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治验4则

2013-02-19 19:37林汉芳
江苏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胆南星温胆诸症

林汉芳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

温胆汤出自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实、竹茹组成,主治痰热内扰、心胆虚怯诸症。临床上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肝胆疏泄条达失职,脾胃运化升降失司,导致湿聚生痰,痰阻气郁;或痰阻经络,经脉不畅;或痰浊蒙窍,清阳不升;或痰湿壅遏于肺等均可加减运用。笔者临床中以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请同道指正。

1 郁证

李某,女,62岁。2009年7月15日初诊。

患者由于家庭原因精神受到刺激后,感到烦躁,易怒,失眠,近期加重,每晚服舒乐安定只能睡2h,头晕纳呆,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有畏难情绪。有抑郁证病史。曾口服阿普唑仑片每日睡前2片,氟西汀20mg每日早1片,药后手足发麻,上、下肢肌肉震颤,后改为唑吡坦每日睡前1片,艾司西泰普兰每日早1片,药后仍然手足发麻,肌肉震颤,极度无力,坐立不安,无法忍受,便停服上述抗抑郁药而就诊于中医。现症:抑郁不舒,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口苦,不思饮食,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中医诊断:郁证(痰热内扰)。治宜:化痰解郁,清心除烦。处方: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味。处方:

半夏 10g,姜竹茹 10g,枳实 10g,茯苓 15g,陈皮10g,胆南星 10g,栀子 10g,淡豆豉(后下)10g,酸枣仁10g,远志6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2日二诊:烦躁、焦虑有所缓解,中药服到第6剂时,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停服舒乐安定,每晚能睡4~5h。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

7月29日三诊:诸症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渐佳,每晚已能睡5~6h,偶有心烦心悸,冒火出汗等症状。7月22日方加西洋参须10g、麦冬10g、五味子6g,15剂,巩固治疗。后患者情绪稳定,诸症消失。随访1年,一切正常。

按:《内经》中首先提出了情志内郁致病的思想。本例患者由于思虑过度,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炼津为痰,上扰清窍,则出现上述精神活动的异常。其主要病机为痰热内扰,蒙弊清窍,故治疗首重化痰解郁,清心除烦,兼以养心安神。方中半夏、胆南星燥湿祛痰,和胃降逆;姜竹茹清胆和胃除烦;枳实、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栀子、淡豆豉清宣郁热,除烦安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远志亦能祛痰开窍;炙甘草健脾调和诸药。

2 痹证

张某,男,55岁。2008年10月20日初诊。

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3年。现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下肢尤甚,痛处无红肿,行走乏力,腰背酸痛,天气变化疼痛加重,精神疲倦,纳呆,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苔腻微黄,脉弦细结。中医诊断:痹证(痰瘀痹阻)。治宜:化痰活血,祛风通络。方用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

半夏 12g,陈皮 10g,枳实 6g,竹茹 10g,茯苓10g,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5g,羌活 10g,独活10g,乌梢蛇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0月27日复诊:服上药后自觉疼痛减轻,守方20剂,诸关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

按:类风湿关节炎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日久入络而可见瘀血之象。清代林佩岑《类证治裁·痹证论治》认为:痹久不愈,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提示痰浊瘀血是该病的致病因素。近代一些学者认为瘀血夹杂,痰湿痹阻经络是本病基本特征[1]。本例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聚湿生痰,痰阻气机,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细结。故投温胆汤清热化痰,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收到显效。方中半夏、陈皮、竹茹、枳实化痰行气,桃仁、红花、当归养血活血通络,羌活、独活、乌梢蛇祛风湿、通经络。

3 眩晕

李某,女,40岁。2008年4月11日初诊。

患者有发作性眩晕病史5年余,平素每当疲劳时易发作。此次于两天前起床时突然感到头晕眼花,闭目稍缓,睁眼时视物旋转,如坐舟车,昏晕欲倒。曾口服晕可平、眩晕宁片等药罔效。现症:头晕,视物旋转,胸闷泛恶,食少,嗜睡,舌苔白腻,脉濡滑。中医诊断:眩晕(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治宜:健脾化湿,祛痰止眩。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

