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常见症状的病因病机探讨

2012-12-09 15:30王晓颖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艾滋病毒外感带状疱疹

王晓颖, 陈 昕, 田 春

(昆明市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51)

艾滋病自被发现以来,在全世界迅速蔓延,逐步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毒具有较快的自我复制能力,它自我复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变异的过程,艾滋病毒会根据其感染者的身体状况及用药情况产生变异,每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所携带的艾滋病毒都可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鉴于艾滋病病情复杂,变证也较多,临床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定标准也存在差异,本文对艾滋病常见的症状的病因病机做一综述。

1 咳嗽

艾滋病毒主要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艾滋患者经常发生的感染之一,其中咳嗽又是肺部损害最常见的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赵晓梅[1]认为艾滋病咳嗽在不同的病期表现不一。在HIV感染的初期,有些患者可出现流感样症状,持续时间短,不易发现,可辨证为外感风热或风寒。艾滋病无症状期(AC),病多夹虚,可认为是肺气阴两虚证。在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期,多属肺脾气虚证或肺肾气阴两虚证。完全性艾滋病(AIDS)期患者的咳嗽可由多种感染交叉所致,多为肾气亏虚、肾不纳气。李氏[2]认为咳喘的病机多是在脾肺气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由于患者的禀赋及正气亏虚的程度不同,且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别,故有以邪实为主者,如风邪袭肺、风寒袭肺、痰热壅肺、外寒里热、外寒内饮等;也有虚实相兼者,如脾肺气虚兼风寒袭肺、肺阴亏虚兼痰热壅肺、外寒内饮兼肾气亏虚等;对于久咳久喘,尤其是动则喘甚者,则为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徐立然[3]认为痰瘀是艾滋病咳嗽的重要病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内蕴,上行胸中,痹阻于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咳痰、痰多色白、黏稠难咯、喘、胸中满闷如塞、面色晦暗带青、口唇紫绀、头身困重、舌质淡黯、舌苔白腻、脉弦滑而涩等痰浊壅肺症状。薛柳华[4]认为肺为华盖,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该病又是慢性病毒感染,日久必损伤气阴。提出HIV感染患者病位在肺、从肺论治的假说,以补肺气、养肺阴为治疗原则对感染者进行早期干预。孙利民[5]认为艾滋病的发生是由于病毒之邪乘虚而入,伏于血络,内舍于营,其初发症状类似于外感温热;而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日久逐渐正不胜邪,毒邪壅肺而致咳嗽、身热、盗汗等症。

2 腹泻

艾滋病相关性泄泻属中医“泄泻”的范畴[6]是艾滋病常见的肠道机会性感染之一,愈后较差,病死率高[7]。据文献报道[8],AIDS临床症状中的腹泻发生率为30%~80%。慢性腹泻的发生率比其他机会性感染高215倍,HIV感染者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是HIV阴性者的113~919倍[9],严重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艾滋病感染者由于元气衰败,精血耗竭,致脾肾极度亏虚,而出现顽固性泄泻[10]。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11]:中医的肾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在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中医的肺和肺气对机体起着的屏障作用,与非特异性免疫有关。脾肺为母子关系,肺病日久,累及脾脏,可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气虚,而出现便溏之病理表现。崔敏[12]认为艾滋病高危人群多为同性恋者、多个性伴的异性恋者及静注吸毒成瘾者。这些人或因性欲妄动、房事过度或因吸毒成瘾而耗伤肾精。肾精亏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温煦,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而泄泻。贾新亭[13]等认为艾滋病患者因HIV侵犯脾胃,伤及正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脾胃、肾虚弱的泄泻。潘金丽[14]等认为艾滋病慢性腹泻病机寒热虚实错杂,脾虚湿盛为其主要病机,但有兼寒、兼热、兼肝郁之不同,且脾病日久,必累及肾,从而导致脾肾两虚。

3 发热

中医学认为发热可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2大类。前者由于外感六淫,正邪相争或营卫不和引起;后者为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进而阳胜阴虚,或邪郁化火、或阴虚内热、或气虚阳浮等所致。李氏等[2]认为:艾滋病发热,有因外感者,但多为内伤。因外感者,为邪气袭于表,正气抗邪于外所致,常见病机有风热郁卫、风寒袭表、邪郁少阳、湿热郁遏卫分、热入营血、气血亏虚兼风寒或风热袭肺等;因内伤者,多见脾肺气虚或气血两虚而致阴火上冲,也可见肝肾或肺肾阴虚,水不制火,或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虚阳外浮。郭氏[15]将AIDS所致发热证候分为少阳表虚、痰湿交阻、阴虚血瘀、气血两虚四种证型。并认为疫毒潜伏大都在5 a~10 a之久,其传变一般规律为营血-气-卫,与温病中伏气温病相似。疫毒潜伏血液,正气与之相搏,病程愈长,邪气愈盛,正气渐弱,毒邪郁而化热,热伤阴津,营血暗耗。血液亏损,运行不畅,脏腑失其濡养,若遇寒热之邪,气滞血瘀,加之痰浊湿饮阻于脉中,痰血内瘀,郁而化热,出现发热面赤,烦躁不安。荣氏[16]认为,艾滋病发热是肾虚邪袭的结果。肾为先天之本,也是脏腑阴阳之本。藏先天之精,精生髓,骨藏髓,髓养骨,髓又充实滋养于脑,故骨、髓、脑都依赖肾精的滋养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房劳过度、静脉药瘾、酗酒等,其精气闭藏机制严重破坏,肾精流失,髓、脑、骨正常功能不能维系。而现代研究证实,肾虚精亏会直接影响脑和髓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HIV乘虚侵入肾虚者体内,造成严重免疫缺陷而发生一系列虚证表现,继发多种感染而出现发热症状。

