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颈曼盲蝽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2-11-24 01:52朱志建潘国良曹云水刘金方舒金平
浙江林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若虫香樟成虫

朱志建,潘国良,朱 炜,曹云水,刘金方,舒金平

(1.浙江省湖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湖州 313000;2.浙江省长兴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浙江 长兴 313100;3.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

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单室亚科(Bryocorinae)曼盲蝽属(Mansoniella)[1~2],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公园、庭园、道路、苗圃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上严重发生的新害虫,先后在浙江、上海等多个地区爆发成灾[3~5]。该虫危害导致樟树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及大量落叶,危害严重的樟树叶片全部脱落,樟树生长及城市景观受到显著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樟颈曼盲蝽的研究较少,彭建文、包春泉等对该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3,6],但若虫及卵的形态描述尚不全面[7]。另外,对于该虫的生活史及各虫态习性尚未有过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显微技术对樟颈曼盲蝽的卵及若虫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并通过林间观测结合室内饲养研究了其年生活史,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供试昆虫采自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林场(30° 42′ N, 119° 43′ E)香樟及城市小区绿化香樟树上。2010年12月将林间成虫带回实验室置于养虫笼中,笼中盆栽有高约80 cm的香樟苗,让成虫在其上产卵,随后孵化发育,形成室内的试验种群。

1.2 各虫态形态特征观察

取带有卵的枝条,在Motic体视显微镜(SMZ168)下找到卵所在的位置,固定枝条,用手术刀片轻轻削掉卵周围的植物组织,将卵取出,观察其各部位形态特征,并用Motic体视显微镜配套拍照系统(moticcam2206)拍照,利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2软件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卵的长、宽,以及内、外呼吸角的长度,描述形态特征。待卵孵化后,依次采用上述方法观察和描述若虫及成虫的形态特征,并拍摄清晰的形态图。

1.3 生物学特性研究

1.3.1 生活史观察 待成虫产卵后,每天观察卵的孵化情况(颜色及形态变化情况),记录卵历期;待若虫孵化后,每天观察记录若虫形态,直至若虫老熟,根据初龄若虫和成虫出现的时间计算若虫发育历期;成虫羽化后,每天观察成虫死亡情况,统计成虫历期。依据卵、若虫及成虫各虫态出现的时间确定樟颈曼盲蝽的年生活史。

同时在林间种植的10 ~ 15年生香樟树上用100目纱网罩住产有卵的枝条,将成虫放入笼中,观察其产卵、孵化时间及下一代成虫羽化时间,统计各虫态历期。

1.3.2 各虫态习性观察 自成虫羽化后,置于养虫笼中(100目,50 cm×50 cm×100 cm),笼中盆栽有高约80 cm的香樟苗,详细记录成虫取食的习性。将同日羽化的雌、雄成虫成对饲养上端蒙以纱布的有机玻璃缸(直径30 cm,高50 cm)内,每缸5对,缸内用锥形瓶保湿培养有新鲜的香樟枝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成虫的交尾及产卵行为,详细记录交配次数、产卵量及其时间动态,观察总数为15对。待卵孵化后,观察卵颜色及形态变化,若虫孵出后,转移到养虫笼中,详细观察若虫取食、转移等行为特征。

同时在林间种植的10 ~ 15年生香樟树上用100目纱网罩住产有卵的枝条,定期观察若虫取食、转移,成虫取食、交配及产卵等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樟颈曼盲蝽各虫态形态特征

2.1.1 成虫[3,6]长椭圆形,翅及身体具有明显的油漆光泽。雌、雄虫正背面观特征十分相似,仅雄虫个体略小,但差异不显著(雌虫体长6.21±0.13 mm,雄虫体长5.41±0.26 mm,P > 0.05)。雌、雄成虫头黄褐色,光滑无毛,头顶中部有一浅红色横带,头前端中央有一近圆形大斑(直径0.22 mm),大斑、唇基及头侧缘黑色。复眼发达,黑色,长椭圆形;喙淡黄褐色,末端黑褐色,伸至前胸腹板末端。触角共4节,浅红褐色,第1节较后3节显著加粗。前胸背板光滑无毛,领片被1红色细弧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淡黄白色,后半部褐色;前叶红褐色,其前、后缘黑褐色,前端中央成黑褐色斑状;后叶黄褐色,中线区域颜色稍浅,侧角区域成叶状,端圆钝。中胸盾片外露部分淡黄褐色,小盾片淡黄色,爪片灰褐色。革片斜向后方 3/4处淡黄色,其余部分黑褐,中部具有1浅褐色斜带,革片端部1/4处红色。楔片淡黄色,末端边缘红色。膜片前半部灰色,中部后加宽的纵带及内缘处色加深,翅脉深红色。革片外缘内凹,然后向外拱弯。足乳白色,腿节端部及胫节末端淡橙褐色,具浅色毛。胸部侧板及腹板橙红,臭腺沟缘淡黄白,腹部黄褐至红褐色。雌成虫腹部较雄虫圆钝,雄虫腹部较小、且细直。

