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02-18 14:24汪春翔王员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党史马克思主义

■汪春翔 王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历史的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1]的明确要求。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2],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理解、认同、运用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实感染力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这需要一种既有历史确证又有理论提升的载体作为凭借,透过历史事实认识真理。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两者兼而有之的载体。江泽民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3](P547)胡锦涛强调,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4]。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地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这部鲜活生动的“教材”,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系统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阐述。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不仅清晰地展现着党的理论成果凝结的整个过程,而且在几个重要关节点上生成着闪耀真理光芒的理论结晶。创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历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往无前、顽强拼搏,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历程,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满强大的真实感染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使受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更要使受众心理上认同、接受和信任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激烈交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使之成为“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从而自觉根据政治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显现了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可争辩的科学性,而且强有力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从“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中“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再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及其伟大实践。这种价值观科学地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统一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它激发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共鸣,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提升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增强了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由达成共识这一“批判的武器”转到向现实实践生活进行“武器的批判”。一句话,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止步于“化”到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还要让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6](P323)。这不仅需要外在制度的规约,更需要主体将内化于心中的理论上升为政治信仰和道德信念,身体力行,付诸行动。无疑,丰富生动、形象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契合了主体生成内在动力的实践要求。如果说,“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生的眼目”[7](P280),那么,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核心要素。置身于我们党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学生可以深切感触到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时的诸多艰辛曲折,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广大学生可以从党的历史宏大叙事的“史实”和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深刻启迪,并提升为理性认识的“史识”,进而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

二、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把党的知识、党的历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注意结合党的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党的历史、坚定党的信念。但因各种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总体认识不足

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并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而发展壮大的历史。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艰难奋斗历程缺乏深入了解;对于党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和付出的代价,缺乏切身的感受。有关机构曾对北京、上海、武汉和深圳四个城市的青年学生进行过改革开放党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065人中,改革开放知识及格率仅为15%,反映了一些学生的党史知识十分贫乏。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8](P399)因此,“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9](P206)。要把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学习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史结合起来,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党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10]

(二)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存在否定和歪曲党的历史的倾向

近年来,一些人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一是否定“五四”以来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和歪曲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以“理性思考”为名,以西化和分化中国为政治图谋,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各种敌对势力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视为“普世价值”,竭力诋毁和攻击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二是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为已经被中国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一些历史结论“翻案”,蓄意扭曲和颠倒历史是非。三是通过各种方式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肆意戏说,对一些革命先贤和仁人志士肆意贬损。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从歪曲社会主义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这不仅颠倒了历史是非,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严重混乱,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任其泛滥,必然摧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依据,其后果十分严重。必须旗帜鲜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1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的体系与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我们重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但教育的体系与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开发不够系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资源开发的历史还原与时代创新的统筹思考,缺乏将丰富的党史资源转化成优质的教育资源,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产品单一化、教育内容单调乏味、缺乏生活气息。有些重要历史、党史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述,这样听起来惊心动魄、趣味横生。多数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有的对灌输与疏导的关系处理不当,把灌输看成是说教,我说你听,板着面孔说话;有的用戏说、胡说的方法讲党史,不顾历史事实,扭曲党的历史,没有给学生切合实际的价值导向;有的缺少应有的实践性,缺乏实践参与和实践体验,受教育者缺乏自主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创新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针对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党史资源入手,在完善教育体系上下工夫,在创新教育模式上做文章,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中国共产党拥有极为丰富的党史资源,这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开发好党史资源,使之转化为优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资源,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积极的意义。高度重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历史资源的开发。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发展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认识、分析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与理论创新。着力发掘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精神资源,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开发的水平,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以教育为目标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核心,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产品”的开发思路,以满足教育教学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为教育人、培养人服务,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新“产品”,使之真正起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面向大学生,开发和创新适合研究生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特殊产品,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要开发和创新反映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红色经典作品,包括红色文学经典、红色美术经典、红色电影经典、红色音乐经典。近年来热播的《邓小平》、《惊天动地》、《建国大业》等作品,吸收了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坚持主旋律与艺术性、通俗化和市场化的统一,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创作尽可能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秀教科书。

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成果,要坚持联合开发的原则,充分发挥宣传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部门、企业、学术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参与和推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要坚持整体统筹开发的原则,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资源的实质,结合区域特色,统筹兼顾,将其整合和“再生”成优质的党史教育资源;要坚持立体动态开发的原则,坚持保护、整合、挖掘、抢救一体化的开发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优质的党史教育资源。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体系,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效的运行机制

用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青年学生,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实现党史教育资源向资政育人优势的转化,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效的运行机制。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体系,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整合现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相关课程,结合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专题教学。如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必须推进教育资源“进教材”,除选用教育部编写的教材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组织力量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辅导,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的需要。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体系,要健全政府、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运行机制。一是发挥政府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需要政府的倡导和包括政策导向、财政保证、社会动员等方面的支持。政府对各类爱国主义基地的免费开放,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发挥学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要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入学校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之中;三是发挥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中的宏观环境作用,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多元的实践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要按照资政育人的要求,积极探索以体验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模式,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载体。一是强化实践参与载体。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革命遗址、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精神展览;利用重大革命事件纪念日 (如建党、建军纪念日)或重要革命人物纪念日(如孙中山、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诞辰或逝世纪念日),举行特定的主题党团活动等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和体验,提升教育效果。经验证明,开展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深入实施,是深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是发挥党史教育基地的载体作用。全国数量众多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党史教育基地,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生动教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提供了可亲可感的渗透式、体验式教育场所。高校应与这些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教育平台,着力创新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为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便利的条件。

三是创新课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与文化活动载体。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等。开展红色文艺活动,阅读党史读物与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让学生在学术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中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如组织观看反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影视作品,推选阅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活动和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轻松休闲的环境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是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载体的独特作用。当前,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独特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参与的平等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建立形式多样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网站网页、专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教育、成果推广、信息发布的网络基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育相关资源制成数字化产品,以图、文、声、像等形式,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活动,利用网络“论坛”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网络讲座和讨论,实施网上实践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独立理性思考,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教社政[2005]5号.

[2]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胡锦涛.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N].人民日报,2006-07-26.

[4]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新华网,2012-11-29.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A].傅任敢教育译著选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李长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1-07-06.

[10]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0-07-21.

猜你喜欢
大众化党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党史上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