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歧视研究的现状

2012-12-09 15:30李金润刘彦丽贺铮铮杨玉琪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感染者艾滋病

李金润, 刘彦丽, 贺铮铮, 蔡 怡, 杨玉琪, 李 钦, 赵 竞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23)

歧视(Stigma)通常指人们觉察到的一种负面的属性,它使带有负面属性的个体和群体受到排斥、孤立、偏见,或远离、逃避正常的社会阶层,且这种逃避含有自我贬低的涵义[1]。歧视在英文里有它相应的动词和名词,即,Tigmatization和stigmatize[2,3]。Tigmatization作为一个名词,相当于中文的“污名”,代表一种属性或特征,这种属性和特征是不被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所认同的。tigmatize作为动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对所具有“污名”特征的人的偏见、羞辱、诽谤,进而排斥和孤立;二是具有“污名”的人对自己价值的贬低,为自己的“污名”而感到羞耻。在新华字典里,歧视指“不公平的对待”,有学者认为,它是直接针对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人群采取的行动,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排斥、抛弃和限制等。由此可见,歧视侧重于态度和心理方面,同时也包含了行为的实施。

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是指对艾滋病患者(包括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偏见、排斥、羞辱和歧视等心理及行为[4]。这种歧视使他们在健康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就业、人格自我等方面不能享有同他人平等的待遇。

1 艾滋病患者歧视的研究

1.1 美国艾滋病研究专家Parker 等学者认为,应当将艾滋病患者的相关羞辱和歧视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利和地位,歧视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被歧视者则拥有较低的地位和权利。并且,当个体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时,很容易将社会的观点内化,自觉地将自己归属到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或不被社会认可的群体,从而产生内心的羞辱,表现为退缩、逃避、隐蔽等行为。艾滋病患者相关羞辱和歧视可分为外在的、内在的羞辱和歧视。外在的羞辱和歧视是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表现为对HIV感染者的偏见、歧视、排斥等,也称之为“表现的羞辱”或“(实际)受到的羞辱”;内在的羞辱和歧视是从HIV感染者的角度考虑,表现为自我羞辱和歧视,指HIV感染者对自我价值的降低、对自己的负性认知和内心的羞辱等。这种自我羞辱和歧视,是感染者将社会公众对感染者群体的负性态度内化,从而表现为自尊和自我效能低下[5,6]。

1.2 根据美国Goffman 的概念框架,艾滋病患者受到羞辱和歧视至少有三点原因:一是艾滋病晚期并发机会性感染以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身体上的缺陷或畸形;二是艾滋病患者多见于同性恋、静脉吸毒者和性工作者,该人群被认为存在品质上的污点。三是艾滋病具有传染性和置他人于危险的特点,如果社会公众缺乏相关知识,将会产生盲目的恐慌,对艾滋病感染者采取躲避、逃离和孤立的态度和行为[7,8]。

2 艾滋病患者歧视的分类

艾滋病患者歧视主要分为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有的学者也称为外在歧视及内在歧视[9]。

2.1 艾滋病患者社会歧视主要指社会各界(包括一般群众、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政府及政策和艾滋病患者的家属等)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10,11]。目前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歧视的研究已比较多,社会各界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逐渐呈现支持大于歧视的状态[12~14]。

2.1.1 一般群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我国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开展多年,一般群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状况较2007年已有明显改善的变化趋势[15]。有研究报道,当问及“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如果感染了艾滋病,您会有何态度”时,65.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会“泰然处之”;13.9%的被调查者表示“害怕”;4.4%的被调查者表示“讨厌”;5.1%的被调查者表示“躲避”;11.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他”(2007年分别为46.8%、19%、6.8%、5.2%、21.4%)。

当问及“您认为您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三年来有变化吗”时,77.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艾滋病的态度“有改善”;8.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变化”;14.2 %的被调查者表示“说不准”(2007年分别为48.7%、26.8%、24.6%)。

当问及“与三年前相比,您觉得整个社会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变化吗”,79.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改善”;8.9%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变化”;11.5 %的被调查者表示 “不知道”。

这些数据的变化表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使一般群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较2007年有明显的改善。

2.1.2 医务人员与医疗机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医务人员与医疗机构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健康,也直接关系到艾滋病患者的切身感受,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其他群体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目前有研究结果表明:医务人员与医疗机构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状况有一定改善[16~18]。比如:当你调查问及医务人员“您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排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排斥心理”时,有55.8%的被调查者表示“能排除”,有24.8%的被调查者表示 “虽然理智上明白要排除,但心理上做不到”,只有2.9%的被调查者表示 “完全不能能排除”;当你调查问及艾滋病患者“您在治疗过程中您觉得医务人员对您的态度是什么”时,有55.8%的被调查者表示“无特殊”,有8.0%的被调查者认为“歧视”,有4.3%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歧视”。

2.1.3 政府与政策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目前国家在艾滋病防治相关法律及政策举措日益科学和人道化,已初步形成了应有的社会支持体系[19,20],颁布和制订了《艾滋病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为艾滋病反歧视提供了现实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实施了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清洁针具交换、旅馆及娱乐场所安全套放置、目标人群同伴教育等政策措施,也实施了艾滋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以及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全社会形成反对艾滋病歧视的政策导向。

