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怀念——刘书田副部长逝世五周年祭

2012-12-18 14:34袁柏松
江河文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白山水电水电站

袁柏松

时间过得真快,好像一转眼的功夫,刘书田老部长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

2007年3月27日,几百位水利水电界的领导、同事、朋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向老部长作最后的告别。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作为一个曾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水电人,刘部长那睿智自信的目光,平易近人的作风,直爽果断的性格,敢作敢为的风范,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他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所做的一切,仿佛电影镜头一样,清清楚楚地在我的眼前闪现。如今,五年过去了,当我再一次静静地回忆起老部长的时候,无尽的怀念犹如无尽的江河滚滚而来。老部长的往事桩桩件件,又一次清晰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好像它们就发生在昨天。

从1956年7月转行到水电系统,到2007年3月17日去世,刘书田副部长与我国水电事业的缘分长达50年之久,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参与领导建设三门峡、陆浑、刘家峡水利水电工程的黄河水电开发时期;领导建设葛洲坝水利工程的长江水电开发时期;领导建设白山水电站、红石水电站的松花江水电开发时期。

老部长最大的特点是平易近人、关心职工。《刘书田传》一书说:“刘书田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把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作为他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指导思想。”这话一点都没有夸张。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建设三门峡的时候,刘书田曾经以筑坝分局党委书记的身份在木模队蹲点。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现场指挥,工作之余经常找工人拉家常,了解情况。那时,他为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个月至少要到工程队、班组工人集体宿舍去看一次。每到大的节假日,他一定带领分局主要领导到家在工地的老工人家中看看,凡发现生活有困难、家中有病人需要帮助的,都让工会主席当场记下来,给予救济、帮扶。在筑坝分局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木模队300多号人,他能叫出每个职工的名字,多数人老家何处他也说得一清二楚。人们都愿意跟他一起工作,说跟他在一起思想上轻松,工作上有劲,虽苦犹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在甘肃境内的黄河峡谷,许多水电职工吃不饱肚子,甚至身体也浮肿了,仍要坚持在刘家峡水电工地紧张施工。此时,身为刘家峡工程局一把手的刘书田忧心如焚。为了让广大职工吃饱肚子,保证工程进度,他一面积极组织供给,一面号召大家开荒种地,提出了“瓜果满山,牛羊满川”的口号,创造各种条件,让各单位谋求自给自足,减轻灾难。一年之后,虽然牛羊不是满川都有,但荒凉的红柳沟上瓜菜满山却变成了现实,新栽种的苹果、石榴等果树长势喜人。职工的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对工程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老部长的另一大特点是善于统筹全局,富有创新精神。

建设三门峡大坝的时候,他得了一个“琴书记”的绰号,人们说他最善于统筹安排,是一个“会弹钢琴”的书记。工作中,刘书田思路开阔,胸怀全局,擅长调查研究,能在纷繁复杂中找出关键所在,善于协调、团结、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作战。“抢刘家峡、装盐锅峡、带八盘峡”的“大峡带小峡”战略,是刘部长50年水电生涯的精彩一笔,在这一经典战役中,老部长善“弹钢琴”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963年6月,被水电部任命为刘家峡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的刘书田来到即将复工的刘家峡工地,响亮地提出了“抢刘家峡”的口号。经过“头三脚”艰苦卓绝的工作,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在接下来备战截流的工作中,由于堆筑围堰,坝基、厂房开挖工程量不大,预想到一年后将有几千劳动力窝工,人们普遍为此担忧。这时,刘书田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抢刘家峡,装盐锅峡,带八盘峡。具体来说,就是以刘家峡为基地,在建设刘家峡的同时,抽出多余的劳动力、物资、材料,去刘家峡下游二三十公里的盐锅峡水电站装机,同时展开盐锅峡下游三十公里处八盘峡水电站的建设,实行“大流水”作业。就这样,刘家峡由一个工程扩展为三个工程,在黄河上由一条五十多公里长的铁路线联接,形成了一个大流水作业的水电工程群,并最终大获成功,为我国水电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滚动开发的建设新路子,深受主管部门和广大水电建设者的赞誉,充分表现了一位“水电帅才”的高瞻远瞩和过人的胆略、才识。

