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脾胃(消化系)病诊治歌括·脾病证治随咏

2013-02-20 10:00徐景藩咏著
江苏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素问脾气脾虚

徐景藩 咏著

徐丹华 陆为民 解读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脾病证治随咏

微着左胁似马蹄 散膏半斤当属胰 俾助胃气化水谷 游溢布散成精气

藏营裹血兼统摄 化为涎液藏意智 脾小则安主为卫 圆面多肉土形体

食饮劳倦可致病 外内之湿困于脾 腹胀身重便溏泄 头痛耳鸣窍不利

阳虚血亏及阴虚 此脏亏虚先伤气 统血失职血下溢 肝横木郁损戊己

脾病及肾不制水 或肿或胀泻鸡啼 补虚泻实乃常法 甘缓苦泻甜补之

六君子汤补脾气①东垣补中又益气 养真归脾与春泽②理中平胃明其意

上下交损治其中 培土生金妙无比 未病先防葆生机 饮食有节少倦体

脾病证治随咏解读

【原文】

微着左胁似马蹄,散膏半斤当属胰;

俾助胃气化水谷,游溢布散成精气。

【解读】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明·李梴《医学入门》:“脾扁似马蹄,微着左胁。”从以上所载可见,古今对脾大体解剖学的认识相似。“散膏”系指胰腺,古代所说的脾,有实质脏器脾,也包括胰。功能上又含概小肠进一步消化并吸收精微,充养全身内脏百骸。《素问·经脉别论》关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的论述,对脾的功能似已概括。《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和《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等对脾的运化功能也做了说明。

“运化”的内容,当以水谷为主,水湿为相应之辅。精微输布,维持生命活动,若有功能失衡,病理产物——水湿,亦需运化而自行调节。脾合胃,居中焦,消运水谷,合为“后天之本”,斡旋气机升降,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原文】

藏营裹血兼统摄,化为涎液藏意智;

脾小则安主为卫,圆面多肉土形体。

【解读】

《灵枢·本神》谓:“脾藏营。”《灵枢·决气》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难经·四十二难》载:“脾裹血。”脾为裹藏营血之脏器,又有统调、统摄之职能,其动力源于气。如气虚统摄失职,可以引起出血。如裹藏过多,脾之功能亢进,周身之血不足,既可出血,又现贫血。裹血留滞,可能成为“老血”,“脾脆”则易破裂。《灵枢·本藏》提出“脾小则藏安”、“唇大而不坚者脾脆”,这些都是可贵的论述。

《素问·宣明五气》曾载:“五脏化液……脾为涎”,“五脏所藏,脾藏意。”《难经·四十二难》亦谓:“脾藏意与智。”

脾虚患者对涎液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脾气亏虚者气虚不摄,可见多涎,脾阴虚可见少涎。前者通过健脾方药调治,在症状改善的同时,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差可由负值升为正值,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逐渐得到恢复,从而促进消化腺的分泌趋向正常。

意与智均属于人体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反映人的意志、意识、智能、智力等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若脾胃功能不足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可影响到意与智等神经精神活动,徐老在临床上为治疗这类患者提供可贵的思路。

《灵枢·五癃津液别》早有“脾为之卫”之记载,“师传篇”又谓“脾者主为卫”。“卫”指人体抗御外界致病因素的功能,亦即免疫力。征诸临床,脾虚者易感外邪,易罹免疫系统诸多疾患,这在预防医学及其治疗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调理脾胃,增强体质,可以防治诸多病症。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载:“土形之人,黄色,圆面,多肉,上下相称……”似指脾胃功能强壮之体质。“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此“气”也包括脾胃之气。这些论述,说明体质差异,对疾病学亦有参考意义。

【原文】

食饮劳倦可致病,外内之湿困于脾;

腹胀身重便溏泄,头痛耳鸣窍不利。

【解读】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是导致脾病的主要因素。“脾恶湿”,外湿入侵可致脾疾,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归正化,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温病条辨·寒湿》谓:“湿之入中焦,伤脾胃之阳者,十之八九。”外湿入侵,且常引动内湿,外内合邪,湿郁亦可生热。寒湿、湿热,不仅损及内脏,也常及于营卫气血,故可导致外感或内伤诸病。