但是,现有法律中仍然存在一些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规定[21],如:《公务员法》虽然取消了关于艾滋病患者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规定,但身体健康的要求仍然间接将艾滋病患者拒之门外。

2.2 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 自我歧视是指具有某些特征的特殊人群由于外界和自身的原因使自己产生边缘化、排斥和强制自我的不公正心理及行为。

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是指因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因疾病原因产生自我排斥及边缘化,以及强制自我的异常心理及行为。

目前对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研究报道尚少,仅有研究提示,艾滋病患者产生自我歧视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艾滋病)给患者机体带来的痛苦原因;疾病目前不能治愈性的原因;疾病的特殊传染性(性传播、血液传播及体液传播)原因及社会相关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艾滋病患者产生自我异常心理及行为。其中艾滋病患者产生自我歧视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疾病(艾滋病)给患者机体带来的痛苦的原因,而在不消除疾病因素的情况下对艾滋病感染者实施心理护理或者心理治疗往往效果不明显。自我歧视是艾滋病患者目前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22]。

3 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研究的评价工具

3.1 国外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研究的评价工具 目前国外对艾滋病患者歧视评价的主要测量工具是Fife和Wright于2000年发展、后经Kang等人修订后艾滋病羞辱量表[23,24],其为英文版量表,主要适用于白种人及同性恋所致的艾滋病人群,对中国人群的适用性目前尚无报道。

3.2 国内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研究的评价工具 国内对艾滋病患者相关羞辱和歧视研究常采用自制量表,目前国内尚无对艾滋病患者相关羞辱和歧视研究的标准量表及评价工具[25,26]。

4 结语

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呈现一种支持与歧视并存的状况,目前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状态呈支持逐渐大于歧视的趋势发展;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主要分为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目前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状况主要从社会歧视角度进行研究,而对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状况研究报道尚少;目前国内尚无艾滋病患者歧视研究的标准量表及评价工具,尚待研究。

[1]李现红,何国平,王红红.艾滋病相关羞辱与歧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78~80.

[2]Duffy L.Suffering,shame,and silence:the stigma of HIV/AIDS[J].J ssoc Nurses AIDS Care,2005,16(1):13~20.

[3]Steward WT,Herek GM,Ramakrishna J,et al.HIV-related stigma:adapt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se in India[J].Soc Sci Med,2008,67:1225~1235.

[4]李现红,何国平,王红红.艾滋病羞辱与歧视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发展状况[J].心理科学发展,2009,17(2):414~420.

[5]Holzemer,W.L,Uys,L.R,Chirwa,M.L,et al.Validation of the HIV/AIDSStigma Instrument-PLWA (HASI-P) [J].AIDS Care,2007,19,1002~1012.

[6]Holzemer WL,Uys L,Makoae L,et al.A conceptual model of HIV/AIDS stigma from five African countries[J].J Adv Nurs,2007,58(6):541~551.

[7]Lau,J.T.F.,Choi,K.C.,Tsui,H.Y.,& Su,X..Associations between stigmatization toward HIV-related vulnerable groups and similar attitudes toward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Branches of the same tree? [J] AIDS Care,2007,19,1230~1240.

[8]Ministry of Health of China,UNAIDS,WHO.update on the HIV/AIDS epidemic and response in China[R].Beijing:Ministry of Health,2007.07

[9]曹晓斌,庞琳,吴尊友.艾滋病相关歧视及消除策略.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07.

[10]任海英.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 143~146.

[11]冯连贵,丁贤彬,彭传轮,等.消除艾滋病相关社会歧视的对策[J].重庆医学,2006,24.

[12]杨翌,张孔来,李泽荣,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质量与相关耻辱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75~676.

[13]唐肖彦.HIV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陪护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825~826.

[14]王晓峰,王启林,杨霞.云南省1194名接受HAART的艾滋病病人的生命质量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5):499~502.

[15]朱海林.艾滋病反歧视面临的主题困境及出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1,11(5):1~6.

[16]阎志华,吴尊友.羞辱和歧视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负面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4):310~312.

[17]唐英,周立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优势探析.江苏中医药,2007,10:15.

[18]何丽云,刘保延,王健,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3):20.

[19]刘立珍,何国平,李现红.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辩证思考.中华全科医学,2011,9 (1):82~83.

[20]陈晶.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原因及对策.中国艾滋病性病[J].2009,(3):15.

[21]康丽娜,张爱莲.山西省不同人群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5):17.

[22]刘彦丽.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研究现状与展望[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0):76~77.

[23]Kang E,Rapkin BD,Remien RH,et al.Multiple dimensions of HIVstigma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si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living with HIV illness[J].AIDS Behav,2005,9(2):145~154.

[24]Fife BL,Wright ER.The dimensionality of stigma:a comparison of itsimpact on the self of persons with HIV/AIDS and cancer[J].J Health SocBehav,2000,41(1):50~67.

[2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318~320.

[26]李现红,何国平,王红红等.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量表的编制及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 496~499.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感染者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 世界艾滋病日》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昆明市防治艾滋病局艾滋病服务机构和联系方式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警惕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