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媒介研究

2012-11-27 10:19陈保磊廖利平毛逸伦
武术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雕塑武术

陈保磊廖利平毛逸伦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雕塑
——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媒介研究

陈保磊1廖利平2毛逸伦1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传播媒介或者传播手段是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将信息送达受众的行为,在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下,择取不同的媒介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不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图像资料对比解析法,分析武术雕塑在武术传播中的独特优势,把握雕塑艺术传播的规律及特征,结合武术独特的体育属性及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媒介探寻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新突破。

中国武术 视觉文化传播 媒介 雕塑

从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历经30年的努力,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从深层上而言,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并未走向真正的成功,与西方现代体育相比,仍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在武术的传播中,传播介质或手段是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将信息送达受众的行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播媒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什么媒介,传播信息的选取及筛选是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及其对这种媒体的特点的认可也是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随时地的进步,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现代化,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也日渐发达。雕塑艺术传播作为传播媒介,从古至今,体现着强大的传播能力,凸显着独特的传播优势,借助雕塑独特的传播媒介,视觉文化的优势传播,推进武术的国际化传播。[1]

1 武术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体兴起而开始兴盛,传播中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视觉的转向”、“图像的转向”。[2]视觉文化的传播是一门综合的视觉性社会理论,与传统文化不可分离,作为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的武术,从古代的绘画,雕塑到现代的影视作品,与视觉文化紧密交融,更使深邃的文化研究跃然生动,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可以释义为武术内容(武术技术及武术的有关文化)经由形象媒介,转化可视的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在视觉文化传播系统结构中,传播媒介是传播的最要桥梁,信息疏通的纽带,以雕塑作为媒介和依靠媒介进行传播就是雕塑艺术传播。雕塑作品作为艺术的存在具有传播功能,所以也适合用传播学的理论去研究。

2 武术传播媒介的回顾

武术的传播从武术产生就开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早期武术武术早期的传播主要是在民间,其媒介与传播主体——“师父”,形式是“身传口授”面对面的传播。随着纸张的发明和使用,传播媒介又有了图文记载和书籍,记载比较完整的文献。例如:明代《手臂录》、《耕余剩技·单刀法选》、《拳经拳法备要》、《纪效新书》、壁画《博戏图》等。随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又依靠以图像为媒介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八十年代《少林寺》、近代《英雄》、《夜宴》等,但是,雕塑作为优势的传播媒介,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武术传播中没有凸显出来,而且武术雕塑较少,笔者认为雕塑特有的传播属性,将会为武术的传播开辟广阔深远的沃土。

3 以雕塑为媒介的视觉文化传播优势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物体、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其中“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3]媒介的选取同时又决定了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

雕塑作为媒介同时作为公共艺术的存在,本身具有的传播性,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舆论及观念的载体,其根本责任和功用,不在于诉求某种单一和绝对的理念,而在于通过艺术化的演义和对话以及可能引发的哲学思辨,去促使人们对现存事物乃至习以为常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必要的审视或重新评价。公共艺术在实施与传播方式上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互动性、公共参与、媒介的开放与整合、功能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美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等。公共艺术已逐渐成为建构当代城市多元的公共文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在营造人性化和平等共享的公共空间的同时,传递着、述说着不同社群的文化理念或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并形成具有综合效应的文化交流平台,这是其它媒介及传播方式所不能替代的。[4]

雕塑艺术传播除具备公共艺术传播特点外,作为传播信息又拥有着独特的视觉属性:

(1)作为物质实体,艺术的传播符号,雕塑作品都是完满的,没有歧义的,欲语还休,也其含义是丰富多彩的、见仁见智的。

(2)作为符号,雕塑是开放的、不完满的,召唤人们根据自己的语境填充意义。(3)作为公共艺术品,具有全民化普惠共享。如“雕塑公园”。(4)传达的即时优先性,雕塑材料特殊,便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存放,能够以全天候的姿态进行艺术的传播。

(5)可持续性和谐发展观,雕塑的材料多直接取材于大自然,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蕴。