半夏 15g,茯苓 15g,陈皮 10g,枳实 10g,苍术10g,白术 10g,泽泻 10g,天麻 15g,钩藤 15g,砂仁 5g(后下),生姜(自备)3片。5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16日复诊:服5剂药后,头晕,视物旋转,起床欲倒已消失,胸闷泛恶、食少均减轻,常自汗出,苔转薄,脉弦细。上方去苍术、泽泻,加党参15g、淮山药10g、薏苡仁15g,15剂。服药后诸症消失,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中医学认为,凡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疲劳过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聚湿成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脑窍失养,眩晕由生。即“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本虚标实乃眩晕发作的基础,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渗湿、除痰止眩。方中半夏、茯苓、枳实、陈皮燥湿化痰;苍术、白术、泽泻健脾渗湿;天麻、钩藤平肝息风止眩;砂仁化浊醒胃;生姜温中止呕。本例为虚实夹杂,初诊时以邪实为主,痰湿表现明显,故用温胆汤加减而获效,复诊时痰湿已化兼有虚象,予扶正祛邪,调和脾胃,恢复升降功能而痊愈。

4 咳嗽

王某,男,58岁。2008年6月23日初诊。

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反复发作已3年余。此次因1周前感冒,开始有鼻塞、喷嚏、咳嗽等,经服用感冒药后,鼻塞、喷嚏已除,但咳嗽不减。现症:咳嗽吐痰,咳声重着,痰多黏稠,痰出咳平,晨起为甚,胸闷纳呆,神疲困倦,舌淡、苔白腻,脉滑。胸透:两肺纹理增粗。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蕴肺)。治宜:益气健脾,化湿除痰。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处方:

党参 30g,黄芪 30g,法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10g,枳实 10g,胆南星 10g,苏子 10g,莱菔子 10g,白前10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6月30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减轻,舌苔转薄,上方加五味子10g,复进10剂,诸症皆平。嘱平素忌生冷,避外感,适寒暖,防复发。

按:《素问·咳论》认为咳嗽系由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经》指出咳的病位在肺,并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病及肺者均能致咳。本例患者由于外感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职,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蕴于肺络,酿成本病。痰湿壅遏于肺,故咳声重着,痰多易咯;湿痰中阻,则胸闷纳呆,神疲困倦;舌淡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之象。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益气健脾,脾气旺则水湿得以运化输布,痰湿无处化生;陈皮、半夏、胆南星燥湿化痰;枳实顺气,使痰随气下;苏子、莱菔子、白前等降气化痰,肺气清顺,痰湿消除;炙甘草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化湿除痰之效。

叶天士指出:“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故温胆汤既治痰热为患,又治三焦湿热留恋,以分消走泄法,转气机,化痰湿,分消三焦之气,达到上宣肺气,中运脾气,下利膀胱之气的效果[2]。可见,温胆汤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上述所举4例病虽各异,其病因病机相同,故均用温胆汤加减化裁而收异病同治之功。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本方的加减变化,用于痰浊内盛的其他多种疾病,例如情志不畅、痰火内聚的脏躁病,痰热内扰之惊悸、癫痫、失眠等,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

[1]郭秀芝,王利民,黄晓晔,等.运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09,6(22):92

[2]苏琛,李津梁,王丛红,等.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山东中医杂志,2010,29(5):318

猜你喜欢
胆南星温胆诸症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牙龈出血 按摩承浆穴
胆南星炮制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以法统方结合机器学习探索中医温胆治法沿革
痰热扰心型失眠的中医治疗
胆南星化学成分的研究
杞黄补阴丸治疗绝经前后诸症临床研究
胆南星炮制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与思考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