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游戏中社会性知识建构行为及其特征分析

2013-02-01 08:58周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3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教育游戏

周俏

摘 要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在教育游戏中一系列的社会性知识被建构。将社会性知识建构的过程分成六类知识建构行为: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回应、问题深化、问题解决、构建知识。分析每个行为特点,并说明何种知识建构行为是有效的。以“学习村庄”平台作为网络教育游戏的个案进行分析,辅以说明。

关键词 教育游戏;学习村庄;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09-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随着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将网络游戏的优点渗入学习中,使得游戏也能在教育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有效地利用教育游戏构建的学习情景,借助教育游戏平台实现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合作交流与共享,通过自己的内化建构而获得。

笔者试图回答中小学生的社会性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以及每个知识建构行为有何特点。本研究中的学习村庄(Learning Villages,简称LV)是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一个虚拟网络游戏平台,这个平台将专题研习任务、CSCL讨论平台及网络游戏元素结合在一起。学生借助此平台,通过小组网络协作学习的方式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进行专题研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建构社会知识的目的。

1 相关理论

1.1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是一种具有游戏特性和教育功用的电子游戏,以教育为目的,通过创设虚拟情境,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激发学习者的幻想,激励学习者去探索,真正体现寓教于乐。教育游戏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对促进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教育游戏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育游戏促进中小学生信息加工;3)教育游戏促进中小学生的知觉发展。

1.2 社会性知识建构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通过个体之间协商并不断修正观点来建构知识;社会文化环境对知识建构会产生影响;建构过程强调社会中的中介来促进知识建构;社会建构要通过个体自身参与实践来完成。

波兰尼认为,知识是需要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个人和群体中相互转化而获得的。在此转化过程中,有4个要素:人、知识、技术、分享。只有通过分享,才能让知识最大化,让人的思维活跃起来;技术是搭建分享环境的桥梁。

社会性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用一些社会性工具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社会性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知识的转化符合社会建构理论时,认为此类知识的转化就是一种社会性知识建构过程。学习村庄中学生讨论过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社会性知识建构整个过程,为了更加方便地介绍LV学习过程,李克东教授提出LV中社会性知识建构的流程图,见图1。

2 社会性知识建构行为

对于社会性知识建构行为,笔者归纳为6种行为:问题提出、问题回应、问题清理、问题深化、问题解决、构建知识。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种知识建构活动的内在制约条件,说明在何种条件下这种知识建构活动才能是有效的。

2.1 问题提出

提问不仅包括提出一个讨论的话题,且包括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进一步问题,逐步将话题深入,其问题的设置必须有意义。问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该问题是否映射到学习者原有知识体系中,引发学生带着理解去解决问题。这里将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构型问题,另一类是劣构型问题。良构问题,一问只有一答,它具有明确的已知条件,并在此条件下解决方法唯一。劣构问题,一问多答,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条件的问题,其求解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在问题提出中,应该以劣构型问题为主,具有开放性,改变学生“一问只有一答”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交流,引导学习者解决有意义且能引发思考的问题。

2.2 问题阐述

为有意义地建构知识,问题本身应该蕴含某种关系和规律,提问者应提供包括有关的概念、原理以及类似的图示和背景性经验,通过问题阐述生成和建立此联系。这种联系不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针对问题中的深层关系和结构,这样才能深层理解问题,真正地解决问题。当然,这种联系的生成并非自动建立,主要依赖于学习者主动分析和判断过程。因此,问题阐述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基本关系上,进行反思性的探究,而不是重复的漫无目的的操作和尝试。

2.3 问题回应

问题回应是社会性知识建构的最主要的一种行为,是观点共享和交流的过程。通过问题回应这种互动,来加强成员联系、情感体验和归属感。

在问题回应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监督者,对学生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为学生扫除学习上的种种障碍,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另外,教师应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文明发帖等。

2.4 问题深化

为使新、旧知识能有序地相互作用,对问题进行深化是很必要的。要求学习者综合以前的工作经验,积极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进行严密、有序的推理。这些推理假设是有根据、有理由的,可能来自原有的原理或经验,或来自当前事实资料,或来自身边人的经验等。

2.5 问题解决

学习者需要对问题解决方案做系统设计、监察。比如,在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习者要有探求因果关系的意识,要明确各种实验条件有计划地操纵自变量,准确地观测因变量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等等。

除了有意义地解决问题外,学习者还需要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概括,进行反省性提炼整合。在问题解决中所形成的新意义隐含地存在于问题解决过程之中,为了达成有效的知识建构,从过程中概括出原理性知识,使各种意义明确化。问题解决是基于前面的讨论和观点,或得出结论,或概述和总结。学习者需要监察、回顾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决过程,再现、抽象出其中的意义要点,教师应尝试对学生进行“刨根问底”,搬出论据,让学生归纳出论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6 构建知识

这里的构建知识是指狭义的知识建构,是整个知识建构的结果和升华,主要是通过 “共识—评估—反思”来实现。

达成共识是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一个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倡导劣构性问题,所以,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是理所当然的。评估和反思是知识建构的高级阶段,是实现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重要活动。评估是对解决方案和结果作价值判断,反思是学习成果和心得的总结。所以,此阶段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引导学生来认识和理解问题;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完成知识的内化,这将有助于社会性知识的建构。