(6)阅读的通俗易懂性与传播的持久性。雕塑艺术简洁生动的形象外观,使得不需要调动观赏者太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了解内容丰富的内涵特征,其简洁生动的形象外观下形成的阅读的简易便捷性的优势相对现代艺术的费解更显突出,具有明晰性,通俗性的特点,可读性和易读性强,便于大众的理解和接受。

4 凭借雕塑媒介的力量,促进武术的视觉传播

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技术的传播,更多的要是理念、文化的传播。武术雕塑会像奥运雕塑一样,成为武术传播的一个优势的视觉文化选择。

视觉传播的媒介不仅构成了文化形态的基本结构,而且深刻的影响到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文化行为,强调人对世界的视觉感受方式,崇拜有视觉传媒创造的视觉景象。与文字语言相比两者凸显视觉方式的特征。首先,表达方式上,就语言文字而言,它是由词语构成,在词语的表达是线性的,连续性的,而且词语和词语之间有着严密而清晰的因果逻辑关系。而就视觉图像而言,他则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所受的制约要松散得多。它的构成方式是非线性的,实时性的和不确定。其次,在内容上,视觉图像侧重与对事物细节的描述,但是它所传达的东西却是模糊的,暧昧的,富有暗示性的,与无意识领域中的诸多情感、信仰和欲望等相关,语言则侧重于推论和判断,常常用以传达信息。在功能上,视觉传媒和无意识之间的特殊联系有助于强化和夸大信息的力量,表现和激发人类原始和本能的经验。再者,从受众的心理接受上,视觉具有较强的参与性。[5]基于什么媒介,传播信息的选取及筛选是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及其对这种媒体的特点的认可也是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凭借雕塑媒介的传播优势,从传播主体的选择,受众的特点,以及效果做具体分析,凸显武术有哪些区于其他媒介的优势。

4.1 传播本体:解释武术的神秘面纱

武术传播是指武术技术及武术的有关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过程。[6]新时代在历经30年的武术传播,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剖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再度审视经历了30年改造之后的中国武术之时,恍然发现,今天的中国武术在“选择了所谓的具有普遍价值的‘西方体育’为标准,并且是惟一标准来‘改造和革命’传统的中国武术”。[7]我们更多是被“西方体育”或者“奥运模式”所改造,这里体现了奥运传播力量的强大,更多是注重的是技术层面的传播,需要更深层面的传播。而不只是知道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比以前多了,喜欢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比以前多了,要达到习练中国武术的人显著的增加。

中国武术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各项武术技术以及其外延的有形部分和各种武术制度等内容,是可以通过物态化的介质进行表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文化的沿袭和传播过程中较易于传播和渗透;而深层文化——武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潜意识等,却不具有“物态化”的特点,其穿透力较弱。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它属于一种精神的、潜意识的,并需要借助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是费解的,特别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精神思想,如果不费一番力气去研究,是难以理清它的内核和本质。”[8]

由此可见,技术的传播并不代表着武术的传播。真正的传播是建立在对中国武术所内涵的深层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上。因为最深层的文化“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如果武术把内核的传播给受众者,认识武术价值、生命力;立体、质感的雕塑,承载着的武术的全息缩影,当人们在雕塑面前驻足观望、流连忘返的时候,或许是在享受美丽,回味历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凭借“雕塑”这个独特的媒介,跳出现存的武术传播传统理念,使武术视觉化。

4.2 传播内容:武术形象的“定格”

“定格”是指将上一段的结尾画面动作作静帧处理,是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一段的第一个画面。雕塑就是“凝结”了动态的画面,显示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驻足于雕塑前,沉迷于它的精致,灵巧,臆想于整体的流动美。逼真的精神状态,精细的力与美、造型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如图1,表达了李小龙精湛的技巧,武术的形态魅力及合乎规律,目的自由美。

图1 李小龙

武术形象可以从平面和立体两个维度:武术的平面形象是指那多姿多彩的用于健身和竞技套路运动,技击运动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套路的单练、对练、集体演练和技击的散手、推手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间拳术普查,经过筛选归纳,仍有一百多种。[9]武术的技术体系也相当的复杂,“四击”、“八法”、“十二型”等等。仅从组成内容、技术结构两方面阐释武术,也可谓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在国际化传播中,往往会造成,在传播中习练者学习“模糊感”、“朦胧化”。如何使复杂的武术平面形象,具体的、实在的方式,展现出来。雕塑相比其他的传播媒介,通过观众在场性的直接观看、欣赏,获得多重感官上的亲身体验;是可触摸的,感知的,实在的,实现武术的平面形象的定格。

