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结合”作文教学的能效

2012-12-04 09:17陈萍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能效作文教学

陈萍

【摘要】教学实践表明,作文教学“八结合”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更给学生的作文学习带来了收获,期待在这条路上发现更多,收获更多。

【关键词】作文教学;“八结合”;能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的话题在语文界历久不衰,教学作文的讨论在语文界经年不减。由此可见作文在语文学习环节中的必须性,可见指导学生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可见作文教学手段、方法选择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牢牢把握作文教学中的“八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作文的内在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叙事应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千人一面、百景一样的作文,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这就要求学生走入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学会观察社会、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认识事物,从而写出的作文更接“地气”,更生动、有型。

如写作叙事作文时,学生多次写“尊老”的话题,叙述在敬老院打扫的过程,但是再怎么样的细节描写都没有内容可以挖掘,因为没有去过。有一次学生去敬老院做义工,回校后学生写道:看到老人们端坐在我们面前,尽管他们一点都看不懂或听不见,但他们还是看似入神;看到老人们用没有牙的嘴“磨”着我们送去的糕点;看到他们沧桑的脸上写着的却是安详和满足……学生发现了他们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到的细节,笔下的内容自然就多了,写出的文字自然就生动多了。

二、抒情应与生活体会相结合

抒情作文是初中作文的重头戏,写出平淡生活中的温情是我们让学生写作文的初衷。但是,就是这个看似容易的入手点,还是让我们学生感觉困惑,究其原因,是写作时没有融入任何独有的细节,留于表面和形式,当然会让人感觉不真实!所谓“情由心生”,只有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正感动人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先得让学生学会体会生活。

教学中要求学生“叙述自己的一件生活小事”,从“小事”细节出发,分析其中的情与爱所在,明白一种被需要的幸福,知道让我们的亲人们感觉到被需要,也是一种爱的表示。

学生的“心界”打开后,作文细节就生动起来了。一个向来大大咧咧的男同学在写父母对自己爱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我已忘记自己儿时的模样,母亲却常常念叨着:小时候挺胖的,现在怎么这么瘦啊!读书挺苦的啊!她却从来不提自己的苦,也不说自己以前挺胖,现在也瘦了不少。父亲总喜欢摸我的头,用一种男子汉少有的轻柔的、缓慢的动作,像是摸着这世界上最稀有的宝贝,用自己的手将它摸出光泽,将自己不易表达的如大山般的感情释放在连自己也不经意的抚摸中,“小笨蛋啊,人倒是这么大了,思想还是没成熟啊!”感慨中带着期望,声音是潮湿的……

打开心界后,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我们都估计不到的,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次次的惊喜!

三、内容和立意应与情感相结合

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绞尽脑汁,一筹莫展,往往在一上五百就写不下去,但是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洋洋洒洒两千多,而且文采飞扬。可见,本来学生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但现实中泛化的政治论调,使得丰富的生活进不了作文。以司空见惯的所谓“好人好事”来服务于预设的光明主题;苍白成了现代学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思维的萎缩,导致语言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需要开放作文的内容和立意,让学生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我们从写周记开始训练作文“内容和立意”,“周记”更符合我们对作文个性化本真性的要求。如学生在周记中写一个其实很关心班级却故作不在乎的男生,很是精彩:阿泽说有红旗,效果会更好,我们就去找“飞机”同志,让他去找体育老师借。表面上他还挺“矫情”的,说:“要红旗干嘛哦,花头真多!”可在第三节课下课,他特意跑到我的位子旁:“红旗我已经借好了,你什么时候要用?”我被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的“海拔”,他的声音总是在我脑袋上飘啊飘,阴森得很。可这一次,我却感受到了温暖!我回答说:“下午可能要排练,要用了我跟你说,行不?”下午我一心忙活着班队课的事,把这事给忘了。突然后脑勺又飘来一句:“你那个红旗到底要不要啊?”他总是在脸上表现得一脸不在乎,可对于班级的那份心,绝不比任何人差!

所以,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四、引导阅读与自我训练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一个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缺少阅读的积淀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写出好的作文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如何让学生主动去读?这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简爱》,可以从简爱的身世和对爱情的态度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可以从分析军规本身的荒诞性出发,引发学生想看的愿望。

细节渗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材料潜移默化作用。从阅读材料中,感悟到哲理阐释,获得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素材,理解“珍惜眼前”的内涵,看到未曾开发的世界,体会善意和感动,继而联想我们幸福的生活,感恩周围关心我们的人。这样,学生会更好的把握文意,又为学生积累更多感人的写作素材,更教会学生找寻生活细微感动的途径。

