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专业认知状况及培养模式初探

2013-02-01 02:30许美玲李慧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志愿卫生

李 栋,许美玲,纪 龙,李慧杰

(1.泰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泰安市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泰安 271000)

长期以来,我国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课程设置与现实要求的严重脱节、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都比较突出[1]。随着医学模式的重大转变以及卫生改革的深入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及其服务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管窥现阶段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精神,进而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采用自编的“预防医学专业认知问卷”,问卷项目选择与在校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编制而成,分为闭合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部分。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志愿选择、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时间管理、专业学习的信念和情感等内容,共计48个项目。调查采用反向式,对本校2008级和2009级招收的146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末集中调查。由学院统一组织,辅导员安排实施,学生自行答卷。共收取有效答卷146份。

(二)统计方法。

采用SAS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共调查两个年级的学生146名,其中男生58名,占39.7%,女生88名,占60.3%;城镇学生45名,占30.8%,农村学生101名,占69.2%;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有48名,32.9%,其余的为第二、三或调剂志愿。第一志愿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中由于自身兴趣的有9名,占18.8%%,家庭影响的有19名,占39.6%。

(二)对本专业学科性质的认识。

共有三个题目涉及到学科性质的认识方面。在回答选择一些能描述“预防专业学科性质的形容词”的题目结果显示,75.3%选择了“服务社会”,55.3%选择了“现场”,35.4%选择了“合作”,24.1%选择了“繁重”,可见,新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服务性、重视现场以及群体合作的性质具有较充分的认识,部分认识到了学习及工作的艰苦。在回答“是否清楚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的不同特点”题目的结果显示,“清楚或比较清楚”的有78名,占53.4%,有46.6%的学生不太清楚或不清楚。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预防医学在医学学科中的的自身特点并不清楚。在回答“是否知道预防医学的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主要职责和作用”题目的结果显示,“知道”的学生有103名,占70.5%,说明大多数学生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日益突出的重要性。

(三)专业倾向性。

专业思想的建立是新生专业学习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调查“是否有调整专业的想法”问题,发现15名学生(10.3%)回答“一直有”,46名(31.5%)学生回答“从来没有”,85名(58.2%)学生回答“曾经有,现在没有了”,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还是比较牢固的。进一步通过读研和就业的两个方面调查分析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倾向性情况,在进一步读研的选择中,60.3%的倾向于就读本专业进行深造,有40.4%希望深造时转换专业方向,但其中更多的仍选择医学类专业,两者累计可占86.3%。有87名学生希望在更广阔的医学领域中就业,并不仅局限于预防医学专业,占59.6%,仅有13.0%的学生有改行的倾向,希望从事非医学的其他领域工作。专业倾向性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深造并从事本专业仍是预防医学学生的首选,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其他医学领域的学科有兴趣。

(四)学习满意度。

将学习成绩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还可以”、“不满意”四个等级,分别对应赋值为4、3、2、1。调查显示,平均的满意度得分为1.72,标准差为0.34,介于“还可以”和“不满意”之间,说明从总体上来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高。

三、讨论及建议

(一)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度及学习满意度有待提高。

多数学生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职责作用方面的认识是到位和清晰的。但由于第一志愿的选择率为32.9%,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非第一志愿选择,所以对于该专业的有关方面认识不清。学生更多的是第一志愿选择为临床医学,反应现阶段医学类高校的生源还是以临床医学为主,这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是一致的。专业精神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总体的学习满意度不高,部分学生对将来进一步深造的专业倾向以及就业的倾向为非预防医学领域。高校应该以此为依据,重视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宣传,包括社会宣传和新生入学教育,提高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以及新生的专业向心力。

(二)新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及人才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卫生的范围和职能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其工作内容除了疾病控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控制等部分外,主要是以卫生政策、卫生规划、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卫生法规、卫生经济、卫生工程等宏观调控为主[2]。据此,提出了新公共卫生(New Public Health)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提供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民营和志愿组织的总体。它常常被描述为具有不同作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网络,为整个社区和地方公众健康和幸福服务的各种组织机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促进人群健康是新公共卫生的目标,部门合作和社区参与是其特色,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3]。

适应新公共卫生体系要求的公共卫生教育应该凸显人文精神、社会参与、多元文化、伦理原则、人居和谐、国际视野以及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的特点,应进一步明确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4]:(1)专业精神;(2)医学基础;(3)群体健康;(4)管理与社会动员;(5)信息管理;(6)科学研究。

(三)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有50多所医学院校可以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由于学制的限制,学生只能泛泛地学习一些临床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其培养层次不明,毕业后的职位也高低不分,导致我们既缺乏高层次的公共卫生领军人物,也缺乏在基层踏踏实实地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因此,唯有对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形成新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承载起维护人类群体健康的历史使命[5]。

首先,要全面更新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突出专业精神的培养。

其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突出整合、创新、补充的原则,以基本要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拓宽基础,突出人文,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重新构建,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以及社会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的鸿沟。

再次,要全面改革教学方式。努力探索应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研究教学途径,突出预防医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真实世界”的有机联系,进而提高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6]。加强实践环节,借鉴“双师型”的师资架构,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现场等预防医学的实际领域,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靳光付,马红霞,胡志斌,等.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77-379.

[2]张建荣.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课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62-63.

[3]黄沛力,王 晖,施致雄,等.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5-266.

[4]赵 莉,李晓松,朱昌蕙,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3679.

[5]让蔚清,何淑雅,王永生,等.创新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21-22.

[6]尤 华,彭志行,陆 慧,等.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志愿卫生
以志愿,致青春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卫生歌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讲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