今天,作为我国水电开发的基本模式,流域滚动开发已经非常普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会忘记,这种模式最早是从黄河刘家峡带盐锅峡、八盘峡开始的。

水规总院老工程师纪云生回忆刘部长时,说他“头脑灵活,办法也多。敢于担当,经验丰富,善于当场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刘书田部长的另一大特点。

1981年1月3日上午7时30分,担任长江葛洲坝工程截流总指挥的刘书田发出了“长江截流现在开始”的命令,举世瞩目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正式开始。在现场,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他的魄力和风采,也亲身感受了他的魅力和精神。

在1月3日、4日整整两天时间里,刘书田没有离开截流现场一步,他随时汇集战况,捕捉战机,下达各种指令。饿了,啃个馒头,累了,就在找来的草袋上坐一会儿,喝几口我递给他的白开水。在整个大江截流过程中,刘书田随机应变,及时决策处理了两个事关全胜的重要问题。一是按原计划,左右两道戗堤进占到预定距离后,要暂停一段时间,待经闭气、碾压密实后,再发起第二次进占冲锋。但是由于现场抛投速度、强度明显好于预计,截流进展比设想的要快得多,长江主流河水已在顺畅地通过泄水闸。尽管长江主流河道被进占戗堤逼窄,流量、流速不断加大,但截流大军愈战愈勇,斗志正旺,完全有能力以更高的抛投速度、更大的抛投量扼制江流。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刘总指挥长抓住战机,在戗堤进占点紧急召开碰头会,分析形势。几位现场副指挥长一致同意刘书田“截流继续进行”的主张。在报请现场坐镇的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同意后,大军一鼓作气,马不停蹄地使戗堤进占向江心顺利挺进了。

第二个难题是,当进占戗堤收缩成约20米宽的龙口时,江水又急又陡,40吨重的四面体、钢筋笼抛投入江,当即被激流卷走,现场不时发出惊叫、长叹。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20米许宽的龙口没有收缩寸尺,形势危如累卵,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紧要关头,刘书田又把几位指挥长和技术专家聚到一起商讨对策。在讨论中,他提议用粗钢丝绳把多个四面体串联起来组成 “葡萄串”,然后再用推土机把串联而成的 “葡萄串”推入龙口。果然,“葡萄串”互相牵制,稳稳地站住了脚跟,龙口上江流落差渐渐减小,奔腾咆哮的龙口也渐渐地平静下来。1981年1月4日晚7时53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截流龙口胜利合龙,中华民族的第一大河长江第一次按照人类的意愿,把主河槽从大江改到了二江。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次截流就这样宣告成功了!一时间,葛洲坝工地上花炮齐放,欢声雷动。直到这时,紧张、忙碌了整整两天的总指挥长刘书田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也些微显露出了疲惫的神情。

对我国水电建设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水电工程建设一直戴着一顶“投资大、工期长、见效慢”的帽子,颇受争议。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半叶,松花江流域白山、红石两座水电站的建成投产,以及当时一系列水电工程的快速推进,为中国水电摘掉头上的这顶帽子,起了巨大的作用,刘书田老部长在其中立下的功劳,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白山水电站地处吉林省东部,在长白山脚下的第二松花江(即松花江吉林省段)上,是梯级电站的第一级,距二级红石电站29公里,距三级小丰满电站250公里。白山电站1958年开工建设,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停工、复工、下马、再上马,建建停停,前后持续约20年,是我国建设时间拖得最长的水电站,成了名副其实的“胡子工程”。

1982年5月,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总局)在北京成立,刘书田被任命为党委书记。为了把多年徘徊不前的水电搞上去,水电建设总公司提出“抓大事、抓典型、加快水电建设”。刘书田、陈赓仪、王干国三位总公司领导分别带工作组到当时有“三难”之称的白山、龙羊峡、东江三大水电建设项目蹲点,以点带面,把工程搞上去。刘书田到了当时最困难的白山水电站,在领导建设白山水电站的同时,带动开发红石水电站,在这里一蹲就是两年多。其间发生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83年2月初,在白山水电站已经蹲点了半年的刘书田回北京主持一年一度的全国水电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还没有结束,他已经让我帮他买好了回白山水电站的火车票。春节前三天,在他和家人告别时,从外地赶回北京准备与父母一起过年的几个孩子正好踏进家门。刘书田临时让夫人备下一桌饭菜,提前和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他对孩子们说:“水电建设一直戴着一顶 ‘投资大、工期长’的帽子,我们想打破东北冬天不能施工的惯例,把这个冬天好好利用起来。等白山、红石电站发电后我再跟你们好好吃顿团圆饭。”接着,他喝下孩子们敬的酒,便踏上了回白山的火车。

