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治验3则

2013-02-19 19:37丛晓东
江苏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生石膏养胃竹叶

丛晓东 苗 青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竹叶石膏汤出自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组成,具清热和胃、益气生津之功,主治热病差后气津两伤,余热未尽之证[1]。由于本方组方严谨,药简效宏,后世多用以治疗中暑、麻疹合并肺炎、流行性出血热、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我们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及慢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久咳案

赵某某,女,60岁。2012年4月9日初诊。

反复咳嗽3年,加重1周。3年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当时未予重视。平素自服止咳中成药,咳嗽时轻时重。曾于当地中医院就诊,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辨证为“阴虚火旺”,服用六味地黄丸及养阴清肺口服液、复方甘草合剂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周前咳嗽再次加重,甚至夜间难以入睡,故来我院门诊治疗。就诊时患者咳嗽剧烈,影响睡眠,痰黄黏,量不多,不易咯出,气短,同时呃逆、嗳气频繁,伴有头晕,口干不欲饮,反酸烧心,饮食后咳嗽加重,大便可。舌红苔薄,干燥少津,脉弦滑。查血常规正常,肺功能示轻度阻塞性改变:FEV193%,FEV1/FVC 67%;3月前做腹部 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炎;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服用丽珠得乐。辨证为胃热阴伤,肺胃气逆。治疗当清泻胃火,益气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汤合竹皮大丸加减,处方:

麦冬 30g,半夏 10g,生石膏 30g,淡竹叶 10g,生甘草 6g,太子参 15g,竹茹 15g,桔梗 10g,茯苓 20g,生地15g,白薇12g,玉竹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月1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诸症减轻,咳嗽、咳痰及气短明显缓解,无头晕,反酸烧心较前减轻,偶有胃脘痞胀及呃逆,两胁及后背灼热不适,夜眠差。仍舌红苔少,脉弦滑。阴虚胃热,继以清热益气生津为法,加黄连10g、吴茱萸3g清肝和胃,并加酸枣仁30g安神,再服7剂。

4月23日三诊:症状明显缓解,继服前方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病久耗伤气阴,伴有气短,纳差,舌红、苔薄干燥而少,脉弦滑,确属阴虚气怯之候。患者咳嗽剧烈,伴有呃逆嗳气,反酸烧心明显,口干,病在胃,证属胃热阴伤,肺胃气逆,其治疗重在清胃热,益气滋阴,故用竹叶石膏汤合竹皮大丸加减,既清肺胃之热,又益气养阴。患者服药后胃热清,肺胃逆气得平,故咳嗽明显缓解,呃逆嗳气亦减轻,再加左金丸清肝和胃治其反酸,竞收全功。

目前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广泛,除用于病后余热,气阴两伤之外,还用于伤暑发热、汗多、口渴、脉虚数以及胃火呃逆,肺热咳嗽之气阴两伤者。其中麦冬配半夏,润燥同用,为本方配伍特点。半夏辛温而燥,用于气阴耗伤之证,似不相宜。以清凉滋润的石膏、麦冬与半夏配伍,既可防其滋腻,还可输布津液,使脾气散精于肺,则津液能输布全身。半夏得石膏、麦冬的凉润,又无助热伤津之弊。三药相伍,凉温并用,刚柔相济。我们认为麦冬与半夏配伍,有养胃阴、平冲降逆之功,为本方取效的关键。现代研究发现竹叶石膏汤不仅能够增强兰索拉唑的制酸作用,还可以调节胃肠蠕动,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还有抗菌作用和良好的免疫调节功效[2-3]。

2 鼻鼽案

王某某,女,58岁。2012年5月15日初诊。

反复流涕,喷嚏10余年,加重伴咳嗽1个月。患者近10年每闻刺激气味或受风后出现鼻塞、喷嚏、流大量清涕,曾于多家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1个月前受凉感冒后鼻炎又犯,鼻塞、流涕及喷嚏症状加重,伴有咳嗽、发热,于外院查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诊为“支气管炎”,予口服头孢呋辛酯及清开灵口服液对症治疗。服药后发热缓解,但咳嗽及鼻炎症状未见减轻,遂至我院门诊治疗。就诊时患者咳嗽频繁,痰少,鼻塞、喷嚏、流涕,口干,咽干,心烦、急躁易怒,纳呆眠差。舌红、少苔,脉弦滑。追溯病史,既往有慢性咽炎、抑郁症及失眠病史,经常服用金果饮、西瓜霜含片、地西泮片治疗。四诊合参,辨证为虚热内扰,肺胃气逆,水火不济。治以和胃清热,泻心安神。予竹叶石膏汤加黄连、生地,处方:

淡竹叶10g,生石膏30g,麦冬30g,法半夏12g,太子参 15g,生甘草 6g,茯苓 20g,黄连 6g,生地 30g,酸枣仁30g。7剂。日1剂,水煎服。

5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诸症减轻,同时鼻炎明显缓解,睡眠较前好转,偶有腹痛,纳食可,大便偏稀,小便调。舌红、苔少,脉弦滑。将前方生石膏减量为15g,加炒白术10g健脾益气,生地减量为15g。继服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多年来遇刺激气味或遇风后喷嚏、流涕等鼻炎症状明显,服用常规中成药治疗,控制不佳。此次感冒受凉出现咳嗽,且心烦急躁,睡眠极差,形体偏瘦,舌红、少苔,脉弦滑。证属胃热阴伤,虚火扰心之候,脾胃气机失调,肺胃气逆。故用竹叶石膏汤,清虚火,养胃阴,调脾胃之气机。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阴复则气降。复诊时患者诸症大减,大便偏稀,属脾气偏弱,故减石膏、生地之用量,加炒白术健脾益气而善其后。

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养胃阴法,以变通麦门冬汤法为基础治疗胃阴虚证。华岫云总结叶氏经验云:“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槁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阐明了胃阴不足、九窍不和的病机。其后《吴鞠通医案》及《温病条辨》继承叶氏思想,多次提到“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云“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也”。

3 哮咳案

李某,女,48岁。2012年6月5日初诊。

反复咳嗽5年。患者近5年每于冬春季闻到刺激气味或冷空气时出现咳嗽,伴咽痒、咽干,严重时胸闷、喘息,无发热、胸痛,曾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未见疗效。2011年4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查肺部CT正常,肺功能FEV175%,FEV1/FVC 70.2%,气道舒张试验阳性,诊为支气管哮喘,予顺尔宁及必可酮治疗,喘息有所减轻,但咳嗽未见明显缓解。2012年4月患者干咳再次发作,伴咽痒,遂求助于中医,服用麻杏石甘汤等,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6月5日就诊于我院门诊,就诊时患者以干咳为主,夜间较重,咳逆上气,咽痒明显,咳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夜间咳嗽时喉间伴有哮鸣音,不思饮食,眠差。舌红、苔黄而干燥少津,脉弦滑。病以咳嗽为主,当属中医“哮咳”,辨证为胃热阴虚,肺胃气逆。治以清热和胃,降逆止咳。方用竹叶石膏汤合止嗽散加减,处方:

淡竹叶10g,生石膏30g,麦冬30g,太子参15g,半夏 15g,生甘草 10g,桔梗 15g,蝉衣 10g,紫菀 30g,白前15g,百部15g,枇杷叶15g。7剂,水煎服。

6月12日二诊:患者干咳大为缓解,咽痒明显减轻,服药2日即能安睡,现偶有咳嗽,无痰,无恶心、呕吐,纳可。舌红、苔白,脉弦滑。继服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有哮喘病史,干咳多年,遇刺激气味或冷空气即发作。初诊时以干咳、咽痒为主,咳逆上气明显,属气机上逆之象,同时患者有呕恶等胃气上逆之症,纳眠差,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滑,乃胃经有热,故治以清胃热,降肺胃之气为主,用竹叶石膏汤合止嗽散加减。重用半夏降逆止呕,和胃安神。《内经》中以“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其中主要药物即是半夏,并且用量独重。另重用紫菀以治咳嗽气喘,两方合用,肺胃同治,即收全效。

[1]邓中甲.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5

[2]张晓园,冯五金.竹叶石膏汤加减配合兰索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10,26(3):27

[3]林永秀.中西药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海峡药学,2003,15(2):88

猜你喜欢
生石膏养胃竹叶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六偏磷酸钠对制备超细生石膏粉体的助磨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养胃六法 缺一不可
早餐这么吃,健康又养胃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治三叉神经痛
春季养生六个字 春捂 养胃 护肝
粗粮养生不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