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教授调理脾胃气机治疗小儿积滞经验

2013-01-22 12:52董秀兰许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食积消食中焦

董秀兰, 许华

积滞是小儿常见脾胃病证,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或痛,嗳气酸腐,呕吐,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结为特征。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夹杂于其他疾病中,若迁延失治,可转化为疳证。许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国家名老中医黎炳南教授、丘和明教授等中医名家,从医从教二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许教授认为,脾胃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是保证脾之运化、胃之受纳功能的基础;若脾胃升降失常,则胃之受纳、消磨水谷失常,乳食失于腐熟;脾之运化水谷、水湿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乳食停滞中焦,气滞不行而致积滞。因此,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是引起积滞的关键,通过调理脾胃气机,恢复其脾升胃降功能,则积滞得除,用此理论指导临床,常获良效。笔者有幸跟随老师,得其言传身教,受益匪浅,现将许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气机法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许教授调理脾胃气机法治疗小儿积滞的学术思想

1.1 “脾常不足”“乳食不节”为积滞成因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谓为水谷之所聚也。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又《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不可不慎也。”万全《育婴家秘》云:“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医宗金鉴》又言“食贵有节,乳贵有时。”均说明了饮食失宜则极易伤及小儿不足之脾胃。所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小儿,必须特别注意调理饮食,保持脾胃气机的正常纳运功能。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医疗保健方法的进步,过去儿科“四大证”之一的“疳证”少见,积滞患儿增多。一方面小儿面对喜好的食物,无自觉控制能力,常常造成饮食不节、摄食过多。另一方面家长对其溺爱和喂养知识的缺乏,使小儿易获得高热量食物,且进食时间过长、摄食次数过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从而导致食积。恰如《幼幼集成》所云:“谷肉果菜,恣其饮啖,因而停滞中焦,食久成积……”

1.2 调节脾胃气机治疗小儿积滞及其兼证

1.2.1 积滞 叶天士曾总结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许教授认为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是治疗积滞的关键,临床擅用钱乙七味白术散及《医方集解》之健脾丸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太子参(党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葛根、藿香、木香行气助运;而葛根、藿香之用,重在脾阳的升运。葛、藿有鼓舞升阳之功,藿香兼去脾经之湿,易白术为苍术,可加强脾之升运功能;可加枳壳以降胃气,来调节脾升胃降功能。若伴纳差则加山楂、麦芽、谷芽、砂仁等开胃醒脾之药;若腹胀较甚则加厚朴、槟榔等宽中行气之药;若伴腹痛则加救必应、延胡索等行气止痛之药;若湿甚则加薏苡仁、法夏等健脾燥湿之药;若患儿兼有内热则加连翘、淡竹叶、夏枯草等透热之药。许教授还擅于结合刺四缝、捏脊、摩腹等中医外治疗法进行治疗本病。针刺四缝穴能起到健脾气、复胃阳、消积滞的作用;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膀胱经的捏拿,起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并重点揉捏脾俞、胃俞起到恢复脾胃升降之功效。中药加捏脊、针刺四缝,以调节脾胃气机为主,消食为辅,通过“消之”“导之”“调之”,迅速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1.2.2 积滞泄泻 《岭南卫生方》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长盛。”许教授认为岭南四季湿热皆盛,湿为阴邪,最易损人阳气,故叶天士有“湿甚则阳微”之说。脾喜燥恶湿,若湿邪氤氲,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必然受损,长期生活此地之儿童,体质多为脾虚兼湿。若再由于乳食失常,暴饮暴食,停滞中焦,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水谷精微不得散布,停滞中焦日久而为食积,此为虚实夹杂之证。食积停滞中焦日久,进一步损伤脾升胃降功能,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渍大肠而成泄泻。故治疗积滞导致泄泻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首要,以运脾化湿、消食和胃止泄为法,以平胃散加减自拟小儿伤食泄泻方: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甘草、神曲、连翘、法夏、车前子、布渣叶。方中苍术最善燥湿,兼以健脾,能使湿去而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脾气之转输,湿邪之运化,皆赖于气之运行,况且湿邪阻碍气机,气滞则湿郁,故加厚朴,厚朴能行气消满,且有芳香苦燥之性,行气而兼祛湿,与苍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气化则脾得运化;法夏燥湿降逆,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恢复脾升胃降之气机;茯苓、车前子健脾渗湿;神曲消食和胃健脾,兼解表之功,善化陈腐之积;连翘清热而散结;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许教授认为如小儿积滞所致泄泻,是一种旁流的证候,只宜消导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切忌骤用止涩之药,免生不测。全方通过消食导滞、调理脾胃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共奏运脾化湿、消食和胃止泄之功。并配合推拿、捏脊、穴位敷贴等以恢复脾胃气机,临床疗效显著。

