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时间节约理论*

2013-01-30 14:21宋艳丽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节约马克思

宋艳丽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 江苏 南京 210003)

一、真正的节约=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一般人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又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因此,“一切节约归根结底是时间的节约”,时间节约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

(一)一切节约归根结底是时间的节约[1]

马克思认为,时间节约包含经济活动中一切节约行为,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因素在内一切社会财富的节约本质上都是时间的节约。这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否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物质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一切形式社会财富的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中,商品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抽象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部分,二者在本质上都可以“换算”为一定数量的劳动时间。“(1)原料和劳动工具的损耗部分,即产业产品,它们的生产耗费了一定数量的工作日,因而也就是代表一定数量的劳动时间,(2)直接劳动,它也是以时间计量的”。[2]在商品经济不存在或不发达的社会形态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一部分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劳动依然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即使交换价值消灭了,劳动时间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3]因此,一切社会财富的节约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二)节约时间就等于发展生产力

中国古代经济学、西方古典经济学、西方现代经济学都提出过一系列有关节约的思想。相对于这些节约理论,马克思时间节约理论最鲜明特点就是把节约与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节约的核心内涵和根本要求,明确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4]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其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用更短的时间生产出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5]人的劳动时间有活劳动时间和物化劳动时间两种表现形式,二者的节约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从活劳动来看,生产力发展意味着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能够生产更多的商品,或者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缩短;从物化劳动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等量的机器和原材料能够生产出数量或种类更多的商品,或者单位商品耗费的生产资料减少。因此,发展生产力就等于节约劳动时间。

同时,马克思还以“消费”为中介,从另一角度论述了节约与生产力发展的密切联系。他认为,节约“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6]

二、时间节约包含单位产品劳动时间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时间节约

马克思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时间节约进行了考察。在微观层面实现时间节约,就是要缩短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7]和“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8]在宏观层面实现时间节约,就是要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按比例分配总劳动。

(一)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

商品的价值由抽象劳动创造,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个部分,因此,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包含活劳动时间和物化劳动时间两种节约。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这一特殊的经济形态开始的,但其中涉及的原则、方法却具有一般性,对于其他经济形态也同样适用。

1.活劳动的节约:用最少的时间生产最多的财富

活劳动的节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减少劳动力投入而采取促进技术进步、深化分工协作、提高工人熟练程度等多种手段,实现生产单位产品的直接劳动时间的缩短。简单讲,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9]

马克思认为,活劳动的节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必然性。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要求,个别劳动时间要尽量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二是直接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直接降低工资,“一个资本在本生产部门内实现的节约,首先是并且直接是劳动的节约,即本部门内工人的有酬劳动的减少”,[10]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本。总之,“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11]同时,资本主义条件下活劳动的节约并非缩短工作日,而是缩短工作日中必要劳动的部分。节约必要劳动时间绝不是为了增加工人的自由时间,而是为了增加剩余时间和剩余价值,“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12]“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13]“必要劳动的缩短要与剩余劳动的延长相对应,或者说,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要转化为资本家耗费的劳动时间。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14]

2.物化劳动的节约:用最小的预付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物化劳动的节约,简单讲就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15]马克思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的物质内容就是物化劳动。资本家关心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m′(m/v),但从表面来看,资本家更倾向于计算全部资本给他带来的收益,更关心利润p和利润率p′[m/(c+v)],使剩余价值看起来是全部资本的产物,而不去考虑到底哪一部分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利润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还受不变资本c大小的影响,“如果剩余价值已定,利润率就只能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不变资本的减少来提高”。[16]同时“浪费了的材料或劳动资料是多耗费的对象化劳动量,不被计算,不加入形成价值的产品中”,[17]因此,不变资本的节约是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变资本的节约主要包括劳动对象的节约和劳动资料的节约。劳动对象的节约要求充分利用原料(包括燃料、辅料)和再利用废料,前者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18]后者是“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生产部门或另一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19]劳动资料的节约最主要是实现机器的购买、使用、折旧等的节约,因为机器是劳动资料中损耗最大、更新最快、向商品转移价值最多的组成部分。因此,物化劳动时间节约主要包括原料的充分利用、废料的再利用和机器的有效使用。

(二)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

实现个别企业劳动时间节约要求缩短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多于社会需求,商品的有用性就会降低或消失,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无用功。“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20]这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因此,时间节约不仅是单个商品生产时间的缩短,还必须实现社会总劳动时间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社会产品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量是否符合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量上一定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量上一定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21]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对于总劳动的分配和使用越科学合理、越接近需求比例,生产全部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就越节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节约和浪费这一问题上是个复杂的矛盾体:它在竭尽一切方法实现时间节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制造着浪费。这种浪费,首先表现在资本为节约不变资本而浪费可变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非常吝啬,但对人身材料却非常浪费”;[22]其次表现在单个资本以扭曲和异化的方式厉行时间节约却带来整个社会劳动时间的浪费,具体讲就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相对过剩,引发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每一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23]这第二种浪费主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违背了社会总劳动时间节约规律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以价值规律作为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按比例分配的主要方式,但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滞后性不能有效配置社会总劳动时间,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暂时取得供需平衡的机制。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浪费的高潮,“不仅毁灭大批产品,而且毁灭生产力本身”[24]“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25]

三、时间节约、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26]

马克思认为,人的时间可以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其中,劳动时间包含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包含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休息、睡觉,人还必须有一部分时间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如吃饭、盥洗、穿衣等等”[27])和自由时间。由此可得:

人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T1+剩余劳动时间T2+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T3+自由时间T4。

从公式可见,由于人的时间总量固定不变(一天只有24小时),各类时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人每天用于吃饭、睡觉等满足基本需要的时间必不可少且基本相同,T3可以看作是常量,因此,时间的分配利用主要在T1、T2、T4之间展开。时间节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T1减少,T2增多;二是T1+ T2减少,T4增多。

