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对策研究*

2013-01-30 14:21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群众

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湖南 长沙 41000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思想。[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来是我党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能不能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直接决定着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执政地位要求高度重视发展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谨慎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赖以存在和执政的社会基础。

一、当前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危机蔓延——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和政府公信力下降。一是信仰危机升级。部分群体尤其是“两新”组织人员、大学生和青少年一代信仰缺失,对党的意识淡薄,感情疏远;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理想信念丧失,精神空虚,不信马列信鬼神。党(团)组织在群众和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所减弱,一些青年群众要求入党、入团的热情下降。二是信任危机加剧。近来政党腐败危机、征地危机、住房危机、医患危机、股市危机、食品安全危机、地震预报信度危机、新闻真实性危机、就业危机、弱势群体歧视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加剧,尤其是波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使得各种领域和各个层面的信任危机凸现。三是党群干群隔阂加深。党群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什么”,不少干部说话不算数、搞“敷敷哄哄”。有的群众指责干部“不象话”,干部则认为群众“不听话”。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也有所降低,过去群众称“我们党”、“我们政府”,现在一开口就说“你们共产党”、“你们政府”,个别群众对某些党员干部反感甚至有仇视心理。

( 二) 矛盾凸显——党群干群矛盾更加直接化表面化。一是利益矛盾更加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个体、群体与国家机构直接发生利益冲突、改革发展与少数人群发生利益冲突、党群干群之间利益矛盾比例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城市建设与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劳资关系纠纷、劳动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群体性事件加速上升。一些地区和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潜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往往会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如安徽池州事件、重庆万州事件、浙江瑞安事件、四川广安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重庆等地出租车罢运事件等等。有关部门统计显示,1993 年我国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0.87 万起,2005 年上升为8. 7 万起,2006 年超过9 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2]三是矛盾激化明显增加。有些集体上访常常在短时间内聚集并迅速扩展,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组织化程度高、冲突剧烈、负面影响大。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习惯采取各种过激行为,通过“非法的手段”来表达“合法的诉求”。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和政府,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 本末倒置——党群干群“主仆”关系错位。一是少数干部与民争利。一些党员干部把入党、当官作为提升自己、获得财富的平台,不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是千方百计的从群众身上榨取利润,中饱私囊,例如截留救灾救济物资、私分集体资产和土地补偿款等等,由“公仆”变为“私仆”。有的党员干部立身不正,什么地方有利益就往什么地方冲,只讲感情、不讲法律,只讲关系、不讲原则,完全把自己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极大地伤害了群众感情。二是部门特权愈演愈烈。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一些政府部门过度扩大部门利益,出现了“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不良现象。有的部门在制定决策或落实工作措施时,总是从维护部门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群众的承受能力。一些部门视群众为鱼肉,拿人民赋予的权力为筹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群众反映,有的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权吃权”,吃、拿、卡、要,胡作非为。三是腐败问题日趋严重。党和政府的反腐力度、反腐措施、反腐效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群众对党的信任。有的地方和单位,腐败竟然成了一种“社会文化”被一些人所认同,“笑廉不笑贪”,腐败者反而成了令人羡慕的所谓“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廉洁者反而成了“僵化”、“保守”、“无能”、被人瞧不起的人。近年来,腐败案件发生频率增快,大案要案增多,团伙作案数量上升,极大地损害了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加剧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教育滞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乏力。一是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化。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绝不是“群众疏远了党员、干部”,而是“党员、干部脱离了群众”。一些党员干部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有的群众观念淡薄,跑上不跑下、跑富不跑穷、跑强不跑弱;有的作风飘浮,华而不实,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些党员干部惟上是从,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要群众尽义务不为群众搞服务。个别的党员干部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益,处事不公道,办事不公正;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引起了群众的反感。二是社会主流意识弱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的削弱,使西方文化思想及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不良方面泛滥。各种物质利益矛盾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诱发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造成了一些浮躁情绪;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使一些人不辨良莠,产生崇洋媚外的情绪和颓废落后的宿命论观点。不少群众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弱化,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虚化。目前思想政治工作仍比较薄弱,缺乏对群众思想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缺乏统一的、贴近群众实际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也在片面强调抓“经济指标”的过程中被不断弱化。训练有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极为短缺,一些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工作乏力,开展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差,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乐,缺乏基本的了解,群众中一些错误思想及其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疏远和隔阂。

( 二) 体制不公——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一是社会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特别是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与农林牧渔等艰苦行业和破产亏损企业职工的低收入形成强烈反差,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二是社会保障不公。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低,覆盖面窄,且扩大覆盖面的难度非常大。城镇建设中失地农民无法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仍较困难。新增劳动力和改革显性化失业人员的汇流,使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低技能人群就业缺乏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窄,农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不力,抗大病风险的能力仍很脆弱。三是权利义务不均等。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及获得更多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机会还不多,尤其是广大农民和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在表达自己的利益和呼声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能力。在不少地方,群众正常利益的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还不通畅、不完善,群众的意见得不到正常的反映,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等民主权利还得不到正常的行使和法律的保障。

