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武术与少林武术的关系

2012-12-07 02:50李磊赵文龙
体育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拳术少林寺少林

李磊,赵文龙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广东武术与少林武术的关系

李磊,赵文龙25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广东武术的诸多拳种,在吸收少林武术的某些特征以后,进而发展成南拳精品;广东诸多武林豪杰,大多和南北少林寺有不同程度的师承关系;广东诸多武术组织,大多以少林武术精神标榜。更由于少林寺禅宗和广东的南禅宗具有一脉传承关系,佛家拳在广东佛教发达地区也比较流行。总的来看,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诸多共同点,把广东武术称之为南少林武术也有一定道理。

民族传统体育;广东武术;少林武术;禅宗

说起岭南,人们自然会记起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记载的赵佗,是他开始经略南越,并且建立了南越国。南越国王赵佗作为中原统治者,曾建都番禺,并采取“和辑百越”的政策,使岭南文化得到发展。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卷95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又有了“南粤”的称谓。无论是“南越”抑或是南粤,指的都是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广大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衍生地,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文化紧密相连。广东武术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和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林武术具有密切关系。

1 广东武术多源自少林

广东武术的最大特点,是拳术为先。而少林武术的特征也是拳术为先。清陆凤藻《小知录》云:明代武术,不仅有枪术,更有拳术。如“赵家拳”、“南拳”、“勾挂拳”、“披挂拳”,等等。南拳就是流行于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的拳术。《少林拳术秘诀》对少林拳在广东的传播就有记载:“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亦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击法。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寻丈以外,疾如鹰凖,令人不易防备。后年老,欲传其术,遂择子侄辈及戚友中之佳子弟,朝夕授之。其门徒中,以麦姓和莫姓为最。麦、莫均顺德人,不知其名。蔡氏之术,麦、莫两人,又各得其一长。而麦、莫两家,遂为粤东技击术之泰斗。”①根据旧中国肇庆(旧称高要,今肇庆仍辖有高要县)武术界老人回忆,有的武术师傅曾供奉蔡九仪为祖师爷,据此事实,可以推定蔡九仪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不仅是少林武术的岭南传播者,也是广东南少林拳的奠基人。

广东南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洪、留、蔡、李、莫”是广东南拳的5大名家。而这些著名拳种,大都来源于少林寺武术。“洪拳源出于少林寺,明末清初传入广东,流行全省各地。相传为洪熙官所传授”[1]7。蔡拳相传也是来自少林寺。少林寺和尚蔡福先传入广东,番禺的蔡展光较有名气,主要在中山、湛江等地流传。李拳相传是由少林寺和尚李色开开创,新会李友山传授,此拳种流传于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和广州等地[1]9。莫拳相传是莫达士在少林寺学成以后,回到东莞火岗村开始传授,也有认为是至善禅师传到海丰,后来主要流行于广东的东莞、顺德、新会和广州等地[1]10。

除广东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其他拳种的发展,也和少林武术传播有关。

蔡李佛拳是广东新会京梅乡人陈享创立。陈在幼年从其叔父陈远护学佛家拳,长大拜李友山为师,后来又跟随少林寺和尚蔡福学拳。他把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融会贯通,创造了“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在广东流行于广州、佛山、肇庆、韶关等地,进一步流传到港澳、南洋和美洲。还有南海平洲人林世荣根据洪拳和佛拳改进成虎鹤双形拳。这些拳术都和少林拳、禅宗有关。根据他所著《虎鹤双形》描述,该拳能“以小击大,以弱击强”;又可以“以横克直,以弱借强。虎爪则如猛虫扑兽,鹤翅则为凌空击水,浩浩如五爪金龙,盘盘如老僧入定。极神化之妙。”②该拳流行于广东的南海、番禺、顺德、肇庆、广宁、怀集等地,进一步传播到港澳和南洋一带。还有咏春拳,也有说和少林拳有关无疑,说是少林寺至善禅师从福建传入广州光孝寺的拳术,还有说是方咏春传授的拳术。该拳不仅盛行于广州、肇庆、顺德、韶关、高要、鹤山等地,在香港和澳门也有流行。另外还有普宁地方拳种南枝拳,据说就是由少林寺南枝先生先传入普宁,再传澄海、汕头和潮州等地。儒家拳相传是由福建南少林传到湛江、梅州和韶关。