劳累过度,能量消耗过多,使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不足,脾的功能负荷增加,渐致脾虚。反之,长时间伏案久坐,思虑多,可使脾气失运,气血不畅。加之体力少动,饮食量一般减少,气血精微不足,对本脏的濡养亦相应亏乏,互为因果,诸病随之而生。

关于脾的病证,历来记述甚多,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身重、肌肉痿、足不能收、善痿、脚下痛,虚则肠鸣、食不化”等等。《灵枢·经脉》谓:“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矢气则快然如失,身体皆重……是主病所生病者,舌本强,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又按《难经·五十六难》尚谓:“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此外,《素问》还载有脾疸、脾热病等与脾相关的病症。

如上所述,已可知脾病甚多。徐老据临床认为常见的脾病主要如泄泻(尤其是久泻)、胀、胃痞、胃痛、主诉神倦身重等等。由于脾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故脾与其他脏腑互有联系,如脾病及肝,肝病及脾,脾虚及肾,脾弱影响肺、心等。脾病也可反映为头面窍络与小溲异常的病症,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处所说“肠胃”主要指脾胃。又如“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亦概括提出大小便多种异常病症与脾胃之气健旺与否有关。可见脾在病理状态下,其病症可涉及整体。

【原文】

阳虚血亏及阴虚,此脏亏虚先伤气;

统血失职血下溢,肝横木郁损戊己;

脾病及肾不制水,或肿或胀泻鸡啼。

【解读】

脾病多属里证,其病机有虚有实。实证病理因素有湿阻、气滞、食滞、血瘀等,与湿相似同类而清浊不同者为水与饮。

脾之虚,每以气虚为主。气虚不已,可致阴虚,或由气虚而致阳虚,阳虚及阴,亦可导致阴虚。若气虚不能摄血,出血以后,则为血虚。总之,脾阳、脾阴及脾血亏虚之证,其脾气亦必虚衰。

脾土与肝木密切相关,肝病木郁或肝木横逆,易犯脾土,故临床有木乘土的疾患。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即有“木乘土”专篇,很多肝脾俱病的疑难案证,如脘腹痞、胀、痛,便泄,呕吐不食等兼具,情怀不畅,又似郁证之类,在该篇叶案55例中有论治之则,别具匠心。如所用培土和胃、泄肝制木等通补相兼、刚柔配伍等可贵经验,读之深受启迪。

若脾土衰败,肝横莫制,发展成臌胀,为肝脾同病的重证。土败木贼,脾虚及肾,土不制水,水液泛溢,为肿与胀。徐老善于从培土制木并加利水方法,调治得当,常获改善。

脾气虚,运化失职,湿从内生,食而不化,常导致泄泻。尤以久泻不已者,脾气必虚。有的重证则呈完谷不化,或黎明即泻,俗称“鸡鸣泻”,一般责之于脾虚及肾,肾阳不振。夜半至平旦为阴中之阳,脾肾阳气已虚,黎明阳气不振,动而为泄。然而,也有既痛而泄,黎明寅卯木气始旺,斯时之泻,与肝有关,抑木扶土,可疗此疾。

【原文】

补虚泻实乃常法,甘缓苦泻甜补之;

六君子汤补脾气,东垣补中又益气;

养真归脾与春泽,理中平胃明其意。

【解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素问》:“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病常有气滞、水湿或血瘀等病理因素,故理气、化湿、行瘀、消食等法,常与补脾之法相机配用。治脾之虚,当以健脾益气为主,或以之为基本治法。主要方药如《医方集解》六君子汤,药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甘草,适用于饮食减少、脘腹痞胀、得食稍减、大便溏泄、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或濡、舌质偏淡、边有齿印、舌苔薄白之脾虚证。如兼脾虚气陷,脘腹坠胀,小溲清而频数,脱肛者,佐用升阳举陷如柴胡、升麻、荷叶等,即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阳虚证,兼见畏寒、肢冷、肿胀、舌质淡白、脉沉细者,配加干姜(或炮姜)、附子、草豆蔻、益智仁等,寓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意。

