺旋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