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2013-01-25 02:19梁予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6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内源性小肠

梁予峰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济源 454650)

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梁予峰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济源 454650)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表现,探究克服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参考大量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系统概括等方法,展开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 食管动力障碍、胃运动障碍、小肠运动障碍是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则是其主要产生机制。结论 胃肠动力障碍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症状,要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克服胃肠动力障碍的不利影响。

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研究

胃肠动力障碍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恶心、腹胀、食欲减退、呕吐等。受此影响,引起胃肠道的剧烈运动,影响肝损伤的正常修复。在实际中,胃肠运动异常还可能引发其他诸多恶劣后果。通常情况下,它有着极为复杂的发生机制。近些年来,关于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不断加深,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如下研究。

1 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表现

1.1 食管动力障碍表现

肝硬化患者在多数情况下会伴有缺乏典型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有学者以患有无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为对象,对其做了食管测压和食管pH监测,发现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同时患者的反流酸浓度与酸反流量也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食管动力异常症状,这也是肝硬化患者具有高发病率的重要原因所在[1]。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做了非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第1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第2组)、正常人(第3组)的分组。对比发现,三组在PD(时间)、PA(食管近端波幅)、LESP(食管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食管远端方面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第2组比第3组的PD明显延长,而PA则明显降低;第2组比第1组和第3组的PV(食管近、远端的传导速度)也明显减缓。可见,PD延长、PA降低以及PV减缓,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动力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2 胃运动障碍表现

在实际中,肝硬化患者通常会有腹胀、食欲减退、呕吐等症状,这正是其胃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学者于海生指出,肝硬化患者在MMC(移行运动复合波)Ⅰ期与Ⅲ期持续时间方面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而Ⅱ期则明显延长,极大地削弱了消化道的食物残渣清除能力[2]。

此外,胃电节律紊乱也是肝硬化患者胃运动障碍的重要表现。据调查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胃电节律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肝功能越差的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的发生率也越高[3]。与此同时,胃电图的主功率与功率比明显降低,肝硬化排空延迟和胃电图参数变化显著,并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而变化。

1.3 小肠运动障碍表现

小肠运动紊乱是肝脏疾病患者的一种常见病症。研究发现,小肠的MMC(消化间期)运动模式受肝功能的影响显著。随着肝功能状况的不断恶化,MMC运动模式变化也逐渐活跃。受MMC周期延长的影响,强烈规则收缩出现次数明显减少,导致小肠运动的减缓。再有,伴随着MMCⅢ相的消失,小肠不规则收缩现象频繁,并出现持续性肠鸣音[4]。然而实际上,胃肠蠕动和通过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仍低于正常水平。

2 产生机制

2.1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肝硬化患者通常情况下会并发自主神经病变,而且这种病变较为隐匿。当人体出现肝脏炎症时,会出现一种应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而副交感神经抑制的表现,从而容易导致运动减弱以及分泌吸收减少。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Miyajima通过胃电图以及心率变异技术,对胃运动功能与自主神经功能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检测,发现两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受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肝硬化容易受到损伤威胁,异常率也明显提高[5]。

2.2 内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在ENS(内源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消化道内源性神经系统为保持小肠不淤滞,会产生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在失代偿期,胃肠道常出现淤血、缺氧以及ENS和Cajal间质细胞功能受损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门脉高压造成的。受此影响,神经递质传递与消化道慢波节律控制会受到严重影响[6]。如果肝功能受损严重,则容易出现ENS 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肌张力低下和逆蠕动、胃肠运动节律紊乱等问题。在实际中,它们常常表现出胃肠胀气甚至是胃肠麻痹等症状。此外,肝硬化患者还可能出现各类食管、胃肠动力异常问题,如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反流、小肠运动减弱、食管运动延缓等。以上这些,都是内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重要表现。

[1] 王丽.肝硬化病人的胃肠动力障碍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12(1):44-45.

[2] 徐章,王一平,吴俊超,等.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动力的变化[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24(6):22-23.

[3] 真岩波,周世庆,崔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食管动力及胃动素的变化[J].中国临床医学,2004,18(4):15-16.

[4] 杜炜,朱洪连.肝性胃肠功能不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2(2):33.

[5] 李启祥,李兴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机械感觉阈值和胃液体排空异常[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4(3):25-26.

[6] 高富贵,常丽丽.肝硬变失代偿期胃电活动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6,36(4):55.

R575.2

A

1671-8194(2013)26-0055-02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内源性小肠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
一根小肠一头猪
养好女人小肠经
小肠深处来“探幽”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