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中国海权

2013-03-22 17:13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上海201306
关键词:世界市场商品经济海权

张 峰(上海海事大学 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经济转型与中国海权

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 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中国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对外贸易的动力。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由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型。通过对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料,出口大量的产品,这些都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完成的。航运需要中国加强海上力量,保障远洋运输安全。经济转型是中国加强海权的根本原因。

经济转型;中国海权;航运

中国有着悠久的利用海洋的历史,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显示了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但后来的海禁政策使中国逐渐与外界隔绝了联系,从而也使中国失去了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1840年以来,危机从海上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睁眼看世界的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南海冲突、钓鱼岛事件的升级,海权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海权越来越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转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

一、新航线开辟与经济全球化

分工与市场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分工的形成需要相应的市场的存在,如果没有市场,则会导致一项分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换不回货币,无法购买下一阶段的原材料,无法开始下一个循环阶段的生产。新航线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贸易、扩展市场的探索性尝试。新航线的开辟扩展了世界市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准备了市场条件。“美洲的发现给欧洲各种商品开辟了一个无穷的新市场,因而就有机会实行新的分工和提供新的技术。”[1]科技革命和地理大发现就是分工与市场拓展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了世界市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5世纪末以来,由于新航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联结起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打破了过去国与国之间的封闭状态,特别是东西方之间的封闭状态。贸易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而由于贸易的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形成了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35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科技革命的产生。“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2]32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相互作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和发展。因此新航线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封闭状态,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形成了国际分工。最初是不同的国家从事不同的产业,形成产业间分工;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产业内相互分工;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即不同国家在一件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

二、改革开放与国际分工

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航海、航运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拥有过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甚至明朝时期在早于新航线开辟近百年之前郑和就七下西洋到达非洲沿海。然而,明朝以后,中国逐渐实行海禁政策,中国主动关闭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中国经济和科技逐渐落伍了,直到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正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2]641。

明代以来,中国关闭了对外交往的大门,一是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的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形式,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供自己消费。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仅有少量部分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生产者交换手工业产品。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性。农民从事相似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不需要和别人进行交换,这样便导致了农业经济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需求。与西欧国家不同,他们土地贫瘠,生产的产量低,很多人依靠渔业为生,为了解决鱼肉的储藏问题,他们需要东方的香料,因此,他们需要和东方交换,发展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这样促使他们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二是由于中国的物产丰富。由于中国面积广阔,物产丰富,使得中国不需要对外交往、不需要交换就能满足国内对生活的需求。因此这种经济特点使中国形成了国内的分工,分工不细密,大多是农业生产的分工。三是由于中国东面大海、西面高山的地缘政治因素。由于中国东部是广阔的太平洋,而离中国较近的日本又物产贫瘠,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没有向东航行进行贸易的动力。而西面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人口稀少,不利于对外贸易。因此,中国缺少对外贸易的动力,也不具有良好的对外贸易的地理位置优势,从而使中国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根本谈不上大宗进口外国货”[2]64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即对内渐进式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通过对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刺激社会的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对外开放则是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对外市场化过程。开放之初,通过发展“三来一补”的外向型经济,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过程之中。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政策,导致了农村形成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放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进入到工厂里面工作。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竞争降低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从而降低了中国劳动力的整体价格水平。中国利用劳动力价格优势参与到全球资源配置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把一些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中国。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国参与到产品内的分工体系之中。一件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在不同的国家进行,每个国家从事该件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发达国家利用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主要从事产品的研发和高端服务业,而中国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从事生产或者组装,从而形成了一件产品的产业链条。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即组装成品的环节。在中国制造或在中国组装形成成品,中国产品要通过航运运输到世界各地的市场。

总之,在传统的自然经济中,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生产产品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商品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商品经济是以交换和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形式,追逐利润的目的,使生产者不断扩张交易的范围。交易突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突破了国别的界限,直至建立起全球的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商品经济也要求发展国外市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参与到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环。

三、国际分工与航运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提高,纷纷把劳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即一件产品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这样的现象。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承接了第一波的国际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承接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优惠的政策,一步步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出口的产品行销世界各地。2010年中国进出口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一是要出口大量的产品到国外。商品经济的目的是追逐利润,因此,商品会追求利润更高、收益更大的市场。商品为了利润会超越行政界限的划分,会超越国与国之间的国界,走向世界市场。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单纯依靠国内市场无法消费这么多的产品。同时,本来很多企业就是外商投资的外向型企业,企业创办的目的就是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降低生产的成本,在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国外。

