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理念及其实践

2013-03-23 20:26桢,张
关键词:完整性育人理念

李 桢,张 钧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存在,需要在资源整合和系统效能上实现教育的整体发展,并最终促成完整的人的培养。当前,基础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偏差和人学关怀的失场,改革的形式主义极为严重,“这种形式化的改革不仅无助于教育的进步,而且会破坏教育的正常秩序”[1]。要革除诸如形式主义等弊端,基础教育的改革就不仅仅涉及制度层面的统筹与规划,而且归根结底地与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关联。观念革新应当作为制度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前提性动因,甚至显得更为根本。这就需要基础教育立足整体性的视角,重新做出价值评估,认清自身的使命和改革的基本路向。

一、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理念的人学意蕴

教育问题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所有关系的核心,是矛盾在实践上的一种表征。从本质上说,教育改革是针对教育问题、寻求教育出路而采取的解决矛盾的方式。教育改革的理念,直接指向的是改革所坚持的基本立场和思维原则,集中表现为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落实方式的倾向系统。基础教育坚持整体性改革的理念,一方面是由教育系统存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教育中的“人”的特殊性决定的,且始终围绕着“教育基本规律”和“人的总体性发展的需要”两条主线。就后者而言,坚持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理念,至少有着这样的正当性:人是无限开放、向上发展的存在,而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塑形”和奠基作用,对人的一生产生基础性影响,在其价值取向上就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当下生活,还要为学生的生存、发展创造可能。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理念实质上就是对培养人使命的坚守,特别是对“完整的人”的追求,因而含有强烈的人学色彩。

(一)“育人为本”的教育使命

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曾长期受到政治、经济的裹挟,逐渐沦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拥有了独立发展的契机,重新承担“育人”的使命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基础教育当中,改革的根本就是将教育从政治、经济的奴仆地位中解放出来,坚持“育人”的使命,落实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价值前提是,教育必须是“属人”的教育,这一价值前提是要确立“人”在整个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使教育要回到育人的原点。要真正达成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2],实现教育“育人”的回归。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特别是,“育人为本”这一理念,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原则。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过程,是社会发展理念、价值倾向等综合影响的结果。“以人为本”的依据是,“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3]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奠基作用,首先以“育人”为途径,但不直接促成人的主体性建构,只在最大限度上促进人的主体觉醒,进而为“人的发展”准备条件。一般而言,教育改革的理念都是社会意识在教育领域中的抽象,基础教育自身秉持的“育人”使命,实质上是教育实践“以人为本”的一种诉求。基础教育坚持整体性改革的理念,就首先要将学生看作是主体性的能动的存在。当然,在教育改革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或许被看作教育在主体论上的堕落,因为“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几乎涵盖了所有有效的价值准则,但无论如何,“以人为本”的立场恰好适切地给了人们这样的整体感觉——所有的改革成果都需要惠及“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以此作为基础,“育人”才成为可能。

(三)“完整的人”的教育关怀

在以往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承担一定社会职能和本着培养人为使命的教育,其现代化应当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要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内部目标。在这种价值尺度下,实用化、利益化和功用性不可避免地成为衡量改革的通行标准。但是,“一旦普遍的秩序所起的作用是将这个整体肢解成注重局部功能,而这些功能的执行者可以无差别地替换,……以往要求将整体的存在寄托于连续的构成成就之上的活动,现在则被贬低为一种仅仅是副业的活动。”[4]一旦过于注重社会的功用,把改革一味地归结为“现代化”这一利益目的,教育的“整体意识”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倡导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性理念,其内在地包含着这样的价值理想,即基础教育要培养和发展的人应当是“完整的人”,而绝不能是支离破碎的片面的人。基础教育要在“育人为本”和“以人为本”上落实预定的价值承诺,就是要重新树立“人的尺度”。坚持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及教育的复归,真正使教育归属于人,将“完整的人”的关怀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性理念的核心内容

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性理念的出现脱离不开整个社会时代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大写的“人”逐渐从宏观叙事中走出,个体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和个性塑造及其背后的个体价值得到弘扬,生活的完整性和人的完整性开始充当整个社会评估体系的重要依据,这是新的时代状况。以往的教育单纯地立足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主体价值。但与此所不同,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性理念试图填补人学空场,培养人的完整、全面发展构成了改革的价值归宿。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探讨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性理念的核心内容,恰好是对时代状况的回应。

(一)生活的完整性: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性理念的现实依据

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这表明,整体的“完整的人”内在地包涵这样的两层含义,即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黑格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黑格尔的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抽象出作为本质的人,也具有其现实性。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蕴涵着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理想并非凭空获得,它归根结底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高于现实,能够改变现实,为完满人的生活创造契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行动,都需要以人的生活的完整性为前提。“生活是一种自身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目的性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5]。人的生活的完整性,至少包括人的幸福感、价值感、创造性等方面的“意义获得”,并以人为指向,构成人的幸福、完满的人生。为人道的和合人性的教育,只能“在生活之内”,并不是“在生活之外”的。

因此,在相当程度上,任何教育都是与生活共在的教育,不可能脱离人的现实生活来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改革理应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人的生活的完整性。具体而言,生活的完整性抑或完整的生活为基础教育改革坚持整体性理念提供了现实依据。首先,教育是由物质性实践关系构成的社会活动,教育改革是对现存关系的变动和革新,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改革理念的现实立足点也是对教育要素、教育内容等矛盾关系所做出的调整和平衡;其次,实践性是生活的本质关系,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倾向”是由教育的实践关系所决定,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理念要实现其价值目标,就必然在生活当中进行,并接受生活的检验;最后,教育的直接对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理念的现实依据,在生活中获得,同时需要借助生活达成自身的超越,实现培养人的本真目的。在此意义上,“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意味着“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这一命题,就基本可以成为改革的依据和行动的准则。