2 广东武林豪杰大多声称出自少林

广东南拳的奠基人蔡九仪,在明末跟随洪承畴做军令传达官,因为洪降清,蔡九仪跑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跟一贯禅师学起了武艺,后来又回到广东设馆授徒,为反对清朝统治准备力量。清朝建立以后,对汉族人民实施高压政策,统治者曾下令禁止民间练习武术。康熙、雍正年间,清朝为了进一步稳定封建统治,于雍正五年(1727年)发布命令:“着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予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③而且还派出军队捕杀僧人,火烧寺院。在福建的南少林寺的诸多武僧便被迫离开少林寺,来到广东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著名的武术家洪熙官、方大洪等,就是在在此期间来到广东的。有书籍记载:“少林派高手如童七斤、谢亚福、胡惠乾等人,从福建少林寺到过广东;白眉派的白眉道人、五枚大师、高进忠、鲍龙、洪福等从四川峨眉山来过广州,曾住在西禅寺内;武当派的冯道德等也从武当山落足羊城。”④这里说的白眉、五枚、冯道德,还有至善禅师和苗显,据传说是“少林五老”,都曾被后人奉为“真祖”,功夫上乘。只是后来五枚、白眉、冯道德自立门户,投身武当派去了[1]21。《乾隆游江南》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传说也有历史的影子。另据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叙述,康熙年间,少林巨头铁斋和尚曾隐居潮州,以授徒自给,其及门弟子,数以百计,故少林拳术赖以不堕。

在传说中,广东武术史上还有“少林十虎”(也有说是南少林十虎):他们分别是洪熙官(花县人),方世玉(肇庆人),刘裕德(又称三德,惠阳人),胡惠乾(新会人),童千斤(梅州人),李锦纶、谢亚福(南海人),梁亚松、方孝玉、方美玉(肇庆人)[1]20。少林十虎中,不仅洪熙官有来自南少林寺到广州大佛寺与佛缘和尚开馆传授少林洪拳等武术的传说,肇庆方世玉一家也与少林寺有深刻的渊源。方世玉之父方德是个爱好武术的丝绸商,膝下先有两个男孩,方孝玉和方美玉,便把他们送到少林寺拜至善禅师学艺。方德因妻子病故而独身,直到 60岁又遇见了“少林五老”苗显之女苗翠花,才又有了方世玉。方德和苗翠花同属少林门派,具有反清复明、为少林报仇的志向。经过培养,方世玉从小就练习少林武功,诸如少林梅花桩、三十六套少林拳都练得滚瓜烂熟。渐渐地,方世玉成为好打抱不平的武林豪杰。13岁时,就在广州西关救了被暴徒打死父亲的胡惠乾,并指点他投奔了少林寺,后来也成为“少林十虎”。

到了晚清,广东武术史上又添了“广东十虎”之说。他们就是铁桥三梁坤、鹰爪王苏黑虎、九龙拳黄橙可、七星拳黎仁超、醉拳苏乞儿、铁指陈铁志、侠家拳潭济筠、软绵掌周泰、无影脚黄麒英、鹤阳拳王隐林[1]28。广东十虎之中的不少人物,都与少林武术有历史渊源。如铁桥三梁坤生在嘉道年间,自幼习武,后来有机会拜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觉因和尚为师。在十四五岁时入广州白云山能仁寺带发修行。觉因和尚赏识他的武功和为人,并将衣钵传给了他。铁桥三行侠仗义,誉满南粤,晚年授徒为生,得意门徒有林福成。黄飞鸿和林世荣。73岁而终,去世后葬于白云山下,后人立碑为记[1]30。王隐林也是广东十虎之一,原名王飞龙,肇庆人,少年家贫,便皈依佛门,星龙长老收他为徒,并教授练习少林正宗拳法,先在北方设立镖局营生。50岁时,因截劫官家饷糈而被清兵追杀逃回广东后,改名王隐林,为了谋生,在广州黄沙兼善大街开了一家武馆教授少林武功。

广东有新会人名陈铁笙(1864~1940年),自幼从名师习武,成为上海精武会书刊编辑,且是武术界名流,编著的《精武本纪》,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鼓励,并为之题字作序;还博采众家之长,写作了《少林宗法》、《国技大观》、《达摩剑》、《合战拳》等书。他在《少林宗法》“拳法历史与真传”一节中说:“此依世俗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其实凡名家巨子,俱少有用拳者。况吾少林,为南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练习之手法,百七十余式,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全握者。盖以平拳一出,见笑方家,即以实用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裨于用乎。”看来陈铁笙也是以少林派自居的。他还专门关注到少林派巨子——铁斋在广东潮州的情况:“铁斋为少林派之钜子,康熙中隐居潮州,游其门者数百人,少林家法,赖以不坠,每于寻常一进退之微,必求精到无弊而后已,由是观之,斯道之妙,又岂粗心者,所能升堂入室乎。”⑤陈铁笙还认为,少林技击,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领悟,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盖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久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传人也。”⑥说到五拳的起源,陈铁笙坚持达摩传法之说:“五拳之法,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即起而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都十八式。”⑦