武术的立体形象是指武术蕴含了中国古典的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医药学等思想文化的结晶。[10]武术就如一张文化名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本民族的历史底蕴、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跨语境的传播是一种天然的屏障,爱德华·霍尔曾提出“高——低语境”理论,文化形态上我们属于高语境,西方属于低语境,这是一种天然的屏障。如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中就有所谓“精、气、神”之说法,这对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理解精、气、神并不难,但对西方人来说,却很难说得清楚。《雕塑的诗性》一文中对雕塑曾有阐释:“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过程无论是长是短,终是以一泻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饰而呈现,雕与塑正好完全适合的去表达武术。

武术雕塑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在这个传播平台上,受众者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如:受众数量多、传播范围大、流动速度快、文化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讨、便于模仿等等。把雕塑作品缩小化还可以作为艺术品收集等等。

4.3 受众群体:武术雕塑是中西认同的交集

从传播的受众群体上来分析,中西文化由于区域、历史、民族、哲学理念等原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如语境的差异,思维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等。“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11]所以在传播中“我们需要与西方文化找到交集,找到价值与情绪的共振,才能让西方了解我们。”[12]那么如何才能巧妙的使这种沟壑达到艺术的融合,共同的理解,武术雕塑作为艺术作品,是中西认同交集载体。武术雕塑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在这个传播平台上,受众者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受众数量多、传播范围大、流动速度快、文化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讨、便于模仿等等。而且以雕塑为媒介,观众通过在场性的直接观看、欣赏,获得多重感官上的亲身体验,降低了语言层面交流的障碍,可以说是中西认同交集的载体。(见图2)

图2 武术雕塑

4.4 传播效果:传播武术的形态魅力

形态(format)有时候被称为程式(convention),指一种结构性要素,体现着对形态所流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形态。武术以雕塑为载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和文化的形态魅力。依据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模式“五W模式”,不同的传播媒介其信息需求不同、受众范围不同、传播效果不同,武术雕塑的传播,从武术的技术特点、文化内涵,实在的、整体的展现着武术的形态魅力,武术雕塑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着雕塑的传播力量。

4.4.1 力量与技巧结合诠释“自由形式”的美感

运动家健美的身躯,一直是人们所赞美的、追求的、向往的;如《掷铁饼者》,这是掷铁饼运动员集威力和自信、健康身躯与灵敏技巧、毅力和坚韧为一体的韵律美感般的立体展示。“希腊雕塑作为当时的中心艺术方式,更是明确以奥运会的优胜者身躯与力量为表现方式”。武术雕塑,形象的、立体的表现了身体美。直观的感知,克触摸感,这是雕饰所特有的。武术雕塑同时以独特的武术技术元素为核心,动作完美,超越身体的韧度,表现出一种“合乎规律”的自由形式美感。

所谓“形式”,首先是某种造型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的形式规律或性能。所以“自由的形式”也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力量。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13]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有“庖丁解牛”的著名故事,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李小龙武学理念:“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4.4.2 感受知觉中表现的“身体美”

武术雕塑塑造出来的的形,都是一种身条线条凝合的“身体美”,习武之人从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生活感悟,凝华成一种”理念”寄宿于肢体的动作形式之中,从广阔的文化中”探索”到”找到”再到把这些笼统的文化理念,融汇付诸于各个形态各异的动作之中,以达到了两者的整一、和谐为圭臬,多方面的统一、平衡、碰撞接纳,最后融汇一体的一种艺术形态,即内容和形式的“完全合适”。也是理念的外显,思想的形象化。同时又显露出“身体美”,身体美是产生于心灵与身体和谐的结果。正如克罗齐把美规定为“直觉”,他讲的“直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心灵的“表现”,就是心灵赋予的印象、感觉或感受的形式,是实在的,在他的哲学的中,就是心灵的原始形式。武术雕塑正是将这种身体的线条美,完美的展现出来,给人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吸引受众的眼球,形成视觉的思维。人的视觉思维涉及着整个神经系统的内的“力场”的作用,而这种“力”的物理变化才是生发出生物之种种真切感受(乃至感情)的真正根源。[14]比如,每一尊雕塑呈现出来的形给人一种完整的意象,一种视觉的冲击,甚至会是一种心理的放松感,因为他注入了平衡、匀称直至和谐的特征。