阅读过林清玄的《买馒头》,一学生在《我的行囊》中写道:早点铺的浓香充斥着整条小巷,生意好,师傅忙得像陀螺一样。看到我,笑道:“小姑娘,上学去了,给,你的饭团!”师傅递过来早已准备好的早餐,厚实的手板在腻腻的围裙上擦了擦,脸上又笑开了,连那腻腻的围裙也仿佛亮闪闪的。离开后偶尔转身,看到师傅忙着掀开蒸笼,热热的蒸汽冲上小帐篷,一股暖流也蓦地浸润了我的心田……经过阅读后学生引用得非常自然,可见阅读材料的细节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很有效的。

五、及时交流与体验成功相结合

榜样在前,自然动力无限。若能适当激励,作文进步一定明显。特别是作文批改后,选择最精彩作文予以示范、品读。同时尽量找出不同作文闪光的地方加以肯定:或是一个细节,或是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使每一篇作文都成为示范,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

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我从他每次周记里面最后一句自己创造的连贯性口号开始激励,到他后来能深情地回忆自己的外公到写出父母给他的独特的关爱,到他通过我给他翻领子、剪头发写我对他的关注,一篇比一篇出彩。

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也会很有说服力。教师自身得有让学生信服于你的东西,起码你写出来的文字得让他们感动。我跟学生分享过我写的一首小诗《一棵幸福的树》:孩子们,遇到你们很高兴/因为你们像天使一样纯真/我离开你们一天半会说想我/会担心我摔跤/我喜欢吃红烧鲫鱼你会去钓/我叫你就立即赶来/32岁,皱纹多了很多,身体差了很多/所有想实现的都没有实现/所有不该失去的都已经失去/因为各种原因在生活中忍受了很多/可是因为你们回到了23岁/那是我认为人生中最美的时光/能够去爱人/快乐的连忧伤都明媚/而且现在/因为你们爱我/让我有了信心/就像你们对我说过的/老师永远都不老/我也觉得,比起23岁的小树/更喜欢32岁的小树/感谢你们让我爱自己的人生。读给学生听后,很多同学都默默流泪了,这个时候,他们也许更能懂得如何表达心中的感动。

六、必要引领与模仿训练相结合

一些同学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关键原因是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引导很重要。既须得法,又须恰到好处,达到开拓学生的文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比如刚接触“网”这个话题时,学生一筹莫展,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候我就进行适当的引导:“网”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关系,而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种种关系之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和亲人之间的关系;“网”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束缚,一种压力;也可以換位,用第一人称观察网中的事物……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豁然开朗,下笔有神了。

我们要注意的是,引导要尽量少而精,防止“包办代替”,引导得太多,范围可能就会变窄,学生写作就会失去兴趣和欲望,当然也不可能写出多好的文章来。

七、双向交流与自主修改相结合

学生将自己精心构思的作文交给老师,他是非常希望立即知道老师对它的评价,特别是肯定性的评价,而且学生更需要及时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完成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快速反馈”是作文修改的第一环节。

选择双向交流的形式很有效。只写评语或在纸上写上修改意见,都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缺乏敲击学生或震动学生心弦的力量,有时候,学生根本就不愿多看老师圈点的地方。选择双向交流即面批的形式可能会更有效。跟学生交流批改过程中的困惑,提出或一起讨论可能让作文更精彩的修改意见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修改是写作中的重要一步,是写作过程中再理解和再认识的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有一篇文章经过学生的“二改”,由一篇思路有些混乱的文章变成了一篇清新温情的小品文,最后的成果让她自己都觉得惊讶:在《怀念青石板》一文中,学生回忆了童年关于青石板的回忆,但又讲到了经济发展后道路的变化,青石板被漠视,整体思路不明。一改后加入了青石板上关于爷爷的回忆,显得温情生动了。二改后,用戴望舒的《雨巷》贯穿全文,温情清新兼而有之,让人称赞。可见,一篇好文章一般都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要成好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迫在眉睫。

八、付出爱心与收获幸福相结合

如果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老师,也会喜欢上你的课,乐于听你的教诲。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一种快乐的学习中,快乐学习容易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学习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和学生接触的时候,老师放下架子,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关爱和支持。当然他们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动。学生们跟我说过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老师,我们很怕你,不是畏惧,是怕你伤心!”爱就能收获被爱,付出就会有回报。于人如此,于文也如此。

教学实践表明,我的作文教学“八结合”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更给学生的作文学习带来了收获,期待在这条路上发现更多,收获更多。

(责任编辑:龙大为)

猜你喜欢
能效作文教学
上海:稳中有进 能效趋优
关注能效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能效服务网络建设及能效小组活动实施效果
美国交通系统能效政策
浅谈实现高能效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欧盟:LED照明能效标准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