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中浙江工业的“舍”和“取”——2012年浙江工业经济发展述评(下)

2013-01-30 15:49兰建平
浙江经济 2013年7期
关键词:浙江工业经济

文/兰建平

(作者为浙江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

走出一条“精致、绿色、智慧、效益、契约”型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取”“舍”,在“五舍五得”上取得突破,这是按照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工业的首要任务

没有“舍”,就没有“得”,这大概就是“舍得”的最直接的解释了。浙江发展得快,速度导向是全国乃至全球对浙江的认识。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提转型,如何转呢?改变观念、放慢速度、强化创新、提升价值、突出效益,应该是浙江工业发展的阳关大道。要通过5-10年的努力,推动浙江工业从适应市场向引领市场转变,实现工业从“大”向“强”转变、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精致、绿色、智慧、效益、契约”型工业经济发展道路,努力使浙江真正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完成如此多维的目标,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必须处理好“取”“舍”这两个字,努力在“五舍五得”上取得突破,这是按照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工业的首要任务。

工业经济的“舍”

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上看,改革开放的30多年,浙江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农村经济向工业经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经济小省向经济大省的五大跨越,这五个跨越中最根本的是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成为浙江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无工不富。然而,成于斯,也困于斯,浙江工业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以劳动增加值率为代表,一直处于全国第20-25位之间,工业经济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直接使浙江成为吸引2500万外来务工者的大省。浙江工业经济的“现代气息”相对缺乏,尽管多年来强调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等,效果一直不够明显。党的十八大,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不仅仅是“十二五”规划后三年的延续,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起点。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下大决心,来解决浙江工业经济一些多年来想解决又没有解决的问题,实施“扬弃”战略,有所“舍”,来更好地“得”。

——舍“快”。为了保持浙江在全国经济第一方阵的地位,这两年全省是“白+黑”、“5+2”,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其实,我们要清楚,浙江GDP8%左右的速度并不慢,再像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一样,GDP保持12%以上速度,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尤其是工业部门,在整个市场相对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以速度换效益应该成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工业企业、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有更大的耐心来看待工业经济。工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40%被全球分享,而这其中浙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快”必须舍去。

——舍“多”。高消耗、高能耗、高“人”耗,工业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太多的资源、太多的能源、太多的社会劳动力,在资源要素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是不可持续的。回顾30多年走过的路,上世纪的后十年,广东是最吸引全国劳动力的省份,而到了本世纪的近十年,浙江成为了最吸引全国劳动力的省份。据统计,在浙江务工的外省籍劳动力已经达到2500万人。浙江的这种过度依赖人海战术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型。舍不掉人,发展方式也转变不了。什么样的就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反之亦然。

——--舍“黑”。黑色就是工业经济的高污染、高排放,从而加剧工业企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浙江工业化的路径来看,本世纪的十多年看,浙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黑色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直接动因。从“十五”期间东阳化水镇事件,到近年的德清海久企业事件、蓄电池行业事件等,无不说明了工业经济发展中“黑色”所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尽管这些年来企业发展观念改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外部制度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但工业经济高能耗、高污染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局部地区、行业甚至有加剧的情况。如果不舍,是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的。

——舍“拿”。舍拿来主义。技术的拿来主义、产品的拿来主义、人才的拿来主义等,是浙江工业经济从“挖墙脚”到“以市场换技术”的真实写照。很多中小型工业企业信奉产品卖出去,技术“拿”进来,抄袭远比自主创新来的直接、来得快。多年来形成的这种跨越式实践经验,使得很多企业懒得去创新。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问题。面对新经济技术革命,很多企业经营者在灵魂深处还未真正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找到一个项目、买进一套设备式的创新,往往是首选。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必须要清楚,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这些东西是买不来的,这种“快速创新”必须舍去,没有“宁静”,是很难致远的。

——舍“框”。市场是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浙江的崛起,靠什么?企业化运作的公共服务依赖政府自身改革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牢记30多年前的那场革命,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市场化,浙江“前无古人,后有来者”。30多年前浙江根本没有所谓的国家战略,但是浙江实现的在各省区中的跨越发展,实践证明不靠司长、市长而靠市场,可能更靠谱。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工业经济如何重振兴,有效启动第二次民间投资是个大问题。要实现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次大飞跃,必须善于舍掉制约的框框。

工业经济的“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实现程度还不是很高,社会还没形成现代制造文明的心理基础,工业社会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更大的耐心来看待工业化问题。浙江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要引导市场主体按照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工业,取现代工业之精华,展浙江工业经济发展新风采。

——取“新”。新生事物不断替代旧事物是客观规律,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浙江结构调整的第一突破口,下大决心解决科技与工业两张皮的问题。以电动汽车、光伏发电、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工业经济由大变强的重要标志。要在更大范围与更高程度上,集聚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政策资源要实行2012试点基础上的继续集中使用,不但在省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上,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层面也要体现适度集中、聚焦政策资源,做有限的事情。产业发展要体现“新”,政府的做法更要体现“新”,才能逐步体现浙江工业经济逐步由传统为主导走向现代为主导。

——取“精”。浙江是传统轻纺工业大省,但是大而不精是导致工业经济不强的重要原因。浙江劳动增加值率一直在全国倒数位置,主要是传统产业的精致化发展不够,甚至是粗制滥造。为此,要用现代精致工业的理念来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浙江有500多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前三名,这是浙江未来创新发展可以开掘的大金矿。用工艺品的理念来生产工业品,是浙江传统产业改造的取精用弘之道,是浙江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的必由之路。

——取“智”。从本世纪初的“第三次浪潮”到今天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践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范式。今天的企业就是网络,网络就是企业,这是对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的颠覆性观念和路径创新。从两化融合到两化深度融合,以企业信息化为起点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引领企业长大的一场新革命。以产品的数字化、生产的自动化、装备的智能化、管理的信息化、营销的网络化“五化”为标志,开启了新一轮的大数据智慧经济革命,顺应这种变化趋势,这是工业经济发展最智慧的选择。不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同样适用。

——取“高”。工业经济的“高”高在在哪里?一是产品的附加值高,二是行业地位高。产品的高附加值是一种永恒的追求。转型升级要么进入高端环节,要么进入高端产业,这是最根本的道路。而且无论是高端环节还是高端产业,工业经济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要大力推进企业生产由“标准制造”向“制造标准”转变,从“三流、四流”企业向“一流、二流”转型。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没有影响力。在经济周期性调整中,规模化首先是活下来、活长久,小企业上规模,大企业提高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才能形成大、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也这有走这样的路,水平才“高”。

——取“绿”。工业经济的生态化改造,产业门类上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选择,各类产品发展平台的低碳化认证,是工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是否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能否和家园和谐相处,是工业企业在后十八大时代的企业安全生存的底线。在工业经济转型中,可以把生态经济高地、特色产业基地的“两地经济”,作为指导工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依据。浙江经济要继续走在前列,首先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要走在前列,在人均10000美元阶段,人们对蓝天、碧水、绿地的追求,和对品牌工业品追求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每天的雾霾,再高的人均GDP、品牌的产品都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取绿,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现代工业的阳光大道。

猜你喜欢
浙江工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工业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浙江医改三部曲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