(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最终归宿

近现代社会以来,经历了启蒙运动的“人”开始回到了人本身,重新获得了来自人自身的本体论支持。它“把‘人自身的存在’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作为根本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关于‘存在’的本体论,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本本体论,即把本体论归结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这种本体论的目标是人的完整性。”[6]因此,要想获得人的完满、理想的存在状态,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和有价值的人生,就必须投靠“人”这一主体。在当代,“人”的信仰正取代宗教、政治、经济等的部分功用,成为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育发展的主题中,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其本然存在的目标,尤其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为人构造在社会生存中的必需素质,成为定位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标杆。

基础教育的改革不能偏离“人”的轨道,坚持整体性改革,契合了近现代以来所预设的人的“本体论目标”,即人的完整性、全面性。“从教育对象观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能动性。所谓‘生命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7]生活的完整性和人的完整性应当作为整个社会评估体系的重要依据,这是新的时代状况。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是对整个时代状况做出判断的结果。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试图顾全“人”的存在地位,顾及人的整体生命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人的完整、全面发展构成了改革的最终归宿。

在整体性视角下,基础教育改革所表达的人的完整、全面发展的目标即可统一为人发展的全面性,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它具体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而且是以作为完整的人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这种“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现实观念的全面性”[8]。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所具有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关怀,实际上就不仅只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对人进行“塑形”以造就素质全面的人,更重要的是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全面的发展,这是整体性理念所传达的全部内容。第二,自由是统整生命整体、提升生活意义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达成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首先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具体表述为对学生的尊重、呵护,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要还是以教育的力量实现人的培养,最终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量。当然,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整体性改革理念中,虽然不能全部描述为人的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也说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

(三)系统性、优质性、发展性: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三大原则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整体,需要用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系统性、优质性和发展性是应当遵循的实践原则。(1)系统性原则。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主要涉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地位和结构。在教育改革中坚持系统性原则具体是指,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整体观和系统观,协调教育改革诸项关系,促进教育的整体发展,实现“完整的人”的培养。(2)优质性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提高质量是发展教育的工作方针。实现教育的真实改革效能,要以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教育价值的实现为衡量标准。其中,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但它始终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3)发展性原则。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其独特性和发展性,“教育自身的发展变革必须始终把坚持人本性原则作为教育活动过程的常态”[9],整体性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完整性发展。

在上述三大原则中,系统性原则是前提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方法上的支持;优质性原则是衡量改革实践的重要标准,是教育发展中一以贯之的生命线,是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发展性原则的现实依据是教育活动中的“人”,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集中反映着基础教育整体性改革的价值旨归,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为核心的原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上述原则的应用和贯彻,还需要以具体的实践状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但归根结底,所有的实践原则都不能代替教育活动的所有价值,教育改革要始终以人而展开,始终不能脱离教育培养人的本真使命。

三、基于整体性视角的基础教育改革路向

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改革理念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上产生,是对教育现实的超越,具有使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转化改革行动的中介性力量。在教育实践当中,教育改革理念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是一个较为有效的观念体系,有利于促成教育改革的活动自觉,为教育培养人提供价值目标的引导。因此,基于整体性的视角,坚持教育发展的整体观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实现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改革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促教和改革各方的调谐和合作。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观念和立场

正如前文一再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并在所有的社会发展理念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既是观念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事件立场。教育中涉及的两大关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尤以教育与人的关系为核心。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进行整体性的改革,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观念和改革立场。首先应当做到,将“人”作为完整的动态发展的整体,不能割裂学生的发展,坚持教育改革的人本性原则,始终以培养完整、全面的“人”为目标,这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次,坚持以发展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内在生命,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发展,给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应当明确观念的落实,始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的“以人为本”理念,始终不能脱离教育实践。只有基础教育改革真正为人的发展服务,才可能为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贡献智力和输送优秀人才。

(二)完善“以法促教”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于实践中的观念价值偏差。在现实实践的表征上,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就此而言,坚持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观念变革层面的,但要保持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展开,制度建设是最为根本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要获得合法性的根据,除了具备理念层面的人学动因之外,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最为强大的现实力量。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方面就是使教育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为改革和发展减少阻力;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整个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在观念革新和制度建设上同时推进,尤其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强化法律意识,完善教育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以法促教”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构建“学校—政府—社会”三方联动的实践机制

基础教育改革是整体社会改革的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整个改革的外部社会环境。从根本上讲,教育本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内在包含于整个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之中。以整体观和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的改革不仅是对教育内部各个要素进行调整,解决教育问题,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就需要把基础教育改革放置到整个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中。如果教育改革还局限于以往在教育内部进行矛盾关系的调整,实际上就是把教育同整个社会的外部关系割裂开来了。基础教育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构建“学校—政府—社会”三方联动的机制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而且能调动改革各方的优势,在最大限度上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其中,在这三方联动的实践机制中,学校是改革的主体,政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保障方,社会则要为改革提供正当的舆论支持,争取广泛的群众力量。

[1]柳海民,孙阳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J].教育学报,2005(3):24-28.

[2]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5-20.

[3]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17-19.

[4][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6.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

[6]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

[7]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3-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9]杨兆山,张海波.整体性视角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5-152.

猜你喜欢
完整性育人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精子DNA完整性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