当我跟随刘部长赶回白山水电站时,正值除夕。一局局长万本生带领大家在纷飞的雪花中挥锨清理尾水渠石渣已接近尾声,刘书田高兴地参加了战斗。他的出现给了施工的职工们巨大的鼓舞,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很快就完成了当天的工作任务。而当尾水渠清理工程结束,除夕钟声和鞭炮声响起,白山水电站的职工们开始庆祝新年的时候,刘书田老部长已乘车赶到了红石工地,与在那里支援会战的葛洲坝工程局周大兵副书记、胡金明副局长,开挖处的工人以及水电三局、七局、十三局的职工们共度除夕了。由于采取了科学的温控措施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施工举措,再加上刘部长一班人艰苦实干精神的带动,白山、红石电站打破了东北地区冬季不能施工的惯例,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但干劲鼓起来了。不到两年时间,白山电站就在1983年实现了首台机组顺利发电,1984年3台机组全部投产。

就在刘部长蹲点白山电站的1982年9月,红石电站开工建设。在刘部长“以大带小,以白带红”战略的指引下,红石电站一起步建设速度便明显加快,9月份主体工程开工,同年12月大坝就开仓浇筑混凝土,创造了水电站建设当年开工当年浇筑主体工程的纪录。红石电站截流工程巧妙地利用了白山电站下闸蓄水并实行有计划控制泄流,降低了施工难度。在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9月实现大坝梳齿导流,1985年11月下闸蓄水,同年12月第一台机组提前一年发电,干净利落地实现了四年工期三年完成,开创了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的先河。就这样,白山、红石大电站带小电站,打了一个“短平快”,树立了“多快好省”建电站的典型,于是,人们又送了一个“红白书记”的美称给刘部长。

白山、红石上去了,陈赓仪副部长蹲点的龙羊峡电站也上去了,王干国副书记蹲点的东江电站、小东江电站上去了!总公司虽然没有号召向谁学习,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各地的水电建设工地都展开了大干快上的施工高潮。1983年,全国完成总装机投产运行270万千瓦,是“文革”以后全国水电装机最多的一年,中国水电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1984年5月,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白山水电站并亲笔题词 “中国水力甲天下,电业排头奔四化”,名扬全国水电工地,给了全国水电建设者巨大的鼓舞。

…………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五年前,在八宝山向刘书田老部长告别的大厅挂有这样一幅挽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黄河长江两座丰碑。我觉得这幅挽联非常好,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刘部长的一生。同时,我又觉得刘部长一生还有那么多的事迹和精神没有全部涵盖在内。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局限。这么好的一幅挽联尚且如此,我的这篇祭奠的小文章也仅仅只是寄托自己的一些哀思而已。

钱正英老部长曾经说:“我们水电人建设的从来就是两种坝,一种是实体经济的大坝,一种是精神世界的高坝。”刘书田部长87年的人生路,有整整50年是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绑”在一起的。从三门峡到陆浑到刘家峡,从葛洲坝到白山到红石,从水电部到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到水电部企业管理协会,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为中华大地留下了座座丰碑,为中国水电跃居世界第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以自己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关爱职工,以及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显示了一座精神高坝的风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书田在当代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

今天,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水电大国的时候,当我们这些晚辈继续着他的事业的时候,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精神、他的恩泽、他的力量。

刘书田是中国水电人的骄傲,他永远活在中国的大江大河里,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猜你喜欢
白山水电水电站
国际水电协会:2021年全球水电装机容量增长缓慢,难以满足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里底水电站工程
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分析
水电站水轮机制造新工艺的探析
水电安装工程中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美丽乡村行之白山街村
凶器哪儿去了
登呼中小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