2.1.2 卵 卵长茄状,略弯,属真卵盖卵。卵产于叶柄、叶主脉及嫩梢皮层内,卵盖及呼吸角和卵壳领状缘外露。卵长1 081 μm,卵后端粗大,直径约198 μm,顶端稍细,卵盖处直径约141 μm(表1),卵壳领状缘灰白色,卵盖椭圆形,初产时卵盖表面浅灰色,随后黑色,向上隆起,上有黑色点状分泌物。卵盖处腹背面具2枚相对着生、长短不一的透明乳白色棒形呼吸角,顶端膨大呈椭圆形,腹面呼吸角长度约348 μm,背面短呼吸角长度约257 μm(表1)。卵壳薄,表面有六边形脊状网纹。卵初产乳白色、光亮、半透明,随着卵的发育颜色逐渐加深为红色。

2.1.3 若虫 若虫5龄,体色明亮。初孵若虫长约1.3 ~ 1.8 mm,体色半透明,头暗红色,复眼黑色;触角4节,白色透明,第1 ~ 3节端部淡肉黄色,第4节颜色较深,珊瑚红色,两端白色,被半直立毛,腹部圆隆半球形,腹背有淡红色横纹,腹部末端、翅芽基部明亮珊瑚红色。若虫开始取食后整体呈现浅绿色。翅芽长出后,呈白色透明,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翅芽基部、端部颜色逐渐加深为珊瑚红色,5龄若虫长约4.0 ~ 5.0 mm,头部、翅芽均为珊瑚红色,复眼黑色。触角珊瑚红色,第一节端部二分之一增粗、隆起,第二节端部四分之一稍隆起、较粗,第4节被有短绒毛,每节基部白色。前胸背板乳白玉色,翅芽布红珊瑚色斑纹。腹背部圆形稍隆起,在第5 ~ 6 节中背线上着生臭腺孔1个,臭腺沟缘处有一珊瑚红色的横斑,臭腺孔处中背线珊瑚红色。足乳白色,腿节端部及胫节末端淡褐色,具有淡色毛。

表1 樟颈曼盲蝽各世代各虫态发生期Table1 Life history of M.cinnamomi

2.2 樟颈曼盲蝽的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以卵在叶柄、叶主脉及嫩梢皮层内越冬,一年发生6 ~ 7代(表2)。越冬卵于3月下旬开始孵化,受环境温度等影响,孵化期持续时间很长,前后初孵若虫出现的时间相差可在50 d以上,卵至5月中、下旬孵化结束。由于卵的孵化期不一致导致若虫龄期不一,各龄若虫同时存在,5月中旬部分若虫发育至成虫,至6月中旬第一代均发育至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快速发育,到6月下旬部分个体开始发育至成虫,7月中旬完成第二代成虫的发育;第三代若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部分个体发育至成虫,持续到8月上旬。6、7月第一代至第三代樟颈曼盲蝽重叠发生,第二代大龄若虫与第三代低龄若虫同时发生为害,7月中旬第二、三代成虫重叠发生为害。由于夏季高温影响,7、8月盲蝽卵在孵化过程中大部分死亡,仅少数存活,至9、10月完成第四代,第五代部分若虫与第四代重叠发生为害,至11中旬完成第五代,第六代虫种群数量减少,11月下旬至12月成虫产卵,部分卵越冬至第二年春天孵化,部分卵孵化继续发育到成虫,为第七代。

2.2.2 生物学习性 樟颈曼盲蝽为害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虫、若虫最迟见于12月上旬。成虫喜在叶背栖息,当叶片反面受强阳光直射时,迅速又躲至叶片另一面。受惊时成虫垂直往下坠,然后飞去。成虫交尾在白天进行,交尾在150 min 以上,最长可到400 min,在自然条件下,交尾在叶背面进行。交尾时,雌虫翅半覆盖在雄虫体上,雌、雄虫体成120 ~ 160º。成虫寿命受环境影响明显,成虫寿命7 ~ 18 d,越冬代成虫寿命最长。

卵大多产于叶柄背面,叶脉及其他位置极少产卵。成虫产卵的方向一致,卵往叶尖的方向斜插入皮层内,每叶柄产卵1 ~ 10粒,多数1 ~ 5粒,每产卵痕1粒,每粒间有一定间距,排成纵列。产卵时,雌虫头朝叶柄,尾朝叶尖方向,先以刺吸式口器刺插入叶柄钻一小孔,然后将产卵器插入孔内产卵,每叶平均卵量为 1.6±0.9粒。