明清以后,南粤武林教授拳术的大师很多,有不少是在河南学习过少林拳法。如著名的新会武师李友山(约 1784~1844年)。他也是自幼练习拳棍,壮年云游四海,还在河南居住数年,学习了少林拳法。中年的李友山又回到了广东,在家乡新会设馆授徒,习武者达数百人之多。有一天因为看大戏,自己的徒弟和另外一个青年和随从因为口角,又交起手来。青年主仆二人身手非凡,一时间就把李友山的徒众打出数十步开外。李友山见状,不得不亲自出马,与那青年过招。两三招过后,青年急忙跳出圈外,拱手说道:“住手!请问师傅,您是少林派的吧,尊师高姓大名?”李友山向他报了姓名,那青年高兴地说:“原来咱们都是同门出来的!”然后又捋起衣袖露出一行金刺字。李友山见了,知道这是在异地遇到了同门师兄弟,双方立即化干戈为玉帛[2]42。这一事实说明,广东的少林武术拳师较多,无意之中就有可能遇到少林同门。

3 广东武术组织多以少林精神标榜

少林寺在当时的中国,传说共有10家。除了嵩山少林寺、福建泉州东岳山南少林寺外,台湾阳山、蒙古和林,洛阳同福寺、山西五台山、北京坛州寺、广东慈恩寺等都有少林寺,“天下少林半武僧”,成为天下武林豪杰集聚练武栖身之地。广东的武术事业,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发展的高潮。南北少林之所以能够在广东落脚、发展,除了它天高皇帝远,还因为岭南民间明清以来就有热爱武术的风气。岭南农村民风剽悍,为了强身健体,防备匪患,壮大宗族势力,再加上村、族之间无休止的械斗,都有练武必要。武术练习,必须要有组织和场地。清初康雍年间,清朝政府火烧了福建泉州东岳山的少林寺,有五个和尚下山,在湖北白鹤洞下普庵结盟,并在崇祯帝之孙朱洪竹的支持下成立了“洪家大会”,后称洪门会。洪门会练习的拳术就是洪拳。近代广东新会人陈铁笙认为,他所作“《宗法·图象手法》纯是广东之洪拳。洪拳是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1]55即便是根据少林拳改革的拳种,也要假托少林拳。毕竟在当时,少林拳的名气太大了,因为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又是初祖达摩所传习。清朝的洪门会是秘密的结社组织。在陌生的练武场中,可以用隐语辨明是否洪门中人。这些隐语,在广东也可以使用。如问:“武从何处学习?”答:“在少林寺学习。”问:“何艺为先?”答:“洪拳为先。”用广东话说,若问:“武从何处学?”答:“武从少林寺学。”问:“学乜件为先?”答:“洪拳为先。”洪门会在广东势力很大,洪拳也是广东的最大拳种。少林武术在广东的洪门会中已经深入人心。

广东省的另一大拳种蔡李佛拳也有自己的组织,蔡李佛拳的创始人陈享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立了自己的拳派,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进一步在广东全省设立了13座蔡李佛分馆,分别设于羊城、南海、佛山、香山、番禺、东莞、开平、台山、恩平、鹤山、肇庆、新会和江门。祖师堂设在新会县京梅乡。京梅乡祖师堂门前挂有一副对联:“蔡李佛门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传。”他们以“少林英雄的拳棍,永远获得胜利”为信念[1]58。

4 广东武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

说到广东武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也有其历史渊源。佛教禅宗初祖达摩来中国,最早是从广东上岸的。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了他的行迹。他由南而北,北渡至魏。在寺中向年轻小和尚传播佛经时,见他们精神萎靡,身心疲惫,才开始了传习武术。少林寺是禅宗武术的发源地。练习武术的功能也逐步扩大,从健身,到自卫,逐步又有了政治色彩。“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寺得到了壮大和发展。但在唐朝,达摩的禅宗衣钵据说传到了岭南人惠能那里。是他真正地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成就了他禅宗六祖的地位。这一点,又拉近了少林寺和岭南广东的距离。因为六祖惠能生在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在湖北黄梅得法,在广州光孝寺剃度出家,在韶州(今韶关)弘法40年。后来,由于惠能弟子神会到北方的努力,惠能的南禅宗六祖地位得以奠定。这一切,都是在唐朝完成的。广东武术有史记载的是在明清以来。但中原少林寺禅宗和岭南广东的密切联系,早在明清以前。佛教禅宗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因此,在明清以来少林武术对岭南广东发生影响的时候,仍然离不开佛教禅宗。