( 三) 执政本领不高——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不适应发展需要。一是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仍不协调,农村发展长期滞后,“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和城市差距还在拉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不同区域与不同行政单元之间发展仍不均衡,区域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地区和部门仍过分偏重经济发展,存在“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不计环境资源成本的增长观、不正确的政绩观等问题,不惜牺牲社会发展,牺牲环境,致使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环保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决策不科学。少数地方和单位依旧存在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发誓、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个人决策、轻率决策、经验决策之风有所蔓延。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尚不健全,在决策中往往因个人私利、部门利益、行政干预、地方保护等原因,导致决策游离甚至严重偏离。一些政策制定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统筹、全盘考虑。一些地方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急功近利,工作浮躁,超越自身条件定计划、定指标,对投资办厂、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缺乏科学论证,给群众带来损失。三是方法不适应。对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少基层组织和干部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市场观念、商品意识薄弱,甚至至今仍沿用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指导经济工作。一些干部不善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干部做工作时,“通不通三分钟”,“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高高在上,甚至利用黑恶势力和地痞流氓“做工作”,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一些基层组织政策执行随意性大和执行不力,也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 一) 坚持教育引导为先,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教育。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教育活动,着重解决党员干部群众路线偏离、群众观念淡薄,公仆意识淡化、宗旨意识不强,损害群众利益、与民争利等问题,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教育。下一步,应在全党全国上下,开展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支撑,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建立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单位、进头脑,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家园。三是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控和引导。加强和改进党对主流媒体的领导方式,加强对社团组织特别是涉外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同时占领现实阵地和虚拟阵地,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做好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失业下岗职工、失地农民、部分离退休干部、部分转业复员军人等社会发展中利益曲线下降群体的社会心态调适工作。

( 二) 坚持科学、协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党群干群关系中的突出矛盾。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把发展作为主题,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注重统筹区域发展,整合区域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区域经济分工,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支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把“短腿”补长。迅速遏制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兼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兼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制。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干部政绩,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绿色GDP 指标体系。

( 三) 坚持合理调整利益格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法规,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国家、政府在提供“第一公共产品”——法律、法规、政策的同时,应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制度和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应始终坚持最大多数劳动群众首先受益的原则,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际利益,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切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加强收入分配中的宏观调控,加大利益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贫困线和其他保障水平,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底线。认真解决好扶贫开发、农民工工资清欠、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推动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使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 四) 坚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一是着力提升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改进、创新执行方式,科学配置执行权力,规范执行流程,优化执行效能,避免执行失范和执行偏差。建立高效的执政资源配置机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保证执行的重点部门、重点任务及关键环节的资源获取优先权。不断提升执行水平,注重调动地方和基层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指示决策,力求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消耗,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二是切实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民主执政,完善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基层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依法执政,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三是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推进干部挂职锻炼等异地交流模式。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求智于民、问计于民、取德于民,做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群众中来、办法到群众中找,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意。

( 五) 坚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坚持统筹推进,系统治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各项工作,增强反腐倡廉综合效能。二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破除过度集权的权力结构,打破一些地方和班子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潜规则”。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进一步推行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以及各项办事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大程度地堵塞以权谋私的漏洞。三是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改进党风建设,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切实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改进政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改进行风建设,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 六) 坚持构建党群干群工作机制,确保党群干群关系持久稳定和长期和谐。一是建立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引导利益群体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支持正当、富有建设性的制度性利益表达,控制、疏导非制度性利益表达,防止和化解抗议性利益表达。

建立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沟通制度,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增进党群干群之间理解和互信。二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构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申诉控告检举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畅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三是建立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探索党组织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扩大联系范围,改进联系方式,丰富联系内容,增强联系实效。探索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建立人民内部矛盾的预警防范机制。加强对人民内部矛盾发生规律、发展趋势,特别是一些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被动性、滞后性,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做法。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妥善处理普通民众提出的要求和意见。健全矛盾预警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建立主题协商对话制度和不定期专题协商对话制度,对国家、地方和基层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协商,围绕生产生活、社会治安、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话交流。坚持公开、平等、伙伴式的协商对话,让矛盾在协商、对话过程中逐步化解,保证协商对话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六是建立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参与群体等因素,科学制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避免处置失时失当。坚持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平息事态。健全迅速控制事态发展的应急机制,做到快速发现,快速出动,快速展开,及早控制事态发展。

[1]汤志华,李雪.十六大以来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2) .

[2]典型群体性事件的警号[J]. 瞭望,2008,(36) .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立足群众需求,坐实“文化自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