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赛事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

2012-11-27 10:19丁保玉
武术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赛事

丁保玉 郑 健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传统武术赛事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

丁保玉 郑 健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当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也随之消失。文章结合当前我国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现状,分析传统武术赛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意义,并对如何通过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推动我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以强化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赛事 路径选择

前言

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的发展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各种各样的传统武术赛事相继开展,例如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暨全国武术之乡传承人比赛、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世界传统武术节等,这些赛事对于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推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将传统武术赛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促进传统武术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1 传统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取得的成就

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2004年12月2日,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准的第6个国家。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当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武术共计27项,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第一批的“杂技与竞技”、第二批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第三批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类别中分别涵括了6个、14个、7个传统武术拳种(流派)(见表1、表2、表3)。这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在9年的时间里,已经有27项传统武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成绩的取得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文化建设。

表1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武术)

2 当前传统武术赛事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传统武术赛事也随之不断涌现。就2010年来说就举办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赛事,例如2010年3月28日—4月2日澳门举办了第2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传统武术交流大赛,6月21-25日甘肃天水举办了全国传统武术比赛,7月中旬在江苏太仓举办了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暨全国武术之乡传承人比赛,9月9-11日河北沧州举办了中国(沧州)国际传统武术节,11月在重庆渝北举办了中国(重庆)国际传统武术节等。

随着各种传统武术赛事的日益成熟,各种各样的传统武术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当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也随之消失。所以我们通过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来推进我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一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表2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武术)

表3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武术)

3 传统武术赛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

文化导引未来,没有人文背景的发展,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经济增长而已。[1]如何更好地保护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传统武术赛事作为武术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组织、内容、表现形式等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经济生活、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符合中华民族自身特性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性。通过传统武术赛事的开展,是武术推广与发展的一种商业性开发,不仅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光大,而且能利用文化优势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将遗产保护与传统武术赛事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十分可行的途径。

3.1 传统武术赛事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手段

武术属于技艺性项目,其技术与文化都是无形的、活态的、动态的存在,任何物质的、静态的保护都不能阻挡武术的流逝。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2]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是传统武术的静态保护,重点在于收集整理武术资料,但是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只靠简单的文字文献资料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张岱年、方克立先生说过:“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他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活着的存在,主要是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所以传统武术的保护应该是活态保护,只有这样活态传承,才能使武术更好的发展、传承下去。

当前传统武术赛事开展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千变万化,既有各类拳种、各流派的拳术、器械单练、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又有传统散打、推手、短兵、长兵及其它对抗性项目等。传统武术赛事通过对抗、套路演练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武术文化全面展示在群众面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了解到武术的文化内涵,了解武术的博大精深,使传统武术赛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生活的一种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武术赛事,促进武术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使各种赛事将进一步升级为系列赛。传统武术赛事结合比赛、表演、电视转播、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增加互动,以更多、更好地走近老百姓,使传统武术赛事成为武术的活态传承手段,进而推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2 传统武术赛事能促进我国实行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冯骥才先生说过:“文化遗产的终极保护是全民保护,只有人民觉醒了,开始热爱自己的文化了,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状态的文化基因,才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是空谈。因此,如何调动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通过传统武术赛事发动广大民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是一个十分可行的路径选择。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赛区)比赛,陈国荣老师说:未来武术套路比赛会进行更好地市场化推广,将结合比赛、表演、电视转播、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增加互动,以更多、更好地走进老百姓,进而推动武术套路的发展,推广“大武术观”。通过比赛提高了人们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了全社会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意识,激发了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增强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努力达到公众自觉参与的程度。

3.3 传统武术赛事促进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保护

3.3.1 “文化空间”的定义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把“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类别,并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胡继云老师曾说过,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

3.3.2 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保护重在农村

冯骥才先生曾说过:“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很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由于历史、民族、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在农村形成了缤纷灿烂、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武术文化的根基在农村,风格迥异的传统武术也大多分布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小,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相当较好。根据“文化空间”的定义,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主要在农村,所以说要保护好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就要保护好农村传统武术。加大农村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 传统武术赛事促进我国农村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保护

促进农村传统武术的推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武术赛事开展的目的之一,传统武术赛事为农村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提供了一个展示传统武术的机会,并建立了一个传统武术展示、表演、推广的平台,推动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例如全国武术之乡传承人比赛,各个传统武术传承人、老拳师应该积极组织、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展示特色拳种,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认识传统武术,从而引起人们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传统武术的推广与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

4 结论

(1)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快速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9年的时间里,已经有27项传统武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系列保护工作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传统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2)近年来,伴随着武术赛事的不断涌现,传统武术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即便如此,当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特别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很多拳种随着一些传承人的离世也随之消失,加强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3)武术赛事是我国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手段之一,它能够促进我国实行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促进传统武术的“文化空间”保护。通过比赛提高人们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1]张玉国.译.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胡继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传统武术保护的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Traditional Wushu Match-the Protecting Method of Traditional Wushu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ng Baoyu Zheng Ji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

Recently,it is under a cloud that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Wushu.Especially,with the modernization,traditional Wushu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destroyed in different degree.At the same time,so many the valuable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s have gone.So the paper is about combining with developm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Wushu matches in China at present,it is significance that analyzing on traditional Wushu matche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bination.And the relative suggestion on traditional Wushu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raised by traditional Wushu matches,in order to strengthe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Wushu match protecting method

G85

A

1004—5643(2012)02—0003—03

1.丁保玉(1972~),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简介:2.郑 健(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赛事
传统武术怎么了?
本月赛事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武术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