4.4.3 民族精神与武术理念的体现

雕塑作为人文价值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历来被作为民族精神和文化向心力的媒介载体。各种纪念性雕塑、名人雕塑、陵墓雕塑,都是用来表达民族情感、传承优良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寄托,享受着人们的尊敬与膜拜。中国武术从肢体的语言,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中国人所秉承的“不征服”文化,倡导“和谐”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倡遵循“阴阳互变、强(雕塑现存于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弱相对”的“辩证”思想,尊崇“以德为先”“舍己从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近乎全面的凝结,是道德伦理型中国文化的载体。例如为纪念民族英雄“霍元甲”,而塑造霍元甲的雕塑;为纪念著名武术家李小龙而在波黑、香港等地设立的李小龙塑像;竖起的名人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功效。(见图4)

图3 雕塑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饶的力量源泉。”不容置疑,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中国是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是很大气的文化”。[15]

雕塑诠释民族精神与武术理念,在西方强势的文化侵蚀下,塑民族形象,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武学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视觉文化传播是当今一种主体文化传播,雕塑作为优势选择在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凭借雕塑媒介的力量,促进武术的视觉传播,又具有中西认同交集载体;定格武术形象;表现力量与技巧结合,诠释“自由形式”的美感;培养观众的民族精神与对武术理念的理解。[16]凭借武术雕塑独有的特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造型艺术完美的结合与支撑,充分利用武术雕塑媒介的优势力量,使武术文化成为一种信息实体,从而进行高速有效的发展突破武术传播瓶颈,加快武术国际化进程。[17]

5.2 建议

(1)建议相关部门注重武术雕塑传播,发挥雕塑传播力量。例如,建立武术雕塑的主体公园。

(2)塑建武术家的雕塑,及其经典动作,运用“名人效应”。(3)塑造武术各拳系经典动作,直观,形象的展示各拳种特点,利于认识、推广武术拳种。

(4)塑造武术典故,及武术套路成套雕塑。如,公园里塑立“简化太极拳24式或42式各个动作”。

(5)依据不同的材质,缩小化作为礼品,开发武术雕塑的产品。

[1]王 岗,邱丕相.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J].体育文化导刊,2006(7):16-20.

[2]汤筠冰. 视觉建构——以申奥片为例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1-5.

[3]邵培仁. 传播学 [M]. 北京: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145-152.

[4]翁剑青.公共艺术与信息传播[J].雕塑,2005(5).

[5]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4):43-45.

[6]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77.

[7]王 岗.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关注它的文化主体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9(5):2.

[8]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379-382,387.

[9][10]徐 才.徐才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40-146.

[1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

[12]吕 莎,吴 婷.“中国制造”、中国形象与对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1-07:1.

[1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

[14]且 东.大危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07.

[15](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6]周细刚.雕塑艺术[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任光耀.体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Sculpture——A Medium of Wushu Visual Culture

Chen Baolei1 Liao Liping2 Mao Yilun1
(1.Wushu institute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2.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Institut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

Media or communication means are the main approaches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being delivered to audiences;and in the visual culture spread context of information,different media reac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effects.This article selects Wushu sculp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by journal net,network engine search,Wushu sculpture related literature,to provide the related theory after Wushu dissemination reference.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 analysis,image data comparison analytic method,the paper does analysis of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sculpture in Wushu spread,and grasps the spread rules of sculpture art and features,combined with the u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Wushu culture connotation,usequot;sculpturequot;search to reach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spread of Wushu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ushu visual culture spread medium sculpture

G85

A

1004—5643(2012)02—0042—04

1.陈保磊(198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训练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雕塑武术
巨型雕塑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的破烂雕塑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武术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