兼有头昏、心悸、不寐、不耐劳累、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舌淡白而无华之脾血虚证,配加当归、白芍、酸枣仁、龙眼肉等,寓归脾汤意。

脾阴虚证,常继发于脾气久虚之人,或由脾阳虚而及于阴虚,也有继发于其他脏腑之虚证如肺、肝、肾之阴虚证。脾合胃,脾阴虚者,胃阴亦必有不同程度之亏虚。

脾阴虚证的主要症状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不适或痞胀,大便易溏泄,或干溏不一,神倦乏力,口干,舌质红而少苔或无苔,脉细或濡而小数,久则形体渐消瘦,若兼他脏亏虚,则兼见多脏腑相应的症状。

古今方剂中单补脾阴虚者极少,一般以《局方》参苓白术散列为治脾阴虚泄泻之常用方,然而,此方仍以补脾气为主。《慎柔五书》养真汤实为较有代表性的补脾阴处方,方中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敛阴、养阴、健脾,另有参术苓草黄芪补益脾气,全方健脾气、养真阴,徐老用以调治诸多中土虚衰病症,随证加减,其效甚良。

徐老认为脾阴胃阴俱虚者,当养阴与益胃兼顾,药宜甘平、甘凉,如太子参、山药、麦冬、石斛、甘草、白芍,或加乌梅味酸敛阴,酸与甘药相合,化生阴液。由于消运不力,常可兼有气滞,当配用理气而不耗阴之品如橘白(或橘皮)、佛手花(或片)、绿萼梅、代代花、白残花、谷麦芽等,亦可加白及以护胃肠之膜。

肺脾之阴俱虚,一般配用百合、沙参、玉竹、阿胶珠。肝脾阴虚者,酌配枸杞、白芍、当归、炒生地、墨旱莲、制首乌、平地木等。脾肾阴虚者,选用景岳左归饮加减。脾血虚者,方如归脾汤,养血归脾。脾胃疾病中如大便色黑,甚则如柏油状,由于脾虚不能统摄血液,阴络内损,出现“远血”,出血后血虚神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归脾汤为常用之方。

春泽汤见于《证治要诀》,五苓散加人参,功能温阳益气,健脾利水,治疗气虚伤湿,腹胀小便不利,如肝病腹水或老年气虚浮肿等病症。

湿浊困脾证,症见舌苔白腻,口黏不欲饮水,脘腹痞胀,大便易溏,当以运脾化湿,平胃散、理中汤为常用之方。平胃散苦温化湿,兼祛胃肠之浊,加藿香、半夏名不换金正气散(《局方》),又名藿香正气散,夏季胃肠道湿困之证,用之甚广甚效。

【原文】

上下交损治其中,培土生金妙无比;

未病先防葆生机,饮食有节少倦体。

【解读】

脾胃中气健旺,对人体健康甚为重要。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曾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治则谓:“上下俱损,当治其中”。此语见于虚劳篇,“上”指肺,“下”指肾或肝肾。久虚不复谓之损,久损不复谓之劳,劳亦即痨,此等严重虚劳疾患,病入膏肓,药治为难,能善于“治其中”,调理脾胃,俾土气得以冲和,升降斡旋功能逐渐恢复,气血得以充旺,肺肾亏虚有望转好。

“培土生金”,此语为肺有严重虚损病证而通过健脾胃之气而得以改善。“崇土制水”乃是通过健脾益气以制止水湿的泛溢,对肿胀一类疾患为常用方法。借五行用作比喻,生动而又概括。

预防为主,平时注意饮食有节,形体不宜过劳,起居有常,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应列为座右之铭,身体力行,以维康泰而人登寿域。

猜你喜欢
素问脾气脾虚
七七的怪脾气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酒精脾气等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树的怪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