禅守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是禅宗武术的典型代表[3]。如果说少林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吸收了中华武术的精华,与禅宗教义渐行渐远的话,那么,在佛教寺院中,确实也有佛教教义距离较近的强身自卫拳术。少林寺武术在广东传播的过程中,有些是具有少林武术名称,实际上已有很大改进和发展的拳种。因此,在广东有一些号称得少林拳师真传的拳师,创编出来的拳术和南北少林武术已经有了较大距离。同时,确实也有诸如佛家拳在广东传播。据记载,广东有佛家拳,在佛门弟子中广泛传习,“韶关的南华寺、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均传习佛家拳。1814年左右,新会县京梅乡的陈远护从鼎湖山习技功成后,回乡里设馆授徒。自此,佛家拳开始在民间流传。韶关、新会、封开、广州、罗定、新兴等地,学者甚众,斗门县亦较盛行。”[1]185韶关、新兴、肇庆、广州,是六祖惠能修行、弘法之地,也是禅宗发达地区,佛家拳的盛行,不仅是有道理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广东武术修炼历史悠久,见诸文献记载的是明清以后。诸多武术大师都有少林(南北少林)习武的经历;抑或是从师少林和尚,或者本身就曾经是武僧和尚。无论如何,少林武术的修炼是和参禅相一致的。而且,少林寺武术的修练,主要是为了修行,而不是为了练武。因此,广东武术在吸纳少林武术的时候,是不可能摒除少林武术的禅宗倾向的。还有一些武术大师,如广东清远人王观士(1835~1922年),不仅拜师学会了少林洪拳,又到了禅宗佛门广州光孝寺学习武术。他的武功虽高,武德也受到佛家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因此曾给自己约法三章:以礼待人,严守武德;任何时候以忍为高;被迫自卫时不伤害他人[2]133。王观士还继承了名师的治疗跌打损伤的秘方,利用草药配制成还魂跌打丸和救急红丸,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江湖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并且还把医术传给后代,继续开展慈善行动[2]33。

另外,广东武术也和少林武术一样,注重内功,注重防卫,讲究武德,慈悲为怀,不随便伤人。广东武术的练习,虽然和少林武术一样,种类很多,但主要还是以拳术为主,器械为辅。即便是使用器械,也是木棍为主,金兵为辅。而且在技击练习中,也是内功为主,外功为辅。重内功,重防守;轻攻击,轻器械。

由于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密切关系,使得少林武术在岭南得到广泛流传。而这种传播,应该是在明清以前就开始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人们只能关注于明清以后。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这需要武术史学者实施更深刻的探讨。

注释:

①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第116页。

② 林世荣著:《虎鹤双形》,《序言》。

③ 王先谦:《东华录》。

④ [清]不题撰人:《乾隆游江南》又名《万年青奇才新传》《圣朝鼎盛万年青》和《乾隆巡幸江南记》。

⑤ 陈铁笙:《少林宗法》《身法示要》。

⑥ 陈铁笙:《少林宗法》《五拳之发源》。

⑦ 陈铁笙:《少林宗法》《五拳之发源》。

[1] 黄鉴衡. 粤海武林春秋[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2.

[2] 曾昭胜. 广东武术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3] 李磊. 论少林武术道德的特征[J]. 体育学刊,2010,17(6):93-95.

Relationships between Guangdong Wushu and Shaolin Wushu

LI Lei,ZHAO Wen-l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China)

Guangdong Wushu and Shaolin Wushu have a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Many martial arts in Guangdong Wushu were developed into fine south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after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haolin Wushu had been absorbed; most of many martial artists in Guangdong are able to have a different degree of apprentice learning relationship with southern and northern Shaolin temples; most of many Wushu organizations in Guangdong boast Shaolin Wushu spirits. Moreover, since Zen Buddhism at Shaolin temples and southern Zen Buddhism in Guangdong have a bloodline identical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Buddhist boxing is as well popular in Buddhism developed regions in Guangdong. In general, Guangdong Wushu and Shaolin Wushu have many things in common, so it makes some sense to call Guangdong Wushu as southern Shaolin Wushu.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Guangdong Wushu;Shaolin Wushu;Zen Buddhism

G852

A

1006-7116(2012)02-0128-04

2011-11-19

李磊(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拳术少林寺少林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
Determination of the Dose of PAC in Ultrafiltration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少林拳术图说(七)
拳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