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问题说略

2013-03-23 20:26胡晓研
关键词:熟语惯用语显性

胡晓研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关于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的问题,近些年来已经被学界所关注。1975年,李行健和刘叔新在其合著的《怎样使用词语》一书中提出了具有意义双层性的固定词组才是成语(该书后来改名为《词语的知识和运用》)。后来,刘叔新在《固定语及其类别》、《汉语描写词汇学》等著述中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分析和阐述[1],其基本观点是:在固定语范围内,成语不同于其他固定语(尤其惯用语)的区别性特点,就是整体意义上的双层性。这个观点在学界引起颇多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是认为表意的双层性是成语独有的特点;二是认为表意的双层性不是成语的独有特点:1.反对根据表意的双层性来划分成语和惯用语等其他熟语;2.认为汉语熟语在表意上都具有双层性;3.认为不仅成语、熟语甚至所有的语词、句子、语段和语篇都具有表意的双层性;4.认为歇后语、惯用语在表意上具有双层性。

一、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汉语熟语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看法仍存有较大的分歧。讨论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的问题,如何界定熟语的内涵和外延至关重要。我们认为,汉语熟语是汉语言系统中的兼有动态和静态两种状态的定型的实体系统,它是汉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从汉语熟语的外延上看,它既包含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静态语言单位,也包含谚语、格言(警句)等动态语用单位。这里所谈的汉语熟语表意的双层性指的是熟语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警句)表意的双层性,其他学界曾提到过的熟语(俗语)成员(如谚、传言、俗谚、俚语、鄙语、直语、至言、法言、常言常语、野语、谣谚、习语、俗语、俗话、名言、套语、成句子的俚语、专名语、专门用语、准固定语、锦句、流行市语、流行歌谣等)是否具有表意的双层性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不仅如此,即使在本文界定的熟语成员中,其表意双层性问题也存在典型性成员和非典型性成员的区别问题。如“春蚓秋蛇、唇亡齿寒、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黔驴技穷、走后门、炒鱿鱼、挂羊头卖狗肉、打八刀、不到黄河不死心”等属于典型性成员,它们不可望文生义,具有表意双层性。又如“意气风发、奋勇向前、熟能生巧、貌合神离、排忧解难、乐此不疲、落不是、不对劲、转关系、调户口、装糊涂”等就属于非典型性成员,它们表意比较直接,可望文生义,双层性不典型。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具有典型性双层性的熟语成员。

二、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的表现及其理据

我们认为汉语熟语在表意上都具有双层性,反对根据表意的双层性来划分成语和惯用语等其他熟语的意见也是有根据的。不仅成语、熟语甚至所有的语词、句子、语段和语篇都具有表意的双层性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在此不再讨论。

从文化语义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汉语熟语表意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共性,即具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两层意义。显性意义是该熟语的构成成分组合后所形成的字面意义,它反映的是该熟语所属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隐性意义是该熟语的文化背景意义,它反映的是该熟语所属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背后的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即该民族的文化精神。熟语的这种表意双层性并不只是在成语中有所表现,而是表现在整个汉语熟语系统中。如:

成语“众志成城”:原为“众心成城”,出自《国语·周语》。春秋末年,周景王要造一口大钟,单穆公极力劝阻说,说造这样的大钟无论从政治、经济、音乐艺术等哪一个方面看都是有害无益的。周景王就把司乐官州鸠请来询问,州鸠也不同意。但周景王还是坚持要造大钟。第二年大钟造成,献媚之人纷纷前来祝贺。州鸠对周景王的询问讲了自己的看法:造大钟要老百姓都拥护、欢迎才算是和谐,可现在劳民伤财,老百姓都反对、怨恨,这怎么能算和谐呢?办任何一件事情,凡是人民大众赞成的,就一定能成功,人民群众不赞成的,就一定要失败。这就叫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2]。这个成语的显性意义是:万众同心协力,就如坚固的城堡一样牢不可摧。其隐性意义是:众人团结一心,力量就无比强大,说明人民力量的强大和团结一致的重要。这种隐性意义恰恰是汉民族文化精神中的人本精神和整体思维在成语中的反映。