二是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的需求。随着中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对于完全在中国国内加工制造的产品,单纯依靠国内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以满足出口对原材料和能源的大量需求。对于中国来说,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满足国内生产增长的需要。因此,近年来,中国对各种能源和资源的进口大幅度增长,原油和铁矿石的增长异常迅速,中国能源和资源的对外依赖度逐渐提高。

三是对于组装的产品,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半制成品。一些标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其实是中国组装的产品。这些产品的零部件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进行生产,生产完成后再运输到中国进行组装。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中国西部地区为高原,与国外进行贸易的成本很高,甚至无法进行贸易往来,而东部地区面向大海,因此,利用航运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对外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航运来进行的。根据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资料汇编,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从1980年的90.0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3 527.36亿美元,进口从1980年的130.58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701.67亿美元。

四是利用海洋资源的迫切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单纯依靠陆地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因此,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海洋国土权益成为各国权益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海洋中有着丰富的渔业、矿产和能源资源,海洋国土成为各国重要的领土范围。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要发展商品经济,分享世界市场,只能利用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世界市场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加工制造业,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四、航运安全与海权

航运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联结生产和市场的枢纽,而航运业的发展需要海军保护海上通道的安全,维护海上利益。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同时也是海权兴衰的历史。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西班牙走向了衰落。而英国又同荷兰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把“海上马车夫”赶下了大国的历史舞台。“海军的作用就是安全护航,因此,它越来越多地为商船所雇佣。与荷兰相比,由于英国的商船得到较好的保护,而获得安全远洋运输公司的美名,自然运输业也越来越多地落入了它的手中。”[3]28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量的增加,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港口十之六七在中国,中国成为航运大国。虽然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总体上实现了长久的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仍然存在。“现在世界的大国,一方面为了永久的和平大家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大家又磨刀霍霍,以反恐名义大搞军事演习。从根本上讲,是康德的‘永久和平’因素和霍布斯的‘丛林法则’并存于世的反映。”[4]而且当远洋轮船行驶在公海上时,因为没有一个超国家的世界政府维护公共的安全,商船便可能遇到海盗的袭击。且一旦发生国与国的海上利益的冲突,一国商船甚至会受到别国海军的袭击。因此,为了保护商船,便需要强大的海军。“国际海事局海盗报告中心(IMB)1月19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共发生海盗和武装抢劫事件439起”[5],航运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一支保护商船的海军队伍。而海军队伍的壮大,则要求加强海上军事力量。“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或者更确切些说,海洋是人们借以通向四面八方的广阔的公有地……这些运输船舶必须由武装航船为其提供保护。所以,从狭义来说,海军的出现是由于平时有海运。”[3]34-35

五、结论与启示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中国由重视陆权转向重视海权的内在推动力。而从外部推动力来看,是中国对外开放,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产品内国际分工,要求中国加入世界分工体系,成为产品链中的一环。参与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不断扩展对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参与全球竞争,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航运业的发展要求一支强大的海军保护中国的海上利益。

一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由内陆型国家转向海洋型的国家的推动力,也是中国加强海权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商品经济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市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旧生产方式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那么,这种情况反过来是在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的。世界市场本身形成这个生产方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例如我们拿英国和荷兰比较一下。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6]

二是发展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生产需要出口占据国外市场,才有利用海军、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的必要;工业生产出口产品到国外,挽回利润,才能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才有财力建设强大的海军,加强海权建设。“工业是大规模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的基础,也是大量商运船舶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干练的船员不能像陆军那样速成培养,必须在沿海与国际航运以及海洋渔业的服务中经过锻炼。因此,国家的海军力与这类海上事业总是齐头并进的,以纯农业国家来说,在这些方面,就几乎没有基础。”[7]

三是加强海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商船行驶在公海上会遇到恶劣天气、海盗等潜在的风险,因此航运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海军作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一个国家的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促进航运经济的发展。“这些往来穿梭的船舶返回时必须有安全的港口;整个航行期间,国家对船舶的保护,必须护送至尽可能远的地方。”[3]35历史上英国有强大的海军,荷兰的运输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英国的手中,“海上马车夫”走向了衰落。2008年以来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打击海盗,保护商船安全,切实维护了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维护了中国航运利益。

总之,中国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促进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而航运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维护中国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加强中国的海权建设。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M].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4]倪东雄.文明转型与中国海权[M].北京:文汇出版社,2011:12.

[5]尹志平.防范海盗形势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海事,2012(3):41-4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0.

[7]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9.

2013-06-07

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校基金项目(20130444)

张 峰(1976-),男,博士,副教授;E-mailzhangfeng021231@hotmail.com

1671-7041(2013)06-0008-04

F550

A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商品经济海权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