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旨择要》呃逆证治规律的分析研究*

2012-12-09 15:30杨胜林马凤丽聂坚张建英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病位小柴胡胃气

杨胜林,张 明,马凤丽,聂坚,秦 琼,乔 磊,张建英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医学正旨择要》是清代光绪年间云南医学堂所用教材,内容涉及到从基础到临床的中医学各科,其中呃逆篇[1]见于该书第14卷,计有五千余字,该篇详论呃逆的病因、证、脉、治等内容,重点突出而内容丰富,研讨该篇,对诊治呃逆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分析该篇内容对《医学正旨择要》一书呃逆病的证治规律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呃逆篇内容统计

1.1 病因、病位、病性统计分析 笔者将《医学正旨择要》呃逆篇(以下简称该篇)所论的呃逆证治等内容逐句分解为112条,又依据其各自所论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治疗等的不同,将之以八纲、脏腑等为据,分条进行归类,以探求其证治规律。经计数统计,论及呃逆病因病性,属于热者有22条,属于寒者有12条,与痰饮停积有关者7条,与郁怒等情志有关者2条,水寒相搏者2条,与饮食不节有关者1条。论及呃逆病位,在胃者22条,在脾者4条,在肝者1条,论及呃逆病性,认为本病属虚者17条,属实者12。讨论呃逆病治疗者共60条,讨论呃逆病与其他病症鉴别者共19条。由此可以推测,尽管在现代中医学中,呃逆一词含义已经明确规范,其基本特征,已经为人所共知,但在《医学正旨择要》成书之时,可能由于名词术语使用的不规范,多种病症均有呃逆之称,呃逆一症又有多个不同的名称,因此,该篇用了较大篇幅,引述多位医家之论,反复予以剖析鉴别,以期确证本病的临床特征,并与其他同名、相类病症进行辨别。此外,该篇也对异名同病,同名异病的多个病名进行了辨析。从病位上看,呃逆均因胃气上逆而发,本病之病位虽可能涉及其他脏腑,但必包含胃腑。尽管在逐条分析该篇所论呃逆病位时,并非每条均提及胃腑,亦不可据此认为呃逆之病位可以不在胃腑。从分条计数的结果看,论及胃腑的条目明显最多,论及其他脏腑病位的非常少,这也表明本病相对比较单纯,涉及其他脏腑的情况比较少。

1.2 治疗用方统计分析 《医学正旨择要》呃逆篇共论及治疗该病的方剂26首,其中只出现一次的方剂有14首,出现1次以上的有12首,平均出现频次1.7次,出现次数最多的方剂是小柴胡汤(5次),其次是橘皮竹茹汤(4次)。

2 主要证型

2.1 寒热相搏 呃逆一症的特点是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症状特点,是由于阴阳二气相搏,或是热病而饮食生冷,或是热病用寒凉之药,寒热相激,故出现呃逆一症。如《医学正旨择要》引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言呃逆“多有热而吃生冷,或冷药多相激而成。盖阴阳二气相搏”。因此,治疗该病即可以小柴胡汤和解以止呃。如该篇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言“有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汤,即是和解之证也”。或者亦可先以丁香、柿蒂沉降胃气之药以止呃,再以小柴胡汤和解清其余热以治本。

2.2 火热壅郁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胃气上逆之呃逆,显属逆上之症,故亦多属火热之性。因有热邪壅郁,气不得通而发为呃逆者,其轻者,可以小柴胡汤和解退热。如该篇引明·李梴《医学入门》所言“热邪壅郁,上下之气不得通者,俱小柴胡加生姜和之”。若有热壅之重者,则可以承气汤以清邪热。即如该篇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所言“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之候”,若因邪热结聚,呃逆证中伴见热结腑实,大便燥结,即可用承气汤以攻下邪热,则呃逆可止。如该篇引明·陶华《伤寒六书》所言呃逆兼见“腹满,大便不利,先用半夏生姜汤,次用小承气……大便少,与大承气汤下之”。

2.3 脾胃虚寒 若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太过,或素体脾胃虚寒,又饮冷水。如该篇引明·李梴《医学入门》所言“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冷水,水寒相搏,胃气虚逆而上,理中汤加肉桂、丁香以散寒下气,茯苓、半夏以消水”。治疗脾胃虚寒的呃逆,亦可如该篇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所言“以羌活附子汤”。

此外,在呃逆篇中,论及治疗该病,除使用相应的方剂外,还提出了一些常用的对症治疗用药,如丁香、柿蒂、人参芦、茴香、陈皮、半夏、香附子等。对于呃逆之轻者,也提出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纠正,如该篇引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言“用纸拈刺鼻便嚏,嚏则呃逆乃止;或闭口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

3 小结

综观全篇,全面论述了呃逆的因证脉治等丰富内容,为临床辨治该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特别是该篇用了较大篇幅对多种相类病症进行了辨析,如该篇引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言“咳逆为咳嗽无疑……本自明白,后人不知何以将咳逆误作呃逆,失之远矣”,把误将“呃逆”为“咳逆”的用名作了辨别,其他如“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哕非干呕也”,将“哕”归入了“呃逆”中。同时,也认为并非所有的“哕”均是呃逆,如该篇引明·陶华《伤寒六书》言“哕与干呕无异”。这些辨析,对呃逆、哕、咳逆等名词术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界定其实际涵义,为其规范使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楚更五,李平 .重订医学正旨择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846~852.

猜你喜欢
病位小柴胡胃气
基于CiteSpace的小柴胡汤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
胃气足 活百岁(上)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胃气足,活百岁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小柴胡加味汤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中的效果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