惯用语“吃老本”:“老本”是之前的本钱。这个惯用语的显性意义是指耗费之前的本钱。其隐性意义是只凭原来的本事工作或只依靠原有的资历、能力、成绩、功劳混日子,不图长进,不想继续努力和提高。这种隐性意义是汉民族文化精神自强意识在惯用语中反义用法的体现。再如“一盘棋”,其显性意义是指一次从开始到出现胜负结局的整个对弈过程,也指整个棋盘的态势。其隐性意义是指各局部之间互相协调服从全局,服从整体。在做事的时候,着重从对事件整体影响的角度选择做事的方法、措施、行为。这种隐性意义恰恰是汉民族文化精神中的整体思维在惯用语中的反映。

谚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据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续娶名门之女姣娘为妾。婚后,王安石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姣娘耐不住寂寞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王安石听说后,一日谎称上朝,却悄然藏于家中。入夜,他躲到卧室外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气得火冒三丈,刚要举拳砸门捉奸,但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此事如此动怒实在划不来,于是转身走了。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便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树上的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饮酒,席间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聪明伶俐,知道事已败露,便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豆蔻年华,偷情之事尚可谅解。中秋节过后,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于是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从显性意义看:“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宰相官大肚子也大,能撑得下船。其隐性意义是用来比喻有地位、有名望的人气量宏大,容事容人。这种隐性意义正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宽容品格”在谚语中的反映。

歇后语“柏木椽子——宁折不弯”:其显性意义是:柏木质地坚硬,用柏木做的椽子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弯曲变形。其隐性意义是:宁可死掉也绝不屈服妥协。这种隐性意义恰恰是汉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刚正不阿品格在歇后语中的反映。再如“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天桥是北京市内的一个地名,在前门的南面,过去是艺人杂耍聚会的地方。把式是指会武术或精于某种技艺的人。这些人特别是摔跤、练武、盘杠子的,在开场献技时,大都口中滔滔不绝、说个没完,他们或自述师承、或介绍其表演项目等,把观众招引到里三层、外三层,观看的人多了,把众人的胃口吊足了,然后才肯正式地练几下节目。因此就有了“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句歇后语。这个歇后语的隐性意义是:讽刺那些只说不做,只会吹牛说大话,没有真实本领,不注重实践的人。这种隐性意义正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实践品格”在歇后语中的反映。

格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东汉时汉明帝派班超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把班超奉为上宾。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这句格言的显性意义是:不到老虎的洞穴中去,怎么能抓到小老虎呢?其隐性意义是:不经过艰苦的实践,是不会取得重大成就的;做事要有勇气,要敢于冒风险。这种隐性意义正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实践品格”和“自强意识”在格言(警句)中的反映。

三、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内部的不一致性及其成因

有这样一份资料:一位老师在与一位西方留学生的交谈中提到“望子成龙”这个成语。这位老师对这位留学生说:“你父母大老远把你送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他们是想‘望子成龙’啊!”话音刚落,不料这位留学生竟瞪大眼睛反问这位老师:“你说什么?为什么要望子成‘龙’?而不是望子成‘狗’啊?”[3]

这份资料至少可以说明:这对师生对“望子成龙”的理解是不同的,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交际效果。若深入考虑一下,会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内部具有不一致性

从语义研究的角度说,熟语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显性意义,即语面意义。这种意义是一个熟语在某种语言体系中固有的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总体或属性或关系的概括认识。这种意义得到特定社会集团的公认,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它是抽象的、概括的和相对稳定的。显性意义具有显现性。一个是隐性意义,即文化附加义。这种文化附加义是一个熟语附加在其显性意义之上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换句话说,一个熟语首先要有所指,同时在此基础上又负载了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这种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这种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在心理上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它不是个人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文化附加义一般来讲属于语用意义,不属于语言意义。隐性意义具有潜隐性。当然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意义如果得到这个社会集团的认可并约定俗成,它就可以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义项的身份加入到其所属语言的语义系统中,转化为语言意义。