生产力进步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是T1缩短。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不会因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而缩短工作日,而是更加充分的利用工人的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商品、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时间节约的结果是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即T2增多,T4不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资本主义生产,而不断改善工人待遇福利,必要劳动时间节约出来的部分不完全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还有留出一部分转化为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即T2、T4均增多。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由于消灭了阶级和剥削,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T2下降为零,总劳动时间就是T1,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的结果是更多的自由时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T4增加。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由时间随着时间节约规律作用的发挥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多的必然趋势。

(二)自由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8]包括劳动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在人的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里完成,即个人要有“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29]即使是劳动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生产,还必须有教育、培训等,也需要自由时间。因此,人要想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获得“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的时间”。[30]

进一步讲,自由时间是时间节约产生的,只有提高生产力、缩短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部分自由时间,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时间节约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以自由时间为桥梁把时间节约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三)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促进新一轮的时间节约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劳动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这四个方面都对生产力发展和时间节约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劳动者个人能力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可以直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时间节约,“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做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31]社会关系的发展在生产中表现为分工更加细化、协作更为紧密、管理更为科学,不仅提高了个人效率,还产生了新的生产力——“集体力”,可有效促进时间节约;需求的发展表示人们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2]个性的发展源于人的劳动能力以外的在文学、艺术、科学等各种领域能力的发展,使人具有更高的能力素质和精神追求,使劳动成为自我满足的重要方式和释放人体力智力的重要渠道。在与时间节约的互动作用的过程中,人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更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

由此,时间节约、自由时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者之间都具有了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即“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33]

(四)时间节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节约最初的出发点是人的基本生存。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生存”这个中心,人们除了用于睡觉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用于种植、狩猎等提供生存条件的生产活动。即便把全部可用的时间都用于此,囿于每日时间总量的制约,依然不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此时,人们开始厉行时间节约,在全部可用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必需品以满足生存需要。

时间节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不存在为资本家劳动的剩余劳动时间(T2),必要劳动时间(T1)的缩短可直接增加自由时间(T4)。同时,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它不再是一件痛苦乏味的事,而是人发展劳动和创造能力的需求。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之间的对立消失,财富的尺度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支配自由时间,“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此而已”。[34]人们不断努力地发展生产和节约时间,最终就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的分析,可知人们追求时间节约的出发点是满足基本生存,落脚点是实现全面发展。同时,生存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人们厉行时间节约出发点和落脚点可归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实,不仅是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其他一切社会形态中,时间节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人的发展。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厉行时间节约的直接动机不尽相同,但时间节约规律之所以是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原因就在于:在每一个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人们总具有一种向更富足、更美好、更强大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任何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

四、时间节约规律是首要的、普遍的、基本的经济规律

时间节约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普遍现象,是对经济社会具有多方面影响的重要范畴。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为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在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这已经形成一种本质的、必然的、普遍的联系,即时间节约规律。

(一)时间节约规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经济规律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则是人们对更富足、更美好、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意味着人们能够越来越容易地创造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深入地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功能,越来越少地受到生存的限制而满足发展的需求。从经济上看,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时间节约”的效果,即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物质资源消耗减少、自由时间延长。而实现节约的手段,如革新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具、深化分工协作、完善管理方法等,都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可见,时间节约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同时,时间节约规律还支配着其他具体的经济规律。社会经济活动由一个完整的规律体系支配和制约着,包括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等。时间节约的实现程度反映了人们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人、社会、自然之间物质的交换循环的演进程度。时间节约规律参与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是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传导和桥梁,将各种规律的作用进行“加权加总”,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经济规律。

(二)时间节约规律是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经济规律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劳动时间的消耗上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降低,人类用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时间减少,用于精神财富生产的时间增加。”[35]作用于这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的就是时间节约规律。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36]时间节约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随着社会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在原始社会中,节约时间意味着在所有可能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开始有意识地讲求劳动时间的节约,“中世纪的农民相当准确地知道,要制造他换来的物品,需要多少劳动时间”,[37]“他们不会在交换中得不到等价物而把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白白送给别人”。[38]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时间节约规律以价值规律为表现形式,使生产有了最大限度获取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逐步走向社会化和联合化,“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39]

(三)时间节约规律是对社会具有全面性影响的基本经济规律

时间节约规律,从纵向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横向看,带动整个经济规律体系,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40]

从经济主体上看,个人、企业、社会都受到时间节约规律的制约。“单个人必须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41]企业只有不断减少个别劳动时间,才能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42]

从社会生产总过程上看,时间节约规律贯穿于使用价值实现的全过程。[43]时间节约规律不仅在生产环节具有内在的推动作用,在流通和消费环节也有明显的制约力量。“如果商品没有按照它们的用途,在一定时期内,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换句话说,如果它们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卖掉,它们就会变坏,并且在丧失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就丧失作为交换价值承担者的属性。商品中包含的资本价值,资本价值中增长的剩余价值,都将丧失。”[44]此外,时间节约规律还影响社会和自然,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参考文献:

[1][4][6][26][30][31][32][33][39][40][41][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203、203、203、86、203、15、203、67、67、67、67.

[2][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1-722、189.

[3][5][7][8][9][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2、281、281、625、281、280.

[10][16][18][19][20][21][22][37][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7、94、117、94、208、716、101、1016、1017.

[11][12][13][14][17][23][27][29][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1、373、372、364、228-229、605、269、306、8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25.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2.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

[35]黄铁苗.马克思的节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43]杨承训.论社会主义节约规律[J].中州学刊,1990,(6).

[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4.

猜你喜欢
生产力节约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节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节约
节约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