1.2.3 积滞化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饥饱不知自调,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肠胃薄弱,再加上小儿乳食喂养不当,或饮食不知自节,损伤脾胃,致脾升胃降功能失常,阴阳失乖,积滞郁久易生湿化热,湿热结于胃腑,出现内热燥结,耗气伤津,出现阳明气分热盛,易出现高热不退,午后及夜间加重,根据小儿病理传变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热传心包,甚者出现高热惊厥。积滞发热以暮夜尤甚,腹胀,手心发热,纳差,夜卧不安,嗳腐吞酸,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等。许教授认为,积滞所致发热,关键是通过消积导滞通腑,正所谓“釜底抽薪”,恢复脾胃升降气机,而发热自然得除,故治以消食导滞通腑、调理脾胃气机,佐以散热,常用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常用药物神曲、山楂、法夏、陈皮、莱菔子、苍术、厚朴、连翘、黄芩、紫苏叶、大黄、芒硝、黄连、甘草等。组方主张表里双解,消积散热,调节脾胃气机,和其阴阳。

1.2.4 积滞咳嗽 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云:“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食积酿痰,上渍于肺,肺失宣肃则为咳;或食积气滞,气逆犯肺,肺失宣肃则为咳;或食积蕴久而化热化火,上炎侮肺,肺失宣肃则为咳;黄氏提出:中气为阴阳升降的枢轴,肝心肺肾为四维,四脏的生理功能在脾胃中气的协调作用下,使得脏腑气机阴阳升降有序,从而脏气相互滋生,功能相互引发。若中气衰,则脾胃不运而湿盛,水泛土湿,肝木横塞而不达,戊土不降,火金上逆[1]。故对于食积导致的咳嗽患儿,许教授认为当从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入手,通过恢复中焦气机,而肺之气机升降功能才能如常,肺之宣发肃降正常咳嗽则得除,以消食导滞、化痰止咳为法。通过消食导滞,恢复脾胃及肺的气机升降功能,而达到滞去、痰消、咳止。

2 典型病案

张某,男,4 岁 8 个 月,2012-05-06 因 “食 欲 不振,便干1个月,咳嗽4d伴发热2d”就诊。1个月前暴饮暴食后出现食欲不振,大便干。4d前咳嗽,2d前发热,最高体温38.9℃,昼夜均咳,夜间加重,有痰难咯出,偶有喘息,曾在外院予静脉滴注头孢呋辛、热毒宁等及口服清热化痰止咳中成药,患儿仍咳,夜间明显,咳甚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未消化食物及痰涎,咯痰色黄质稠,咽痛,手足心热,伴有低热,腹胀,口气臭秽,无鼻塞、流涕,食欲不振,大便2日未解。查体: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腹稍胀,按之无明显疼痛,肠鸣音存,舌红,苔黄厚腻,脉滑。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52.3%,淋巴细胞38.5%,血红蛋白128g/L,超敏C反应蛋白4.5mg/L,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中医诊断:食积咳嗽。治以消积通腑,化痰止咳。追问病史,患儿发病前曾连续吃了2次自助餐,结合暴饮暴食病史,症状、体征及舌脉,考虑患儿为积滞致发热咳嗽,拟消食通腑化痰汤:神曲、山楂、莱菔子、厚朴、枳实、法夏、黄芩各10g,连翘15g,大黄、法夏各8g,甘草6g。服2剂后患儿解大量酸腐大便,腹胀得除,热退,咳减,继服3剂痊愈。

3 讨论

本例发热咳嗽是由暴饮暴食,伤及脾胃,脾胃升降失司,阴阳失和,饮食不化,积而发热。“大便二日未行,腹胀,口气臭秽”是有积滞之相,积滞不除则热势犹在,咯痰不愈,治宜消食通腑泻热,以调脾胃气机,和阴阳。方用消食通腑化痰汤,即保和丸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方中神曲消食和胃健脾,兼解表之功,善化陈腐之积;山楂化瘀散结,健胃助食,善消肉食;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与山楂相伍可行气滞、消食积;厚朴能行气消满,且有芳香苦燥之性,行气而兼祛湿,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气化则脾得运化;枳实破气化痰,消痞散结,并降肺、胃之气;大黄通腑泻热;枳实与大黄相伍,攻结之力更甚;法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与法夏相配,一寒一温,辛开苦降,使阴阳和,升降顺,痞气消,共奏清热化痰,消痞散结之功;连翘清热而散结,善疏散上焦风热,与黄芩相配,解表散热,以祛诸湿之游火;桔梗清热利咽;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药证相符,故效如桴鼓。全方通过消食导滞通腑,以恢复脾胃及肺的气机升降功能,而达到滞去、热退、痰消、咳止。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脾不运化水谷精微则停而为食滞,脾不运化水湿则停而为痰饮,食滞与痰饮为食积咳嗽的内在条件。即伤在肺,病在脾也,治疗应顺应肺脏的生理特性,注重宣降气机,尤其在治痰同时应注意中、上焦气机调畅,尤其是脾胃气机的条畅,气顺则痰消,理脾则痰无由生。

许教授临证常强调,在诊查疾病时要擅于审证求因,仔细辨别病机关键。脾胃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于中,而火(心)上水(肾)下,左木(肝)右金(肺);左主乎升,右主乎降,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2]。可以说,不管是肝之疏泄,肺之宣降;肾之纳气等,都是通过脾胃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脾胃气机的升降作用在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占有主导地位。因此,许教授临床诊治疾病时,十分重视调理脾胃气机,并将这一理念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疗效显著。

[1]张宏瑛.以脾胃中气为中心的生理病理观三家言[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9):666-668.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1.

猜你喜欢
食积消食中焦
消食药膳方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我家秘方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常见病三验方
消食8式缩水小腹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