熟语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两者有时是一致的。如果在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直接通过语面意义就可以表明的情况下,那么,这种文化附加义与字面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这就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通过熟语系统中的双层性非典型性熟语成员体现出来的。如:“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奋勇向前”:鼓起勇气冲到最前面。这两个熟语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自强意识。熟语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两者有时是不一致的。如果在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不能直接通过语面意义表明,而是以语面意义为基础进而衍生出来新的意义(文化信息)的情况下,那么,这种意义与字面意义就不相同,这就表现出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是通过熟语系统中的双层性典型性熟语成员体现出来的。如前例“望子成龙”,“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中国封建社会把龙作为帝王、皇权的象征,是高贵、神圣、威严的象征,也引申为指俊杰。“望子成龙”的显性意义是:盼望自己的儿子成为龙。隐性意义则是:盼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显耀人物。这种隐性意义正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理想主义在成语中的反映。这里“望子成龙”的显性意义及其隐性意义两者具有不一致性。

文化附加义的差异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比较普遍的,“龙”的这种隐性意义(文化附加义)只属于汉民族文化。在英语文化里,龙(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凶残暴虐的怪物。再如,“狗”在汉民族文化里多是受鄙视、诅咒的对象,与“狗”有关的熟语几乎都是带有贬义的文化附加义。如“狗仗人势、狗杂种、狗急跳墙、狗坐花轿——不识抬举、狗屁不通、狗男女、狗胆包天、狗血喷头、狗嘴吐不出象牙、狗肚子装不住二两酥油”等等。可是在英语文化中“狗”的文化附加义却不同,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其显性意义为:“每一条狗都有出头的一天”,隐性意义为“人人都有得意之时”。不同语言间词语文化附加义的不同往往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前例中由于这位留学生对于汉语熟语“望子成龙”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两者的不一致性不甚了解,更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有别,所以才出现“望子成狗”的说法,造成了交际冲突,继而影响了他们的交际效果。

(二)隐性意义的生成是汉民族语用心理折射的结果

利奇把意义分为三大类型:理性意义、联想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联想意义又分为五小类,即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4]。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是意义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类意义。理性意义是所有意义的基础,联想意义是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联想产生的附加意义。汉语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汉民族文化在熟语的理性意义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联想意义。一般来说,文化联想意义属于语用意义范畴,它的表意囫囵一团,具有模糊、朦胧的特点。这种联想意义如果在语言中固定下来,就会形成一个民族固有的民族语用心理。这种民族语用心理极其复杂,张颖炜曾将其概括为“禁忌心理、趋吉心理、性心理、审美心理、情感倾向、试探暗示心理、隐私心理、娱乐心理”八类[5]。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过:“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6]在这方面,汉语熟语是典型的代表。汉语熟语表意双层性决定了熟语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是呈分离状态的,其隐性意义的实现,必须要经过汉民族语用心理的参与并经过由显到隐的转换过程,这是汉民族语用心理在汉语熟语意义上的一种折射反映。汉民族的性格外显不足,含蓄有余。在交际语言中也追求用词用语委婉曲折,含蓄隽永,以达到交际上的和谐。语言的含蓄美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古人就曾经有过许多论述。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刘勰把“委婉曲折、含蓄隽永”归结于一个“隐”字上,他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也者,言外之重旨也。”“隐”就是文辞以外的余意。刘勰的说法可算是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轼也曾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姜夔在《白石诗语》中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文贵远,远必含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

综上所述,汉民族在语言运用上讲求委婉曲折,含蓄隽永,追求意在言外、交际和谐是有着悠久的传统的,这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和谐意识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汉语熟语这种表意的双层性——即显、隐意义并存并最终实现由显性意义到隐性意义的生成转换正是汉民族这种语用心理折射的结果。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9.

[2]袁林,沈同衡.成语典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754.

[3]毛海莹.浅析汉民族生肖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4):59.

[4][英]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33.

[5]张颖炜.浅谈言外之意所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1):47-61.

[6]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69.

猜你喜欢
熟语惯用语显性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