3 案例研究分析:学习村庄中社会性知识建构行为和特点分析

本研究以“学习村庄”中香港特别行政区佛教林金殿纪念小学和佛山禅城区建设小学第三个小组的学习村庄“建小林金殿_3_如何改善地球暖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学生的在线发帖内容分析知识建构的过程。其村庄界面见图2。

3.1 知识建构类目编码表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学习村庄中的帖子讨论过程体现着学习者的交互行为转化为学生的6种行为:问题提出、问题回应、问题清理、问题深化、问题解决、构建知识。根据Bale提出互动过程分析论(Interaction-Process Analysis theory,简称I.P.A)的小群体内互动行为类目系统,以及甘永成提出的内容分析的编码系统,笔者提出学习者在学习村庄发表帖子和回复帖子过程中的知识建构类目编码,如表1所示。

3.2 数据来源与编码结果

本文主要对学习村庄实验组中的全部帖子进行了编码分析,采用“意义单元”作为帖子内容的分段标准,因为“它是单一的思想或观点单元,是从一段内容中抽取的并表达一个单一信息”。本文以知识建构行为分析类目为基础,将学习村庄的帖子进行进一步归类。将帖子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3.3 编码结果分析

1)问题提出。提问不仅包括提出一个讨论的话题,且包括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进一步问题,逐步将话题深入。在学习村庄的提问行为中,是由专家设定学习主题,教师提出第一个有意义的问题——“首房”,其他问题皆由学生自己发现并且提出。在知识建构行为编码分析结果中,总共1496个“意义单元”,而“问题提出”占5.01%。其中,良构型问题占提问的61.4%,劣构型和反思型问题占提问的38.6%。这说明小学生提问以良构型问题为主,说明他们习惯“一问只有一答”,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开放性。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游戏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发交流,引导学习者解决有意义且能引发思考的问题。

2)问题阐述。“解释/辨别/澄清”占8.16%,这说明学习者在提出问题时,会尽量解释和澄清自己的观点,同时,这样更能引发其他学习者的思考。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本身进行提问,引发问题提出者进一步描述问题。

3)问题回应。问题回应是学习村庄中知识建构的最主要的一种行为,是观点共享和交流的过程。学习村庄大多数是通过问题回应这种互动,来加强成员联系、情感体验和归属感。学习者在此过程中浏览他人的帖子,并选择感兴趣的帖子进行回应,或直接“解答问题”(19.72%),或与同伴进行“感情交流”(“鼓励、感谢”2.14%,“批评、抱怨”3.14%,“问候、打招呼等”1.47%),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不赞同”4.28%,“支持/同意/响应”15.91%,“辩论”5.48%),整个回应意义单元占总体单元的52.14%。这就说明学习者不仅积极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同时在表达意见时态度比较积极,形成一个良性健康的互动环境。

在问题回应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监督者,对学生游戏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为学生扫除学习上的种种障碍,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另外,教师应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文明发帖等。

4)问题深化。在笔者所研究的互动学习过程中,回应帖子的表现形式如图3所示,这样的讨论形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深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引证使自己的观点成立,使他们从小形成知识产权意识。在学习村庄中,18.45%的回应都通过引证将问题深化,而大多数的引证来自于网络,说明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比较强,能取材于网络来解释问题或回复帖子。在问题深化行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上网找资料,归纳总结;及发帖时的版权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基于前面的讨论和观点,或得出结论,或概述和总结。在学习村庄中,“得出结论”占3.21%,“概述和总结”占2.14%,说明小学生的概述和总结能力在学习村庄中有所体现但比较欠缺,很大一部分只是对自己讨论部分进行总结。教师应尝试对学生进行“刨根问底”,搬出论据,让学生归纳出论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构建知识。这里的构建知识是指狭义的知识建构,是整个知识建构的结果和升华。主要是通过 “共识—评估—反思”来实现。达成共识是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一个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共识”只占1.87%,是因为在学习村庄中,倡导劣构型问题,所以,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是理所当然的。评估和反思是知识建构的高级阶段,是实现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重要活动。评估是对解决方案和结果作价值判断,占5.08%;反思是学习成果和心得的总结,占3.94%,这表明学习者在这两方面还有所欠缺。一方面是因为评估和反思属于高阶思维,而对于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未发展完善;另一方面,学习者使用LV进行研习时,只就问题本身进行讨论,还没有意识到要进行这项活动。

所以,此阶段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引导学生来认识和理解问题;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完成知识的内化,这将有助于社会性知识的建构。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社会性知识建构过程的知识的确定

教师确定讨论主题,发表首贴,引发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游戏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游戏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为学生扫除学习上的种种障碍,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4.2 社会性知识建构过程的技术支持

教师应该在不同行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使得教育游戏达到最佳效果。

4.3 社会性知识建构过程的分享环境

让学生体验成功,注重讲评,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上网找资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文明发帖,注意发帖时的版权信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克制学生情绪,督促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小组学习、网上交互等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等。

参考文献

[1]周玉霞,李芳乐,李浩文,等.玩还是学:学习村庄中学生的知、情、意、行[J].中国远程教育,2008(1):57-61.

[2]曹静,李世红,廖小群.基于计算机教育游戏的认知学习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05-108.

[3]马秀芳,李克东.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知识建构观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0-23.

[4]应用数字化认知工具促进知识建构的实践研究[M].香港资讯科技教育论坛,2009.

[5]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以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6]张倩苇.信息时代的游戏素养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9(11):14-18.

[7]陈静.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的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教育游戏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面向职业教育翻转课堂的教育游戏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游戏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