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研究*

2013-02-15 06:38丁晓欣刘颖春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执业资格工程师校企

丁晓欣 刘颖春

(吉林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长春130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建设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快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而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途径.

我国在建设行业建立执业资格制度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职业资格制度以后,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工作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已建立了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造价工程师、城市规划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经纪人、建造师等八个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其中,与工程管理相关的执业资格有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1 高校实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学生就业

据调查,从目前工程管理就业市场看,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就业者的学历证书,在一定意义上更重视就业者的资格证书,就业者拥有职业资格在就业市场上会具有竞争优势.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可有助于学生未来顺利地在资格考试过程中取得相关资格,进而顺利择业,并从事相关工作.

1.2 有利于学生执业

仅从应试的角度评价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未免表面化,实质上,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未来从业和执业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础和素质基础,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更职业化,最终有利于相关行业的发展.

2 实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研究的关键要素

2.1 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各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都注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在专业理论教育教学方面基本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道德教育也较完善.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有足够的重视,但落实起来却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2 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注册执业资格教育具有各自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是以建设行业为依托,以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主,注重学生能力的教育;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是以工程实践为主,以高校的专业教育为基础,注重执业素质的教育.目前两种教育的衔接,关键在于实践环节如何按目标实现[1].而实践环节的效果又可以看做是由一系列因素影响的函数,可以表示为:E=f(x1,x2).其中:E表示实践环节的效果;x1表示影响实践环节效果的校内因素,包括领导重视程度、实验室条件、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x2表示影响实践环节效果的校外因素,包括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的技术水平、单位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等.

3 实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研究的思路

3.1 根据学生特长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方向细分,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样性需要

3.1.1 学生可以选择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方向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领域从业,并考取资格证.因此,学生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可以进行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

3.1.2 对各方向学生实行导师制

工程管理专业按执业资格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离不开导师团队的支撑,不论是学生,还是导师,先依托某个方向,未来可以向相关方向发展,如图1所示.各相关高校应重视导师的遴选和培养工作.

图1 关系图

首先,在重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前提下,短期任职、兼职、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或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措施,鼓励教师企业挂职,通过参与联合课题与科研项目,增加对前沿专业知识的把握,提升实践教学与指导能力;

其次,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本行业相关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校内和校外教师合作讲授的机制;

最后,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和动态考核机制.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情况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提高教师企业生产实践的效果;同时,根据考核情况,在职称晋升与聘任、出国进修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2 大力推行校企联合以提高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效果

提高实践环节的效果是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其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和部署校内、校外各种影响因素,但通过校企联合实施对学生的培养,则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所谓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和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为寻求共同发展和谋求共同利益合作开展学生培养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资源互补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利益共享是校企合作关系得以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良好的信任关系和有效的规范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成功保证.当前,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已成为一种趋势.校企联合可以确保高校教育愈加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同时可以满足受教育者需求,进而促进学校和相关专业焕发生机和活力[2].具体做法如下:

(1)成立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该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包括行业协会组织代表、行业知名企业专家代表及校内专家代表等成员,他们共同研讨、论证、制定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思路及培养方案;

(2)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①企业专家进课堂.企业专家可以以专题讲座、行业报告、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②校企共建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这有利于学校内外的专家彼此利用各自优势资源,有利于校企之间在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进行交流,利于技术创新和进步,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利于高校人才培养;③校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在给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高校也应注意适当投入资源,在人力资源、技术研发、各项管理改革上给企业提供帮助和建议[3].

3.3 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利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检验及针对就业工作的评价都集中于在校毕业生,而相对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工作却十分滞后.重视毕业生离校后的反馈评价,才能了解到来自市场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状况,才有助于发现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进而促使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4].

毕业生离校后的反馈工作量大、难度高,高校必须长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这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研究反馈的程序、方法、指标体系,以落实此项工作,最终推动学生培养工作与时俱进,保证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良性循环.

4 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培养建设行业从业人员需要运用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该模式的深度运用,需要抓住一个中心、一个前提、一个平台和一个动态机制,即以提高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为中心,以学生职业方向细分为前提,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动态实现该模式的良性循环.

[1]黄曹华.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2]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0(12):8-10.

[3]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54-56.

[4]文旭平.构建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75-77.

猜你喜欢
执业资格工程师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不利中医护理教学
校企合作五反思
全国6.2万余人报考2013年度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