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迪华运用温通逐瘀法治疗心系疾病的经验

2013-02-19 19:37陈建明徐贻珏
江苏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徐老温阳附子

陈建明 张 琪 徐贻珏

(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

徐迪华老中医为孟河医派名家屠揆先先生的弟子,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全国第二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徐老从医近70载,擅长中医内科,尤其对心系疾病的理法和方剂配伍作了深入研究,独创多个秘方,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徐老灵活运用温阳益气、开窍通脉、活血化瘀三大类药物,巧妙合成方剂,命之“温通逐瘀法”,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病窦综合征等心系疾病,颇具疗效,现将其诊治经验介绍如下:

1 冠心病心绞痛

1.1 基本病机 徐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病均因胸阳不展,失于温煦,推动无力所致,其标实在于心脉不通,其本虚在于上焦阳微。治疗首先是温心阳,其次才是通血脉,非温不能行气通脉止痛。若不及时治疗,可致心、肝、肾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加上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便进一步阻塞心脉,发生心肌梗死。

在治疗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 (辨证属痰浊瘀阻型、气滞血瘀型)时,徐老自拟了宽胸逐瘀汤:丹参、当归、川芎、赤芍、葛根、地龙、沉香片、三七片、香橼皮、生蒲黄、红花。心气虚者加吉林参;挟痰浊者加瓜蒌、胆星、泽泻;有心肾阳虚者加人参、黄芪、肉桂。

急性心肌梗死后期的患者,多有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发冷、脉细弱等心阳衰弱的表现和血瘀症状,徐老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者加人参、黄芪,阳虚者加附子、桂枝,赤芍、川芎、枳壳等药的剂量要比王氏原方大2~3倍,临床多有疗效。

在治疗亚急性或急性心梗时,徐老认为属气滞血瘀证者可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苏冰滴丸、丹参、川芎嗪、葛根黄酮静滴;属心阳暴脱证者可用参附注射液、独参汤;属气虚血瘀证(后心梗时期)者当用益气活血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人参或西洋参、黄芪、丹参、当归、川芎、葛根、地龙、三七、桃仁、红花、蒲黄;心肾阴虚者加麦冬、黄精或二至丸。

2 心力衰竭

2.1 基本病机 徐老认为多种基础疾病均最终演变为心力衰竭,患者初起以心气虚或气阳两虚为主,渐及阴血,病程中痰、瘀、水三者常相兼夹,病程末期以阳(气)虚、血瘀、水饮三者相兼为病,其治疗上应标本同治,益气温阳以扶正,活血利水以祛邪,同时兼顾阴血。

2.2 辨证论治 临床主要表现为低心泵,低心输出量,血循环减慢,症见:四肢不暖,唇舌发绀,下肢浮肿,脉沉细弱等。徐老提倡在运用中药治疗本病时以补气、温通心阳为主,辅以化瘀利水,尤其重视益气,认为气火同源,气足自行则寒去、瘀消、饮化,故多用温性益气药以收温通心阳之效。自拟拯心回阳汤:黄芪、吉林参、桃仁、红花、丹参、桂枝、当归、川芎、葛根、猪茯苓、五加皮。黄芪是本方君药,具有促进心肌细胞再生、促侧支循环、保钾利尿之效;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等同时具有抗心肌缺血、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见神倦欲寐、形寒厥冷、脉象沉微或心泵高阻低排时加附片。用于心梗后所致心衰心肾阳虚证疗效尤佳。

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1 基本病机 徐老认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因阳气虚损,心阳不振,无力鼓动血脉;或寒凝血脉,失于阳气温煦,又伴有气虚、气滞、血虚、血瘀、痰凝、湿阻等。治疗时尤要注意益气温阳,逐瘀通窍。

3.2 辨证论治 对于本病治疗,徐老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桃红四物汤加桂枝、川芎、丹参、当归、三七、桃仁、红花等药,临床取得一定疗效。研究表明,麻黄及附子有提高患者心率、改善电生理参数、使心脏起搏点上移的作用。

4 验案举隅

案1.陈某某,女,65岁。2009年5月16日初诊。

美国学者保罗·麦克林提出了“蛇形脑”这个概念,人类在处于恐惧和愤怒情绪时,做出的应激反应和蛇一样——蛇在发起进攻时,要么喷毒液把对方毒死,要么缠住对方使其窒息而死。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冠心病史15年,5年前又患腔隙性脑梗,曾多次住院诊治,长服波依定、鲁南欣康、消心痛、阿司匹林等药,服药后血压及心绞痛尚属稳定,但近2年来渐感胸闷气短,难以登楼,咳嗽有痰,食少腹胀,小溲减少,下肢浮肿,2月前再次住院治疗,诊断为:高血压Ⅲ期、冠心病、慢性心衰、少量腹水,应用多种保心药加速尿等治疗,疗效不著,遂来求诊。刻诊:面色晦暗,声短气怯,食少腹胀,舌体暗胖、苔白腻带滑,脉沉弦带涩,下肢凹陷性浮肿Ⅱ度,血压136/100mmHg,诊断为:胸痹心痛(心肾阳虚证)。投拯心回阳汤化裁。处方:

红参10g(另煎并两次嚼服),黄芪80g,黑附片10g(先煎),桂枝 10g,炒白术 10g,丹参 20g,赤芍15g,川芎 20g,参三七片 4g(入煎),茯苓 20g,五加皮12g,生姜3片,红枣8枚。先服7剂。

二诊:服药7剂,自觉精神好转,食欲见开,胸闷气短减轻,溲量大增,下肢浮肿退尽,血压140/90mmHg。前方大效,去黑附片,加当归 15g、杜红花10g,黄芪用量减为36g。

本案共诊5次,服药50余剂,三诊后即可登楼并自主生活,五诊后去医院复查,心功能(包括心电图及左右心室射血指数)明显改善,B超探查腹水已除。

案2.恽某某,男,52岁。2008年9月20日初诊。

患者诉胸闷头晕乏力2年,曾昏倒两次,住院治疗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刻诊:面色暗红,四肢不暖,舌体暗胖、苔薄白腻,脉迟弦而涩,心率静息时42次/min,一般活动后50次/min,血压110/70mmHg。诊断为:胸痹(心阳不足,寒湿凝阻证)。治以温通活血,散寒化湿。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甘草汤、桃红四物汤三方合参。处方:

麻黄9g,黑附片10g先煎,细辛5g,炒白术10g,桂枝 10g,丹参 20g,当归 15g,川芎 20g,赤芍15g,桃仁泥 8g,杜红花 10g,茯苓 10g,炙甘草 6g。 嘱先服10剂,若有好转,连服30剂。

二诊:患者服药10剂后,自感心胸较舒,头晕肢冷减轻,乃连服30剂未诊。此次来诊时舌胖苔腻已化,心率静息时54次/min,一般活动后增为60次/min。前法有效,以原方加鹿角胶20g,另陈酒炖烊2次分服,再服30剂。

患者于2008年9月~2009年3月半年间共诊5次,服药120余剂,病情有一定改善,以后继续来诊,周期服药。2年后改服药酒,迄今2年余,心率维持在56~64次/min,血压一般在128/80mmHg左右,自我感觉尚好,能正常活动,并参加农业劳作。

5 结语

应用温阳益气、开窍通脉、活血化瘀三大类药物组方时,应根据具体病情,有侧重点。例如寒象重者加重温阳药,虚象重者加重温补药,气滞重者加重理气药,闭塞重者加重通脉药,瘀血重者加重活血化瘀药。如验案1中,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故重用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扶助心气;桂枝、黑附片温通心阳;川芎、三七、丹参活血化瘀。验案2中,患者寒凝症状明显,故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振奋心阳。

温通逐瘀三大类药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目前趋向改善心血循环首选黄芪、当归,抗血小板聚集首选川芎、丹参,抗血栓形成首选桃仁、水蛭、莪术、三棱、益母草,病态窦房结功能不全首选附子,体表循环不良首选黄芪、桂枝等。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协同性,例如人参—附子,黄芪—附子,黄芪—桂枝,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吴萸—当归,乳香—没药,莪术—三棱等等。

温通逐瘀法体现中医气血学说和整体思想,它的特点是融合温阳益气、开窍通脉、活血化瘀于一炉,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类处方中的温补药和某些温阳药多有增强免疫或双向调节作用,如黄芪含有黄芪苷、黄芪苷元,有加强心肌收缩作用,对衰竭心脏的强心作用更为显著,并有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增加抗缺氧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构型及射血功能,增加心输出量等作用[1]。人参能直接兴奋心肌和加快心率,增加心脏排血量,改善循环,从而升高血压,还可增强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物质代谢等多种功能。此外人参新成分(prostisoe)有类似丙种球蛋白的免疫作用,人参多糖对抗体免疫功能有刺激作用[2]。故这些药物一般可长期服用深受患者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温通逐瘀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凝血差、有出血倾向患者、阴津不足的患者都要慎用。高血压有阳亢症状者忌用,高血压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阳虚症状者仍可使用[3]。

[1]周丽雅.黄芪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应用.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4):56

[2]张秀英.谈人参的临床药理作用.吉林医学信息,2006,23(3-4):40

[3]徐迪华.高血压伴有阳虚证可否使用附子、肉桂等温阳药的问题解答.中医杂志,1981(7):51

猜你喜欢
徐老温阳附子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红雪缤纷”忆徐老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徐光耀“四不”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