4 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中晚期患者多出现颈、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瘰疬证治》所云:“初起一至数枚逐渐增多如贯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外感风火时毒,挟痰结于颈部所致,或气滞,痰浊凝结于经络、肌肤、关节等。清代《辨记录》曰:“盖瘰疠之症,多起于痰,而痰块之生,多起于郁,未有不郁而能生痰,未有无痰而成瘰疠者也”。指出了瘰疠的产生的内因及痰与瘰疠产生的关系。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毒内伏,痰瘀内阻,日久则引起肝脾肿大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可归属为中医的“积聚”、“恶核”、“失荣”范畴。苏诚炼[17]教授将淋巴结肿大划分为痰瘀互结型和气滞痰凝型。痰瘀互结型用化痰祛瘀,解毒散结法,方为西黄丸加消瘰丸加减;气滞痰凝型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消瘰丸。吴伯平[18]将此病分为气郁痰阻型和阴虚痰凝型;气郁痰阻型用理气化痰法;阴虚痰凝型用养阴化痰散结法。

5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与中医学记载的“缠腰火龙”、“缠腰火丹”、“蜘蛛疮”、“蛇盘疮”相似。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属肝胆湿热或外感毒邪,湿热凝聚不泄,结于肌肤而成。李氏等[2]认为带状疱疹为肝胆湿热,外溢肌肤所致,但疱疹消退后之疼痛,则有气滞血瘀,经络受阻者,亦有气血亏虚,肌肤失养者。单纯疱疹多为风热火毒蕴结所致,疱疹消退后,其病机仍为气血阴阳俱虚。赵晓梅等[19]认为:由于HIV特异性地破坏了细胞免疫,使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因而带状疱疹的机会性感染较一般带状疱疹发病高。患者表现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中应本着标本同治的原则,在给予扶正的同时,应配合清热凉血解毒敛疮。

6 小结

鉴于艾滋病病证的复杂性,临床上机会性感染远不止以上所列几种。但以上症状均是临床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学者们对这些症状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有的是基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的是来自于临床观察。但综合分析各医家的观点,无论是哪种常见症状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两点:虚和邪。虚包括气血、阴阳、五脏的虚损;邪包括艾滋病毒及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人体发病的过程是正邪相争的过程,艾滋病毒侵入人体首先损伤人体的元气,破坏人体的防御能力,使邪气力争上风。当邪居于主导地位时,其它的伏邪也会趁虚而入,不同的伏邪与艾滋病毒结合,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所以艾滋病患者临床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性感染。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变,本元气虚损为其根本,伏邪侵袭为其标,临证时要分清标本缓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多样化的理论,也会对人类尚未充分认识的疾病取得相当的疗效。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还有待于临床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赵晓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咳嗽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1):42~44.

[2]李发枝,徐立然,李柏龄.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6,47(5):395~396.

[3]徐立然,何英,张明利,等.HIV/AIDS痰瘀病机探讨[J].中医研究,2006,19(7):2~4.

[4]薛柳华,危剑安,宋春鑫,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肺部影像学的改变与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杂志,2007,48(8):718~719.

[5]孙利民,危剑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01.

[6]李国勤,等.中医药治疗41 例艾滋病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6):1041~1042.

[7]周立华,唐英,杨国红,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9):12.

[8]Attili SV,GulatiA K,Singh V P,etal.Diarrhea,CD4 counts and enteric infections in a hospital-based cohort of HIV infected patients around Varanasi,India[J].BMC Infect Dis,2006,6(1):39.

[9]Sanchez T H,Brooks J T,Sullivan PS,etal.Adult/Adolescent Spectrum of HIV Disease Study Group:Bacterial diarrhea in persons with HIV infection,United States,1992-2002[J].Clin Infect Dis,2005,41(11):1621.

[10]崔述贵,何东来,李郁馥.艾滋病的辨证论治探微[J].河南中医杂志,2006,(4):351.

[11]陈海凤.浅谈中医药与免疫[J].光明中医,2003,18(107):61.

[12]崔敏.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5):49.

[13]贾新亭,付芳玉,郭震,等.中药治疗艾滋病腹泻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07,3(7):60.

[14]潘金丽,王学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临床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96.

[15]郭长河.艾滋病所致发热的辨证治疗[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21):4~5.

[16]荣震,莫春梅.滋阴补肾法治疗艾滋病发热举隅[J].广西中医药,2005,28(5):33~34.

[17]苏诚炼.临床诊治艾滋病的初步体会[J].中医杂志,1990,31(2):26.

[18]吕维柏,吴伯平,关崇芬,等.艾滋病中西医防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16~118.

[19]赵晓梅,周志宽.55例艾滋病带状疱疹的治疗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3(8):36~37.

猜你喜欢
艾滋病毒外感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艾滋病:你需要了解的数据
艾滋病:你需要了解的数据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口腔乳酸杆菌抑制艾滋病毒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