初孵若虫对强光敏感,多躲在叶背面取食,单片叶上可发现1 ~ 6头若虫同时取食,当叶片变黄出现大量黑斑时,若虫转移到其他健康叶片上取食。若虫为害对寄主存在选择性,叶片厚、长势旺盛的植株受害轻,单片叶上的若虫数量少。在行道树、管理较差的苗圃中长势弱、叶片薄的香樟受害重,单片叶若虫密度高。另外,若虫主要集中在香樟树冠的中上层为害,而下层受害相对较轻。

表2 樟颈曼盲蝽卵的特征Table2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gg of M.cinnamomi μm

3 结论与讨论

樟颈曼盲蝽是郑乐怡先生依据1987年采自湖南的标本于1992年发表的新种,但先前该虫没有严重为害林木及作物的报道,因而未引起相关学者的足够重视。近年来,该虫在上海、浙江及安徽等多个地区的庭院、苗圃、道路的香樟树上大量发生,形成褐色斑,造成大量落叶,严重影响了香樟的生长及生态景观,特别是给香樟苗木生产造成了重大威胁[3~5]。香樟是浙江地区古树名木的重要组分部分,历史遗存的古樟树数量较多,樟颈曼盲蝽的为害给古樟树名木造成了重大威胁[3]。樟颈曼盲蝽虫体小,发生世代多,在浙江地区1年发生6 ~ 7代,若虫有群集习性,种群密度高,且常与樟脊网蝽(Stephanitis macaona)、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瘿蚊(Diarthronomyia chrysanthemi)和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等同翅目害虫同时发生,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对该虫的重视。

樟颈曼盲蝽是我国的本土害虫,早在1987年便已采到标本,但直至近几年才在我国南方地区爆发成灾,这可能与香樟作为浙江、上海及安徽等地区主要的城市绿化树种大面积种植有关。在浙江等地区一些苗圃地内香樟苗木的高密度、大面积连片种植为樟颈曼盲蝽的种群积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这也可能是诱发樟颈曼盲蝽大规模爆发的重要原因。另外,2008年南方突发的极端气候是否对该虫种群积累及爆发有推动作用,需要进一步的模式试验证明。樟颈曼盲蝽危害使叶片产生黑褐色斑点,造成植株非正常落叶,该虫常与樟脊网蝽、黑刺粉虱、瘿蚊和叶螨等害虫同时发生,造成更加严重的为害,但其与其他物种竞争及生态适应的机制尚不明确。

樟颈曼盲蝽的防治应围绕该虫生物学特性展开。樟颈曼盲蝽以卵在叶柄及叶主脉内越冬,及时清除病虫枝可显著降低翌年的虫口密度[8]。此外,在栽种新苗时,及时清除苗木上带卵的叶片是控制该虫扩散蔓延的有效方法。樟颈曼盲蝽成虫及若虫为害对寄主有明显的选择性,树势旺盛、健壮的香樟明显受危害程度低,因此加强香樟养护管理,增强树势,保证香樟的旺盛生长可增强对樟颈曼盲蝽的抵抗作用。施晓红等提出樟颈曼盲蝽有螳螂、花蝽、瓢虫、草蛉等多种天敌,利用天敌可以很好的控制该虫,但尚未有几种天敌对樟颈曼盲蝽捕食功能反应的相关研究[5]。对于该虫防治的药剂筛选及应用技术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1]章士美,林毓鉴.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一册半翅目(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3-26.

[2]胡奇,郑乐怡.曼盲蝽属中国种类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1999, 24(2): 159-170.

[3]包春泉,张敏,余雪棋,等.樟树新害虫—樟颈曼盲蝽[J].浙江林业科技,2009,29(3):94-98.

[4]石慧芬.樟颈曼盲蝽发生情况初步调查[J].植物保护,2010,36(5):186-188.

[5]施晓红.香樟樟颈曼盲蝽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53-154.

[6]彭建文,刘友樵.湖南森林昆虫图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91-292.

[7]任树芝.盲蝽卵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I)(半翅目:盲蝽科) [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8(3):6-9.

[8]王凤.樟颈曼盲蝽越冬卵在香樟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取样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1(5):1 116-1 119.

猜你喜欢
若虫香樟成虫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第5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西安)征文通知
人工养殖美洲大蠊若虫的肠道消化酶活性研究
美洲大蠊幼龄若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储存条件对花绒寄甲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香樟树,樟树香
香樟木的沉默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