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猝死的临床分析

2013-01-25 02:19郑广翔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6期
关键词:月间回顾性精神科

郑广翔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精神病患者猝死的临床分析

郑广翔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目的 研究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以此来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有效的降低医疗纠纷。方法 我院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进行诊治的1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以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猝死率。结果 本文所选的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患者的数量为同一时期死亡患者的32.1%,所有患者均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结论 所有发生猝死的精神病患者均食欲较差,进食较少,同时患有躯体疾病,这是导致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应该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精神病患者;猝死;临床分析

猝死是指死亡前的24h内未表现出任何先兆,而出现的非预期性死亡。猝死可见于健康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现在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一旦出现,就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1]。我院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进行诊治的1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进行诊治的1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在20~67岁之间,平均为44.5岁,患者的患病时间在3d~3年之间不等,平均为1.5年;曾有过1~2次的住院史,平均为1.5次;每次住院时间在1~1217d之间,平均为211.9d。

1.2 方法

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进行诊治的1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用以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猝死率。所有患者用药时均应用一种药物,其中有8例患者给予100~600mg/d的氯丙嗪进行治疗,8例患者给予100~300mg/d的氯氮平进行治疗,还有2例患者给予8mg/d的奋乃静治疗。

2 结 果

本文所选的18例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数量为同一时期死亡患者的32.1%。其中16例为精神分裂症,2例为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经询问病例,4例患者曾有过高血压,2例患者入院时血压为150/100mmHg,其余患者均身体健康,过去无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在住院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检查时发现,1例患者为心音强弱不等及心律不齐,4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速。所选患者在猝死前的主诉中发现,2例患者有腹泻症状,6例患者进食较差,2例患者鼻塞流涕,其余患者主诉无异常。患者发生猝死的时间以及抢救的过程:有16例患者发生猝死是在夜间2~7时,处于睡眠状态中,当发现时已经无心跳和呼吸体征,进行抢救复苏后无效死亡,2例患者是在娱乐区活动时突然倒地,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经过30min的积极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相对较高,国内学者伍凤生报道精神病发生猝死占同期死亡患者的14%,本文作者统计的值为32.1%,出现差异可能与每个医院收治患者的情况、管理水平以及医疗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这应该得到医院精神科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文所选的患者男性较多,这与本院设置的女性病床相对较少相关。有关猝死发生的原因,说法不一致,很多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患者传导阻滞或者心律紊乱[2,3]。本文所选的患者中有4例患者在猝死前出现心律不齐或者心动过速,这符合上述的观点,同时认为一些患者出现猝死主要与某些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相关。因而,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注意对其心脏进行监护,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于心血管方面的相关疾病积极进行诊治,死亡前有6例患者饮食不佳,2例出现腹泻症状,对于患者主诉的不适症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出现拒水、拒食以及饥饱无规律的表现,临床医师不可只注重患者的精神症状,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电解质是否均衡,如出现缺钾现象,可引起心律失常,进而出现猝死症状[4]。猝死多见于用药治疗的第1个月,这与谢帆等学者报道的猝死多发生在住院3个月内基本一致,因此在初期治疗阶段,药物剂量不宜过大,更不要过快,尽量服用单一药物。当服用精神科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及心脏毒性反应等猝死诱因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如条件允许,还要考虑到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注重对药物毒副反应的处理。虽然应用的是治疗量,也应注意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定期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特别是血压,出现低血压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原因[5]。对于同时存在高血压的患者要口服降压药物,如有必要可进行转院或者会诊治疗,尽量降低精神病患者由于躯体疾病的原因而死亡。精神病患者出现猝死的时间多在夜间,这可能与凌晨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也可能与呼吸、心跳、血液粘滞性增加以及血流缓慢相关,这些都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易引发心脑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有学者研究指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猝死的概率明显升高,这主要与心脏受到药物的影响有关。这就提示夜班的人员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具体包括呼吸、面色、睡姿,对于蒙头睡眠者,要将被褥掀开,这样有助于观察,必要时可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

综上所述,所有发生猝死的精神病患者均食欲较差,进食较少,同时患有躯体疾病,这是导致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应该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李翠芝.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4):56-57.

[2] 夏忠虎.住院精神病患者11例猝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2):429-430.

[3] 曹玉艳.精神科22例住院患者猝死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4):716-717.

[4] 李盛夏,金善玉.13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1864-1865.

[5] 马玉红,郑殿华,李大军.4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病例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26-527.

R749

B

1671-8194(2013)26-0226-02

猜你喜欢
月间回顾性精神科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索拉非尼治疗肝移植后肝细胞癌复发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诺基亚在美国发售 Nokia 6、Nokia 5 和Nokia 3
国内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的回顾性研究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外国学生是如何度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